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10章 夏蝗噬麦,简载同心

青史照山河 第10章 夏蝗噬麦,简载同心

作者:川东血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9:10:46

夏至的蝉鸣刚起,晋地的麦田就遭了灾。

赵无恤是在黎明时发现的。他踩着晨露走进麦田,刚要查看麦穗的长势,就看见天边飞来一片黑云 —— 不是雨云,是蝗虫,遮天蔽日的蝗虫,翅膀扇动的 “嗡嗡” 声,像无数把小锯子,在耳边锯着人心。

“蝗灾!是蝗灾!”

他嘶吼着冲向农队,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恐慌。去年的春旱还历历在目,今年好不容易盼来麦田的好长势,却要被蝗虫啃噬 —— 那些饱满的麦穗,是农人的希望,是赵氏与范家合作的见证,是《赵氏礼策》里 “富民之礼” 的根基,怎么能被蝗虫毁了?

农队的人很快就聚集起来,老农人看着漫天的蝗虫,手抖得厉害:“完了,这下全完了…… 二十年前的蝗灾,颗粒无收,多少人饿死在路边啊!” 流民妇人抱着孩子,眼泪止不住地流,嘴里念叨着 “刚有盼头,怎么就……”

赵狗儿攥着锈刀跑过来,刀上还沾着晨露,却没了往日的活泼:“无恤大哥,我们怎么办?要不要去跟范家说?” 他的声音带着颤抖,却比去年春旱时多了几分镇定 —— 这一年的成长,让他知道,慌没用,要想办法。

赵无恤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恐慌。他摸了摸怀里的《赵氏礼策》,竹简的温度透过布条传来,像叔父的手,像赵鞅的手,像老农人的手,给了他力量。“去!马上去跟范家说!” 他看着众人,声音坚定,“蝗虫不是只吃赵氏的麦,是吃晋地所有人的麦!我们要和范家联手,一起灭蝗!”

半个时辰后,范家的将领就带着人来了。他手里拿着一把火把,身后的农人们也都带着镰刀、火把、布巾,脸上满是凝重。“蝗虫已经啃了西边的半亩麦,再晚就来不及了!” 将领走到赵无恤身边,没有了往日的客气,只有患难与共的急切,“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赵无恤指着麦田,快速布置:“老弱妇孺在家里缝布巾,把布巾浸了油,绑在竹竿上;青壮男子分成两队,一队拿着浸油的布巾,在麦田边缘挥舞,把蝗虫赶在一起;另一队拿着火把,在蝗虫聚集的地方点火,烧死它们!记住,别烧到麦秆,我们要保麦!”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老农人带着妇人孩子回家缝布巾,线轴转动的 “嗡嗡” 声,盖过了些许蝗虫的翅声;赵无恤和范家将领各带一队青壮,走进麦田 —— 浸油的布巾挥舞起来,发出 “呼呼” 的声响,蝗虫被油味呛得乱飞,渐渐聚成一团;火把点燃,火光冲天,蝗虫的 “噼啪” 声和众人的呐喊声混在一起,像一场悲壮的战歌。

赵狗儿跟着范明在麦田里跑,手里拿着浸油的布巾,使劲挥舞着。蝗虫落在他的脸上、手上,他咬着牙,不躲不闪 —— 他想起去年春旱时,无恤大哥说 “同舟之礼,是共渡难关”,想起老农人说 “麦是命,要护住”,想起自己刻在竹片上的 “共耕” 二字,这些念头,让他忘了害怕。

“狗儿,这边的蝗虫聚过来了!” 范明喊着,举起火把冲了过去。赵狗儿赶紧跟上,布巾挥舞得更急,把蝗虫往火把的方向赶。火光映在他的脸上,满是汗水和烟灰,却亮得像星星。

正午的太阳最毒的时候,蝗虫终于被控制住了。众人坐在田埂上,累得说不出话,手里的布巾、火把都被蝗虫的尸体染得发黑,麦田边缘的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蝗虫尸体,散发着焦糊味。

老农人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束没被啃完的麦穗,穗子上还沾着蝗虫的残翅,却依旧饱满。“保住了…… 大部分麦都保住了。” 他的声音带着哽咽,眼泪却笑着流了下来,“要是在以前,遇到蝗灾,早就各顾各跑了,哪会有人一起灭蝗啊……”

范家的将领看着那束麦穗,也笑了。他拍了拍赵无恤的肩膀:“以前总觉得,赵氏和范家是敌人,现在才知道,在蝗虫面前,在天灾面前,我们是一家人。” 他顿了顿,看着众人,“以后不管遇到什么灾,范家都和赵氏一起扛!”

