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23章 竹简远行,文脉生根

青史照山河 第23章 竹简远行,文脉生根

作者:川东血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9:10:46

打谷场的石碾在霜降那日停了最后一圈。赵无恤蹲在谷堆旁,看智伯勤用木扬扇分离黍粒与糠皮,扇叶扬起的细尘在阳光下翻滚,像极了暗河支流的纹路。他指尖捏着片黑黍壳,壳上的纹路竟与石窦骨简的刻痕有几分相似。

\"无恤先生,\" 韩母抱着捆麻布走来,布上的 \"共生纹\" 沾着新谷的碎壳,\"老身把 ' 晋水礼 ' 抄了三份,用桐油浸过,能防潮。\" 她身后跟着三个孩子,赵稷捧着竹卷的手在抖,阿木的皮囊里露出半截狼尾毛,陈石怀里揣着片晒干的黑黍叶 —— 那是今年收成最好的一穗上的,叶尖还留着虫咬的豁口。

赵无恤摸向胸口的旧伤,疤痕早已褪成浅白,像片晒干的麻布。骨简地图摊在谷堆上,暗河支流尽头的谷穗标记旁,他新刻了行小字:\"礼如谷种,需离土,方生根。\" 刻完突然想起,去年这时候,石窦里的骨简还浸在浑浊的水里。

远处传来马蹄声,阿古拉牵着三匹黑马站在土坡上。马背上的行囊鼓鼓囊囊,装着韩母染的 \"共饮纹\" 布、智氏的新粟种(每粒都挑过,比拇指还圆)、狄人的马奶酒曲(用皮囊封着,飘出淡淡的酸香),还有流民们攒的草木灰(装在破陶瓮里,瓮沿还粘着去年的谷壳)。

\"该让竹卷走了。\" 赵无恤把三份抄本分别塞进三个孩子的行囊,\"赵稷去曲沃,找智越;阿木去狼山,给狄人部落;陈石往南,看看中原的田。\" 他特意把陈石的竹卷换了片更厚的竹简,\"南边潮,这竹片用桐油浸了三遍。\"

分卷的仪式用了智氏的老规矩。

智伯勤取来三枚铜铃,铃身刻着 \"礼\" 字的古体,是去年从暗河捞的西周遗物。铃舌上缠着红绳,一摇就发出 \"叮\" 的脆响,像泉水滴在石上。\"我祖父说,城濮之战时,晋军就是用这铃传递军令。\" 他把铃系在孩子们的行囊上,绳结打了七个环,\"铃响,就代表礼到了。\"

韩母给每个行囊缝了块 \"共生纹\" 布。赵稷的布角绣着曲沃的城楼,城砖的纹路用的是智氏的 \"回字纹\";阿木的绣着狼山的轮廓,山顶画着轮红日,是狄人敬的长生天;陈石的绣着条蜿蜒的河 —— 她说 \"这是黄河,能载着竹卷往南去\",河水里还绣了条小鱼,是江南才有的品种。

阿古拉沁突然拽住陈石的衣角,把块画着泉眼的陶片塞给他。陶片边缘的牙印被摩挲得发亮,是她去年咬的。\"娘说,见到南边的人,就说我们的黑黍能酿酒。\" 陶片背面,她用炭笔描了个小小的笑脸,嘴角缺了块,像她自己掉的那颗牙。

赵无恤展开 \"晋水礼\" 的母本,让三个孩子在末尾按手印。赵稷的指腹沾着黍糠,印子上还带着谷粒的纹路;阿木的带着马奶的腥味,印边晕着圈奶白;陈石的嵌着草木灰的细粒,把 \"礼\" 字的最后一笔都填黑了。三个印子叠在一起,像颗发了芽的谷种。

