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12章 冬藏抄简,礼传晋土

青史照山河 第12章 冬藏抄简,礼传晋土

作者:川东血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9:10:46

冬至的雪落下来时,农队的草屋已经被改造成了 “传礼堂”。

屋内的牛油灯比以往亮了三倍,三盏灯悬在房梁上,把整间屋子照得通透。靠墙的竹架上,整整齐齐码着新削的竹片,泛着淡青的光;案上摆着调好的墨汁、磨好的石砚,还有几卷已经抄好的《赵氏礼策》,竹简边缘用细麻绳捆着,绳结打得工整,是赵无恤教给农队妇人的 “礼器结”—— 既牢固,又带着仪式感。

赵无恤坐在案前,手里握着竹笔,正在抄写 “友邻之礼” 的部分。笔尖在竹片上划过,留下清晰的墨迹,每一个字都比之前更沉稳:“友邻之礼:无分宗族,互助共耕;无分强弱,患难与共;无分新旧,传礼同心。” 他特意在原句后增补了两句,是上个月魏氏宗族派人来取经时,众人一起商议的结果 —— 礼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实践补全,才够鲜活。

“无恤大哥,这‘传礼同心’四个字,我总写得歪歪扭扭。”

赵狗儿坐在对面的案前,手里攥着竹笔,眉头皱得紧紧的。他面前的竹片上,“传” 字的竖弯钩写得有些倾斜,像被风吹歪的麦秆。这三个月来,他跟着赵无恤学认字、学抄简,已经能完整抄完 “仁”“邻里” 两礼,可遇到笔画复杂的字,还是会紧张。

赵无恤放下笔,走到赵狗儿身边,握着他的手,一起在空白竹片上写:“‘传’字左边是‘人’,右边是‘专’,意思是‘人要专心做一件事’。传礼就是要专心,要把每个字的意思,都讲给听的人懂,不是只抄在竹简上。”

笔尖在竹片上移动,赵狗儿的手渐渐不抖了。他跟着赵无恤的力道,写出一个工整的 “传” 字,眼里瞬间亮了起来:“我懂了!就像去年教孩子们认‘麦’字,要先带他们去麦田看麦,再教他们写,这样才记得牢。”

“正是这个理。” 赵无恤松开手,指着案上的《赵氏礼策》原卷,“你看这卷里的‘抗灾之礼’,后面有我写的批注,记着去年蝗灾时,范明是怎么举火把,老农人是怎么教我们分区域灭蝗的 —— 这些故事,就是字的根,要带着故事传礼,礼才活。”

赵狗儿凑过去,仔细看着批注,手指轻轻拂过竹片上的墨迹:“我以后传礼时,也要把这些故事讲给大家听。比如讲‘同舟之礼’,就说春旱时我们一起挖渠,你把最后一口水让给了赵婆婆;讲‘守信之礼’,就说秋收时我们按约定分粮给范家,范家将领后来还送了我们青铜镰。”

赵无恤笑了,摸了摸他的头:“没错。这些故事,比竹简上的字更重要。字会褪色,故事却能记在心里,传一辈又一辈。”

正说着,草屋的门被推开,寒风裹着雪粒吹进来,却带着一股热闹的气息 —— 是赵午带着魏氏和韩氏的宗族代表来了。他们身上的棉袍沾了雪,却没来得及拍掉,手里捧着用锦布包着的竹简,脸上满是急切。

“无恤,可算找到你了!” 赵午走进来,搓了搓手,指着身后的两人,“这是魏氏的魏成,韩氏的韩厥,他们听说我们的《赵氏礼策》能让农人种好麦、抗好灾,特意来求一卷抄本,也想在自己的宗族里推行。”

魏成上前一步,双手捧着锦布,语气带着恭敬:“我们魏氏去年也遭了蝗灾,农人死了不少,粮也没了。要是早有你们这样的‘礼’,也不会惨成那样。今天来,一是求抄本,二是想请你去魏地,给我们的农人讲讲传礼的法子。”

韩厥也跟着点头:“我们韩氏有不少流民,一直没找到安顿的法子。你们的‘流民之礼’,正好能帮我们。只要能让流民安下心种麦,以后韩氏愿意和赵氏、范氏一起,把这‘礼’传得更远。”

赵无恤看着两人真诚的眼神,心里暖得像揣了团火。他走到竹架旁,取下两卷刚抄好的《赵氏礼策》,递到魏成和韩厥手里:“这抄本,你们拿回去。里面不仅有‘礼’的条文,还有我们去年春旱、蝗灾时的应对法子,有农人种麦的经验,你们可以照着做。至于去魏地、韩地传礼,我年后就去 —— 这礼不是赵氏的私产,是晋地所有人的,该让更多人受益。”

魏成和韩厥接过竹简,双手紧紧抱着,像抱着救命的粮种。韩厥打开一卷,看见 “流民之礼” 后面的批注:“流民之礼:授地前先问其所长,会种麦者分麦田,会织布者分麻田,会打铁者分铁匠铺 —— 各尽其能,方安其心。” 他忍不住念出声,眼里满是惊叹:“原来‘流民之礼’不是只给地,还要让人有活干!这才是真的安民心啊!”

