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84章 一碗混面里的道,千年不变的味

青史照山河 第84章 一碗混面里的道,千年不变的味

作者:川东血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9:10:46

腊月初八的雪下得正好,百工坊的烟囱冒起直直的烟。公孙矩坐在灶台旁,看阿柴把列国的面粉往大盆里倒 —— 秦国的糜子面、赵国的荞麦面、楚国的米粉,掺在一起竟泛着淡淡的金色。

“师父,王二愣子家媳妇送来块腊肉,说要跟您换碗‘混面’。” 阿柴用筷子搅着面,“她说去年吃了这面,娃长得壮实,今年非要再来一碗。”

公孙矩往灶里添了块魏国的煤,火苗 “腾” 地窜起来:“让她把娃也带来,正好看看剑上的新纹。”

雪刚停,王二愣子就抱着娃来了,媳妇手里拎着个陶盆,里面的腊肉冒着热气。“公孙先生,您这混面神了!” 王二愣子跺着脚上的雪,“俺们村来了个秦国货郎,吃了一口就哭了,说像他娘做的味道。”

公孙矩掀开锅盖,蒸汽裹着麦香、米香、豆香漫出来,在剑鞘上凝成小水珠,顺着禾纹往下淌。那柄 “华夏” 剑就靠在灶台边,叶纹旁又冒出了细细的茎纹,沾着点上次晒谷时的糠皮。

“您看这纹,” 王二愣子媳妇指着剑鞘,“跟俺们蒸花馍的发面纹路一个样,越发越旺。”

一、灶台上的学问

阿柴把煮好的混面分在粗瓷碗里,每个碗里卧着个鸡蛋,蛋壳上用不同的字写着列国的 “福”。秦国的鸡蛋上是 “丰”,鲁国的是 “安”,楚国的是 “和”,放在一起倒像早就约好的。

“这面得配列国的料才香。” 公孙矩往碗里撒调料,齐国的海盐、韩国的酱、燕国的醋,“去年给楚国绣娘煮面,她搁了点橘叶,竟带出了稻花香。”

王二愣子家的娃刚会说话,指着剑鞘咿咿呀呀。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发现蒸汽在茎纹上凝成个 “面” 字,笔画里还裹着点面粉。

“这剑成精了!” 王二愣子扒拉着面条,“连咱吃啥都知道。”

正说着,秦国货郎掀帘进来,身上还带着雪。“老远就闻着香味,” 他搓着手笑,“俺娘以前总说,面要混着吃才养人,就像列国的人凑在一起才热闹。”

货郎从包里掏出个陶瓶:“这是秦国的辣子,配您这混面正好。”

公孙矩往面里挑了点辣子,红油在碗里晕开,竟顺着面条的纹路连成个圈,像剑上串起来的列国纹。

“您瞅这圈,” 货郎指着碗里的面,“俺走南闯北,发现不管是秦国的裤带面,还是齐国的馎饦,最后都要搅成一团才好吃。”

娃突然伸手去抓剑,小手在茎纹上抹了把,沾了满手面粉,往自己脸上抹成个小花猫。众人笑着去擦,却发现面粉在纹路上画出个小小的 “家” 字。

二、集市上的新鲜事

雪化后,集市上热闹得很。公孙矩带着剑去换酵母,刚走到街口就被围住了 —— 魏国铁匠的媳妇抱着个面盆,楚国绣娘拎着块新布,连教书先生都揣着本新抄的《食谱》。

“公孙先生,俺们合计着,要开个‘混味铺’。” 铁匠媳妇把面盆举得老高,“卖列国的吃食,秦国的锅盔配鲁国的酱,楚国的米糕蘸齐国的糖。”

绣娘展开新布,上面绣着灶王爷,却穿着列国的衣裳 —— 秦国的袍、赵国的褂、楚国的裙,手里端着个混面碗。“这是给铺子做的幡子,您看这灶王爷,像不像各家的爹?”

公孙矩把剑往布上一靠,发现绣的纹路竟和剑鞘上的能对上,灶王爷的腰带正好是那道串起列国的 “路纹”。

“昨儿个试营业,” 货郎扛着个幌子过来,上面写着 “天下一味”,“有个燕国老兵吃了口混面,说想起当年跟列国兵卒分干粮的日子,眼泪直掉。”

教书先生翻开《食谱》,里面贴着列国的面样:秦国的糜子面黄澄澄,鲁国的麦粉白生生,楚国的米粉亮晶晶,每样下面都注着 “可混煮”。

“这就叫‘和而不同’,” 先生指着食谱,“面不一样,煮在一锅就成了一家子。”

正说着,王二愣子抱着娃跑来,手里举着个面人,是用混面捏的,眉眼像公孙矩,衣服上却绣着禾纹。“娃非要给剑做个伴,” 他把面人往剑旁放,“说这样剑就不孤单了。”

众人看着面人和剑并排站着,突然发现面人脸上的纹路,竟和娃抓周时在剑上拍的印子一个样。

三、面缸里的发现

“混味铺” 开张那天,公孙矩带着阿柴去送贺礼 —— 一缸新配的混面,里面掺了三十七种杂粮。铺子里早挤满了人,列国的厨子在灶台前忙得团团转,秦国厨子揉面的手法里带着赵国的技巧,楚国厨子调味时用了鲁国的法子。

