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13章 智氏阻礼,简载抉择

青史照山河 第13章 智氏阻礼,简载抉择

作者:川东血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9:10:46

立春的雨刚过,晋地的泥土还带着湿意,智氏的车马就停在了赵氏营地外。 赵无恤站在传礼堂的窗前,望着远处尘烟中的“智”字旗,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怀里的《赵氏礼策》——竹片上“友邻之礼”的墨迹已干,却在这一刻显得格外沉重。昨日赵午送来消息,智氏宗主智瑶亲自带人来,说是“求《赵氏礼策》抄本”,可谁都清楚,智氏在六卿中势力最强,素来以“吞并宗族”为志,此刻来“求礼”,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无恤大哥,智氏的人好凶啊。” 赵狗儿捧着刚抄好的半卷竹简走进来,脸上带着怯意。他刚去营地门口送削好的竹片,撞见智氏的士兵用戈矛指着守门的赵氏兵卒,嘴里骂骂咧咧,说“赵氏拿个破竹简当宝贝,也配让智氏宗主等”。这与之前魏氏、韩氏来求礼时的恭敬,截然不同。 赵无恤接过竹简,目光落在“流民之礼”的批注上——那是韩氏妇人落泪的那天,他补写的“流民非累赘,乃晋地之人力”。可此刻,他心里却第一次有了动摇:若智氏真要借“礼”发难,这些写在竹简上的话,会不会反而成了赵氏的催命符? “无恤,智瑶来了。”赵鞅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他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卷木牍,上面是智氏送来的“借粮书”——智瑶以“去年蝗灾,智氏粮荒”为由,要赵氏借粮五千石,作为“求抄本的谢礼”。 “五千石?”赵无恤猛地抬头,手里的竹简差点滑落,“赵氏去年秋收虽丰,可分给农队、留作种子后,余粮也不过三千石,哪来的五千石?这不是借粮,是逼我们交出流民的口粮!” 赵鞅叹了口气,将木牍放在案上:“智瑶就是算准了我们要养流民。他说了,要么借粮五千石,要么……就别再管那些流民,把他们赶到智氏的地界,由智氏‘安置’。”他顿了顿,目光落在传礼堂外的农舍——那里住着三十多户流民,此刻正有人在门前晒着新织的麻布,笑声隐约传来。 赵无恤走到案前,翻开《赵氏礼策》的“流民之礼”卷,手指在“各尽其能,方安其心”上划过,心里像被刀割一样。他想起那个韩氏流民妇人说“我们也能靠自己活下去”,想起赵狗儿教孩子们认“仁”字时的认真,想起去年除夕众人举杯时说“要让更多人有安稳日子过”——这些画面,比竹简上的字更鲜活,比智氏的戈矛更有分量。 “我去见智瑶。”赵无恤合上竹简,声音虽轻,却带着坚定。他不能让流民再无家可归,也不能让《赵氏礼策》变成“只敢写、不敢做”的空文。 智瑶坐在营地中央的帐篷里,一身紫貂皮袍,手里把玩着一块玉璧,见赵无恤进来,眼皮都没抬:“赵氏小儿,本宗主要的五千石粮,准备好了吗?”他的声音带着傲慢,像在使唤自家的仆从。 赵无恤躬身行礼,却没卑躬屈膝:“智宗主,赵氏去年余粮仅有三千石,若借五千石,农队的流民与赵氏族人,今年夏天就要饿肚子。《赵氏礼策》里写‘富民之礼,在保民安’,若为借粮让百姓挨饿,这‘礼’,赵氏不敢传。” 智瑶终于抬起头,目光像刀子一样落在赵无恤身上:“你倒会拿竹简上的字说话。”他冷笑一声,将玉璧扔在案上,“本宗主听说,你给魏氏、韩氏的抄本,都是免费送的,怎么到了智氏,就要讲条件?还是说,你觉得智氏好欺负?” “礼不分宗族,传礼亦不应有差别。”赵无恤直视着智瑶的眼睛,“魏氏、韩氏求礼,是为安流民、抗灾害;若智氏真心要传礼,赵氏愿将抄本双手奉上,无需借粮。可若智氏借‘求礼’之名逼赵氏弃民,这抄本,赵氏不能给。” 帐篷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赵午匆匆走进来,脸色发白:“无恤,智氏的士兵……在赶流民!说要是不借粮,就把流民都绑去智氏当奴隶!” 赵无恤心里一紧,猛地转身往外跑。帐篷外的空地上,智氏士兵正拿着绳索,追着流民跑。一个老流民抱着刚织好的麻布,被士兵一脚踹倒,麻布散落在泥水里,像一片破碎的云;赵狗儿挡在一个流民孩子身前,手里攥着那卷刚抄好的竹简,却被士兵一把推开,摔在地上。 “住手!”赵无恤嘶吼着冲过去,扶起赵狗儿,看着他手里被泥水弄脏的竹简,“智氏这就是要传的‘礼’?是抢民、欺民的‘礼’?” 智瑶慢悠悠地走出帐篷,看着眼前的混乱,嘴角勾起一抹嘲讽:“本宗主只是让你认清现实。乱世里,只有实力才是道理,你那竹简上的字,救不了流民,也救不了赵氏。”他走到赵无恤面前,声音压低了些,却更具威胁,“给你最后一个机会:借粮五千石,或者,看着这些流民被绑走。选一个。” 赵无恤看着眼前的流民——他们有的在哭,有的在反抗,有的抱着赵无恤的腿,求他救救孩子。他想起《赵氏礼策》里的每一个字,想起去年春旱时众人一起挖渠的坚持,想起蝗灾时一起灭火的同心。