赵午看着这一幕,笑着说:“现在晋地的宗族,都在说赵氏的‘礼’是‘活礼’—— 不是刻在竹简上的死条文,是能让人活下去、活得好的真法子。再过些日子,说不定智氏和中行氏的人,也要来求抄本了。”

赵无恤摇摇头,指着案上正在抄写的竹片:“不用等他们来求。等我们把这些抄本都抄完,就主动送过去。乱世里,宗族之间的争斗已经够多了,能靠‘礼’让大家少些争斗、多些互助,比打赢十场仗都强。”

接下来的日子,传礼堂里每天都挤满了人。赵氏和范家的农人轮流来抄简,魏氏和韩氏的代表也留下帮忙,连之前跟着赵狗儿学字的孩子们,都能帮忙削竹片、磨墨汁。草屋外的雪越下越大,屋内却暖得像春天 —— 墨香混着竹香,笑声混着抄简的 “沙沙” 声,像一曲冬日里的传礼歌。

赵狗儿渐渐成了传礼堂的 “小先生”。他带着孩子们抄 “仁” 字,会先讲老丈的故事;带着魏氏的农人看 “抗灾之礼” 的批注,会演示去年灭蝗时用的布巾怎么浸油。有一次,韩氏的一个流民妇人问他 “流民之礼” 里的 “各尽其能” 是什么意思,他拉着妇人去了农队的织布坊,指着正在织布的农妇说:“你看,她们会织布,就能靠手艺换粮;你要是会做饭,以后就可以在传礼堂帮大家做饭 —— 只要有手艺,就不是没用的人。”

妇人听着,眼泪掉了下来,却笑着说:“我以前总觉得,流民就是累赘,现在才知道,我们也能靠自己活下去,还能帮别人。”

除夕那天,传礼堂里摆了一桌麦粥宴。赵氏、范氏、魏氏、韩氏的人围坐在一起,喝着新煮的麦粥,吃着烤得喷香的羔羊,手里捧着刚抄好的《赵氏礼策》。赵鞅也来了,他看着满屋子的人,看着竹架上堆得高高的抄本,眼里满是欣慰:“去年今日,我们还在担心蝗灾后的收成;今年今日,我们已经能把‘礼’传到晋地的半壁江山。无恤,你做得比我想象中更好。”

赵无恤举起陶碗,对着众人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做的。是老农人的经验,是范家的援手,是魏氏、韩氏的信任,是狗儿和孩子们的传承,才有了今天的‘礼’。新的一年,我们要把这‘礼’传到晋地的每个角落,让更多的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安稳日子过。”

众人一起举起碗,陶碗碰撞的 “砰砰” 声,在传礼堂里回荡,比任何礼乐都响亮。窗外的雪还在落,却好像没那么冷了;屋内的灯还亮着,把每个人的脸照得通红,像春天里的太阳。

夜深了,众人渐渐散去,赵无恤和赵狗儿留在传礼堂,收拾着案上的竹简。赵狗儿看着竹架上的抄本,突然问:“无恤大哥,等我们把‘礼’传到整个晋地,以后还会有人打仗吗?”

赵无恤拿起一卷抄本,借着灯光翻看,上面的 “友邻之礼” 在灯光下泛着光:“会的。乱世里,争斗不会一下子消失。但只要越来越多的人懂‘礼’、守‘礼’,愿意靠互助活下去,而不是靠抢、靠杀,争斗就会越来越少,总有一天,天下会太平。”

赵狗儿点点头,把最后一卷抄本放回竹架:“那我们就一直传礼,传到天下太平的那天。”

赵无恤看着他坚定的眼神,想起去年春旱时那个躲在树后的孩子,想起今年秋收时那个能独立抄简的少年,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自己没有选错人 —— 赵狗儿不仅能把竹简上的字传下去,更能把字里的故事、故事里的 “仁” 与 “礼”,传得更远、更久。

雪还在窗外落着,传礼堂的灯还亮着。竹架上的《赵氏礼策》,一卷挨着一卷,像一道温暖的墙,护着晋地的人,护着华夏的根。赵无恤知道,这个冬天不是结束,是 “礼” 传向晋土的新起点 —— 以后,这些抄本会被送到魏地、韩地,送到智氏、中行氏的宗族,送到每一个需要 “礼” 的农队;这些字会被记在心里,落在土里,长在麦里,在乱世的晋土上,长出一片又一片的希望。

他走到案前,拿起竹笔,在一卷新的竹片上,写下了 “晋土传礼” 四个字。笔尖落下时,他仿佛看见明年的春天,魏地的农人在 “流民之礼” 下开垦荒地,韩地的流民在 “各尽其能” 下找到活计,范氏与赵氏的农人一起播种,晋地的麦田里,到处都是 “礼” 的影子,到处都是活下去的希望。

灯光下,竹片上的字渐渐干了,墨香在空气中散开,像冬日里的麦香,像乱世里的暖阳,永远鲜活,永远温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