“您尝尝这新出的‘团圆饼’,” 铁匠媳妇端来个大烙饼,上面用不同的面拼出禾纹,“秦国的糜子面做根,鲁国的麦粉做叶,楚国的米粉做穗。”

公孙矩咬了一口,饼里的馅料竟也分列国 —— 齐国的芝麻、赵国的枣、楚国的橘,嚼着嚼着混在一起,竟分不清谁是谁。

“昨儿个和面团,” 货郎指着面缸,“发现越揉越黏,列国的面像是长在了一起。”

众人围到面缸旁,见缸底沉着块剑穗上掉的红绳,周围的面絮缠着红绳,结成个小小的穗子,像剑鞘上的禾纹。

“这面成精了!” 有人喊。

厨子却笑:“不是成精,是咱揉面时心齐,面也跟着亲。”

王二愣子的娃在铺子里跑,手里攥着块混面,往剑鞘上蹭。众人发现,面团粘在茎纹上,竟慢慢长出个小小的 “穗” 字,和新收的稻穗一个样。

“这剑是真认咱的日子,” 公孙矩摸着新纹,“你喂它啥,它就长啥。”

四、雪夜里的暖锅

腊月二十三祭灶,“混味铺” 摆了个大暖锅,请了列国的客人。锅里煮着三十七种食材,秦国的丸子、赵国的豆腐、楚国的鱼,咕嘟咕嘟冒着泡,汤面上浮着层油花,像幅活的天下图。

“俺爷说,当年打仗时,要是能像这样一锅煮,就不用死人了。” 燕国老兵喝着酒,眼里闪着光,“他说列国的兵卒,其实都爱喝口热汤。”

货郎给众人添酒,酒壶上刻着禾纹:“这是新酿的‘合欢酒’,秦国的酒曲、齐国的水、楚国的米,度数不高,暖心。”

娃在席间穿梭,用小手给每个人喂饼,到谁跟前就把饼往谁碗里的食材上蹭,秦国的丸子上沾了赵国的豆腐渣,楚国的鱼上粘了齐国的菜叶。

“这娃是老天爷派来的,” 老兵把娃抱起来,“知道把大家的碗连起来。”

公孙矩突然指着暖锅:“快看汤里的纹!”

众人低头,只见翻滚的汤面上,食材的影子竟连成了剑鞘上的纹路,秦国的丸子正好在 “根” 的位置,楚国的鱼游在 “叶” 的地方,最后聚成个圆。

“这哪是吃饭,” 先生捋着胡子,“这是在演天下啊。”

散席时,每个人往剑上放了点锅里的食材,秦国的丸子渣、赵国的豆腐屑、楚国的鱼鳞,都沾在新长的 “穗” 纹上,像给稻穗施了肥。

五、年三十的守岁

年三十晚上,百工坊和 “混味铺” 的人凑在一起守岁。灶上炖着混面,剑就放在供桌上,旁边摆着列国的年礼 —— 秦国的腊肉、鲁国的糕、楚国的橘。

“俺们村的老规矩,守岁要讲故事。” 王二愣子媳妇给娃裹紧棉袄,“就讲这剑咋长纹的吧。”

阿柴数着剑上的纹:“路纹串起列国,芽纹生了叶,叶纹发了茎,现在又长了穗,像咱种的稻子。”

货郎突然说:“俺走了三十年江湖,发现不管哪国的年,都要吃口热乎的,都要盼着来年好,这就是咱的根。”

正说着,外面传来爆竹声,列国的孩子在雪地里放烟花,秦国的 “窜天猴” 和楚国的 “地老鼠” 在夜空里炸开,像无数个小火花在拼禾纹。

娃突然指着剑喊:“亮!”

众人看去,只见剑鞘上的穗纹在烟花下闪着光,沾着的食材渣竟化成金色的粉末,顺着纹路游走,最后在根的位置聚成个 “一” 字。

“这是说,天下归一?” 铁匠瞪大了眼。

公孙矩却摇头,指着窗外:“是说‘一’锅面、‘一’家人、‘一’片心。”

初一的饺子刚下锅,王二愣子发现剑上又多了道纹,像圈年轮,把所有的纹都圈在里面。阿柴数了数,正好三十七圈。

“师父,这纹还能长多大?”

公孙矩望着锅里翻滚的饺子,列国的馅料在水里慢慢融成一片。“长到咱忘了哪国是哪国,只记得是一家子,” 他说,“就像这混面,煮到最后,谁还记得哪是秦国的面,哪是鲁国的面?”

后来,“混味铺” 的幡子换了新的,上面绣着那柄 “华夏” 剑,剑周围是三十七个面碗,碗里的混面都往剑上飘,像无数条小溪汇入大河。有个路过的史官见了,在《春秋会要》最后添了一句:“所谓天下,不过是三十七个碗凑成的一桌饭,你夹给我一筷子,我分给你一勺汤,日子久了,就成了一个味。”

而那柄剑,就摆在铺子最显眼的地方,每天都有人来摸一摸。有人说摸了能想起家乡的味,有人说摸了能认他乡的亲,只有公孙矩知道,剑上的纹哪是自己长的,不过是把千家万户的日子,刻进了木头里,刻进了心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