\"记住,\" 他按住孩子们的肩膀,目光扫过打谷场上的众人 —— 智伯勤正往赵稷的行囊里塞新磨的铁匕首(刃上刻着 \"智\" 字,是他连夜打的),阿古拉给阿木的马系上狼尾毛(取了最粗的那根,说能避邪),流民老者在陈石的布囊里放了把炒黑的黍粒(\"饿了就嚼两粒,顶饿\"),\"礼不是让他们学我们,是让他们知道,黑黍能在晋地长,也能在别处长。\"

铜铃在晨风中响起时,三匹黑马正顺着暗河的方向走去。赵稷回头时,智伯勤的木扬扇还在谷堆上摇,扬起的黍糠像层雾;阿木的歌声越来越远,狄人的调子混着铜铃的脆响,唱的是 \"黑黍长,马奶香\";陈石的身影转过土坡时,手里的黑黍叶正被风吹得发抖,像在跟晋地告别。

赵无恤摸出骨刀,在母本竹卷上刻下:\"霜降之日,礼分三路,如暗河三支,终汇江海。\" 刻痕里落进几粒黍米,是石碾扬起的,像给这行字撒了层种子。

消息传回时,已是来年春分。

第一个带信的是个狄人牧人,他的羊皮袄上沾着狼山的雪。\"阿木让我捎这个。\" 他解开怀里的狼皮,上面用红绳绣着 \"晋水礼\" 三个字,线脚歪歪扭扭,是阿木教部落里的妇人绣的。有个 \"水\" 字绣错了,用的是狄人 \"河流\" 的符号,倒像条游动的鱼。

\"阿木说,狼山的黑黍发了芽,\" 牧人比划着,手背上还有冻伤的疤,\"他们把竹卷刻在岩壁上,说石头比竹子结实。\" 他突然指着狼皮的边角,那里绣着个歪歪扭扭的谷穗,穗粒处用的是中原的 \"回字纹\",\"部落里的老人一开始不乐意,说该用狼纹,阿木就把两种纹混在一起绣 —— 您看,像不像黑黍长在草原上?\"

韩母突然红了眼眶,把狼皮往织布机上一铺:\"老身就说,孩子们比我们会想办法。\"

第二个消息来自曲沃的智越。送信的士兵背着半袋菽豆,豆粒圆滚滚的,是齐国的品种。\"将军让把这个种在暗河沿岸。\" 他从怀里掏出片竹简,是赵稷抄的 \"晋水礼\",上面多了几行字:\"曲沃的孩子学种黑黍时,总爱往田里撒马奶酒,说这样长得快。\" 竹简边缘,有个小小的 \"越\" 字刻痕,比之前的工整了些,只是最后一笔还是拖着个小尾巴 —— 他缺的小指还没习惯用力。

\"将军说,\" 士兵的声音低了些,\"曲沃的老人不喜欢狄人的法子,赵稷就把马奶酒混在粟米里祭田,说这是 ' 晋地的规矩 '。\"

陈石的消息来得最晚,是个南行的商人捎来的。他带来块麻布,上面印着黑黍的图案,是用江南的靛蓝染的,比晋地的颜色深三分。\"那孩子在陈国的田埂上教人种黑黍,\" 商人喝着韩母酿的黍酒,酒液里飘着粒黑黍,\"有个老农用拐杖打他,说 ' 北方的野草别想占我的田 ',陈石就把黑黍和本地的稻子种在一起,说 ' 稻子喝够了水,黑黍就能接棒长 '。\"

麻布角落,陈石用炭笔写了个 \"礼\" 字,旁边画着条河,河上漂着片竹简,竹简上的字歪歪扭扭,是 \"晋水礼\" 三个字。

赵无恤把这三样东西铺在染坊的竹榻上:狼皮、竹简、麻布,三样物件的边缘都磨损了,却透着被人反复摩挲的光亮。韩母的织布机突然响了,她正在织幅新布,把狼山的岩壁(用褐色线,缝着碎石子)、曲沃的田垄(用黄色线,嵌着黍壳)、江南的河水(用蓝色线,掺了银丝)织在一起,中间用金线绣着串铜铃,铃口都朝着同一个方向 —— 南边。