赵无恤心里一暖。他掏出怀里的《赵氏礼策》,拿起竹笔,在 “传承之礼” 后面,一笔一划地写 ——“抗灾之礼:联手、共担、守土”。笔尖在竹片上划过,留下的痕迹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深,像刻在心里,刻在晋地的土地上。

“无恤大哥,你又写‘礼’了?” 赵狗儿凑过来,看着竹简上的新字,“这个‘抗灾之礼’,是不是说,以后不管遇到什么灾,我们都要一起扛?”

“是。” 赵无恤把竹笔递给赵狗儿,“你把这三个字刻在你的竹片上,以后教给农队的小孩,让他们知道,不管遇到多大的难,只要大家一起扛,就没有扛不过去的。”

赵狗儿接过竹笔,在自己的竹片上认真地刻着。阳光照在他的侧脸上,满是专注 —— 这一年的时间,他从一个只会躲在树后的孩子,长成了能和众人一起抗灾的少年,长成了能传承 “礼” 的少年。

傍晚的时候,赵鞅来了。他没带随从,只带了几袋粟米,分给众人。“你们做得好。” 他看着田埂上的众人,看着麦田里残留的蝗虫尸体,看着赵无恤手里的《赵氏礼策》,眼里满是欣慰,“这‘抗灾之礼’,比在战场上打赢十场仗都重要。因为它让晋地的人知道,我们不是散沙,是一块铁板,是一家人。”

赵无恤把《赵氏礼策》递给赵鞅,竹简上的 “礼” 字,从 “仁” 到 “抗灾”,已经有了八个。“族长,这些‘礼’,不是我一个人写的,是大家一起做出来的。” 他看着众人,声音里满是感激,“是老农人的经验,是范家的援手,是狗儿的成长,是所有人的同心,才有了这些‘礼’。”

赵鞅接过竹简,仔细翻看着,指尖在每一个 “礼” 字上轻轻摩挲。“好。” 他把竹简还给赵无恤,“这《赵氏礼策》,以后要多抄几卷,分给赵氏的每一个宗族,分给范家,分给晋地的每一个农队。让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同心’。”

夕阳落在麦田里,把没被蝗虫啃噬的麦穗染成了金红色,像一片燃烧的火。众人坐在田埂上,吃着粟米饼,喝着陶罐里的水,没人再提蝗虫的可怕,都在说秋收的麦会有多好,说冬天要盖更多的农舍,说要把 “抗灾之礼” 教给更多的人。

赵无恤坐在田埂的中央,怀里抱着《赵氏礼策》,看着眼前的景象 —— 赵氏和范家的人坐在一起,老弱妇孺笑在一起,少年们闹在一起,蝗虫带来的灾难,没有击垮他们,反而让他们更团结,让 “礼” 更深厚。

他突然明白,“礼” 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时的锦上添花,是危难时刻的雪中送炭;不是竹简上的冰冷文字,是众人手里的火把,是浸油的布巾,是一起挥舞的手臂,是患难与共的真心。

夜风渐起,带着麦田的香气和蝗虫的焦糊味,吹过田埂。赵无恤站起身,把《赵氏礼策》紧紧抱在怀里,往农队的草屋走去。路上,他看见农舍里的灯一盏盏亮了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亮,像无数颗星星,落在晋地的土地上,照亮了乱世的路。

他知道,这场蝗灾不是结束,是《赵氏礼策》的新成长 —— 以后还会有更多的 “礼”,从患难中长出来,从同心**出来,从传承中续出来。而这卷竹简,会像一块坚硬的盾牌,护着晋地的人,护着华夏的麦,护着乱世里的每一份希望,永远不熄灭。

赵无恤摸了摸怀里的《赵氏礼策》,指尖在 “抗灾之礼” 四个字上轻轻摩挲。那里,藏着赵氏与范家的同心,藏着农人的坚韧,藏着少年的成长,藏着华夏文明最珍贵的底色 —— 在危难中不屈,在同心**生,在传承中永恒。这个夏至,这场蝗灾,没有毁掉希望,反而让 “礼” 的根,扎得更深,长得更壮,在晋地的土地上,在每个人的心里,永远鲜活,永远温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