这些人,不是竹简上的“流民”二字,是活生生的人,是晋地的根。 “我选第三个。”赵无恤突然说,声音坚定得让智瑶都愣了一下。他转身对着围过来的赵氏兵卒、农队农人,还有范家赶来的范明,大声说:“智氏要逼我们弃民,我们不能让!愿意和赵氏一起守流民、守礼的,跟我来!” 范明第一个站出来,手里握着青铜镰:“范家与赵氏共传礼,也共守礼!智氏要欺民,范家不答应!”农人们也纷纷举起农具,流民们擦干眼泪,捡起地上的石头——刚才还在哭泣的人群,此刻却像一堵墙,挡在智氏士兵面前。 智瑶看着眼前的景象,脸色铁青:“好,好一个赵氏的‘礼’!竟能让这么多人跟你一起疯!”他挥了挥手,“撤!”士兵们不甘心地收起绳索,狠狠瞪了一眼人群,跟着智瑶的车马离开了。 混乱过后,空地上一片狼藉。流民们收拾着被踩坏的麻布、农具,赵狗儿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擦拭着竹简上的泥水——墨迹被弄脏了,可“流民之礼”的字,还能看清。 “无恤大哥,我们……我们没借粮,也没弃流民,是不是做错了?”赵狗儿抬起头,眼里满是担忧,“智氏会不会再来找我们麻烦?” 赵无恤蹲下来,和赵狗儿一起擦拭竹简:“我们没做错。”他指着那些收拾残局的流民,“你看,他们没有因为怕智氏而离开,反而愿意和我们一起守礼。这就是‘礼’的力量,不是靠借粮换来的,是靠真心换来的。” 范明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块被踩坏的麻布,是刚才那个老流民的。“这麻布,范家的织工能修好。”他看着赵无恤,语气里带着敬佩,“其实刚才来之前,范氏宗族的人还劝我,别帮赵氏得罪智氏。可我想起去年蝗灾时,你说‘友邻之礼,是患难与共’,就觉得不能不管。” 赵无恤心里一暖。他想起之前觉得“礼的推行太顺利”,此刻才明白,礼不是没有冲突,而是在冲突中,能让更多人明白“互助”比“争斗”更重要。他走到案前,拿起竹笔,在《赵氏礼策》的空白处,写下“守礼之礼:虽遇强权,不弃民、不违心;虽临危难,共进退、同生死”——这是今天的教训,也是礼的新注解。 赵鞅看着案上的竹简,眼里满是欣慰:“以前我总担心,你太执着于竹简上的字,会吃亏。现在才知道,你守的不是字,是人心。”他拍了拍赵无恤的肩膀,“智氏不会善罢甘休,以后的路会更难。但只要人心还在,礼就还在,赵氏就还在。” 接下来的日子,赵氏和范家一起加固营地,农人们白天种麦,晚上轮流守夜;流民们也没闲着,会织布的帮着补衣服,会打铁的帮着修农具,连孩子们都学会了在营地外放哨。传礼堂里的抄简没有停,反而抄得更勤了——赵无恤要把“守礼之礼”的故事,写进每一卷抄本里,让更多人知道,礼不是软弱,是乱世里最硬的骨头。 赵狗儿也变了。他不再是那个会怯场的孩子,每天带着孩子们在营地外巡逻,教他们认“守礼之礼”的字,还会给他们讲智氏逼粮的故事:“无恤大哥说,礼不是写在竹简上的,是要我们自己守出来的。以后再遇到坏人欺负人,我们不能怕,要一起反抗。” 一个月后,魏氏和韩氏派人送来消息,说智瑶在魏地、韩地也逼他们借粮、弃流民,可魏成、韩厥都拒绝了,还说“要学赵氏,守礼守民”。赵无恤拿着消息,心里满是感慨——原来礼的传播,不仅是抄本的传递,更是人心的传递。 夕阳西下时,赵无恤坐在传礼堂的案前,翻看着手边的《赵氏礼策》。竹简上的字,从“仁”到“守礼”,已经有了十一种礼,每一个字都带着故事,带着汗水,带着人心。他想起智瑶的威胁,想起流民的眼泪,想起众人一起反抗的坚定,突然明白,乱世里的礼,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是用来活下去的——是在强权面前不低头的勇气,是在危难面前不放弃的信念,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真心。 赵狗儿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卷新抄好的竹简,上面是“守礼之礼”的内容。“无恤大哥,这卷抄本,我们送去哪里?” 赵无恤看着窗外渐渐落下的夕阳,笑着说:“送去智氏的边界。不用给智瑶,给智氏的农人。他们也是晋地的人,也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礼’。” 赵狗儿点点头,抱着竹简跑了出去。夕阳的光洒在他的身上,像给了他一层金色的铠甲。赵无恤拿起竹笔,在一卷新的竹片上,写下了“晋土同心”四个字。笔尖落下时,他仿佛看见明年的秋天,魏地、韩地的麦田里,流民和农人一起收割;看见智氏的农人,拿着赵氏的抄本,反抗智瑶的强权;看见晋地的每一片土地上,都有人在守礼、传礼,都有人在为活下去、活得好而努力。 传礼堂的灯亮了起来,墨香混着竹香,在空气中散开。赵无恤握着竹笔,继续往下写。他知道,智氏的威胁还在,乱世的苦难还在,可只要这竹简还在,这礼还在,这人心还在,晋地就不会散,华夏就不会灭。 灯光下,竹片上的字渐渐干了,像一颗小小的火种,在乱世的晋土上,在每个人的心里,永远燃烧,永远明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