智伯勤扛着新做的竹筐走进来,筐里装着今年的黑黍种:\"我让智仲送些去曲沃,\" 他挠了挠头,竹筐的把手缠着麻布,是韩母缝的,\"智越说想跟我们合种一片 ' 共生根 ',一半晋地的黑黍,一半齐国的菽豆。他还说,曲沃的孩子现在都会唱狄人的调子了,就是词儿改了,唱的是 ' 黑黍熟,粮仓足 '。\"

阿古拉的笑声从帐外传来,他手里举着个陶瓮,里面盛着新酿的酒,酒面上漂着层白沫。\"狄人孩子说,这叫 ' 礼酒 ',要给每个种黑黍的人尝一口。\" 他往赵无恤手里塞了个陶碗,酒液晃出碗口,溅在木本竹卷上,晕开的痕迹像条正在流淌的河,刚好盖住 \"江海\" 两个字。

谷雨那日,染坊的竹榻上多了个新竹筐。

里面装着三卷竹简:赵稷在曲沃补的 \"轮作篇\",记着 \"黑黍与菽豆相间,亩产多三成\",旁边画着个小人,正往田里撒种子,是智越的样子;阿木在狼山刻的 \"祭田篇\",说 \"长生天与地神要分着敬,就像马奶酒要混着黍米酿\",刻痕里还嵌着点红土,是狼山的颜色;陈石在陈国写的 \"水土篇\",画着中原的农具如何改造才能种黑黍(犁头要比晋地的宽一寸),旁边歪歪扭扭地注着 \"这里的雨比晋地多,要挖深渠\",注脚处画了个哭脸,像想起了被雨水泡烂的幼苗。

韩母把这三卷竹简写在新织的布上,布的边缘留了道空白,说 \"要等更多地方的消息\"。智伯勤的小孙子正趴在布上,用炭笔在空白处画了个小小的谷穗,穗尖朝着南边,像在生长。穗根处画了个泉眼,是阿古拉沁教他画的样子。

赵无恤展开母本竹卷,发现不知何时,去年落进刻痕的黍米竟发了芽。嫩白的根须顺着 \"礼\" 字的笔画蔓延,把 \"人\" 字的撇捺撑得更开了,像要把这字托起来。他突然想起陈石带回来的麻布,江南的靛蓝染的黑黍,不也像这发芽的种子?

他突然明白,叔父说的 \"礼是活的水\",原是这个意思 —— 水会流,种会走,人会变,可只要那点根还在,晋地的黑黍能在狼山结果(阿木说,狼山的黑黍比晋地的甜),泉眼的模样能被江南的陶片记住(陈石画的泉眼,比阿古拉沁的多了圈水纹),竹卷上的字能在岩壁上生根(狼山的岩画,比竹简多了匹奔跑的狼)。

染坊外的暗河正在涨水,赵狗儿牵着新下的马驹往河边去,马驹的鬃毛上系着铜铃,走一步响一声,像在重复去年三个孩子的路。韩母的歌声混着织布机的 \"咔嗒\" 声飘出来,还是那句老调子:\"青与白相得,谓之碧;新与旧相得,谓之礼......\"

赵无恤把发芽的母本竹卷放进陶瓮,瓮底铺着韩母染的 \"共生纹\" 布,上面的谷穗正对着瓮口的光。他知道,等这株新苗长壮了,又该分出新的种子,就像那些被铜铃带着远行的竹卷,就像晋地的雨,总要落到别处的土里去。

远处的田埂上,智伯勤和智越正合力抬着块石碑,碑上刻着赵无恤新写的字:\"礼者,非一地之土,乃天下之根。\" 碑座下,埋着三个孩子按过手印的那块陶片,片上的泉眼正对着暗河的方向,像在看着那些远去的铜铃。河风拂过,石碑旁的新苗晃了晃,根须正往陶片的方向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