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6章 春旱焦土,简上同舟

青史照山河 第6章 春旱焦土,简上同舟

作者:川东血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9:10:46

春分过后,晋地的天就没再落过雨。

赵无恤蹲在麦田边,手指插进土里 —— 表层的土已经干透,一捏就碎,连带着刚冒芽的麦苗都蔫了,嫩绿的叶尖泛着焦黄色,像被火烤过一样。风卷着沙尘吹过来,打在脸上生疼,他怀里的新竹简被布条裹得严实,却仍能感觉到竹片的凉,像极了潏水河边那夜的冰。

“无恤大哥,再不下雨,这麦就全死了。”

赵狗儿拎着半桶水跑过来,桶底的木缝渗出的水,在干土上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很快就被风沙盖住。他的短褐又添了新补丁,是用流民妇人给的粗布缝的,针脚歪歪扭扭,却比之前暖和多了 —— 这是农队里的人互相帮衬的结果,也是赵无恤在新竹简上写的 “邻里之礼”。

赵无恤接过水桶,往麦苗根部浇了些水。水流进干土的瞬间,发出 “滋滋” 的轻响,像麦苗在呻吟。“再等等,说不定明天就下雨了。” 他的声音有些虚,连自己都不信 —— 营地外的水井已经见了底,流民们每天只能分到半瓢水,既要喝,又要浇苗,这点水,像泼在焦土上的油,连缓解都算不上。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赵无恤心里一紧,拉着赵狗儿躲到土坡后 —— 是范家的游兵,大约十几人,手里的戈矛在阳光下闪着冷光,正朝着农队的方向过来。

“他们是来抢粮种的!” 赵狗儿的声音发颤,攥着锈刀的手更紧了,“上次他们就抢了东边的农队,连种子都没剩下!”

赵无恤摸了摸怀里的新竹简,上面写着 “什一税”“邻里互助”“不妄杀”,那些字是他一笔一划写的,墨迹还带着新竹的青气。他想起赵鞅说的 “乱世里的礼,是让农人有饭吃”,若是连种子都被抢了,这些 “礼”,就成了空字。

“你去通知农队的人,把种子藏好,别出来。” 赵无恤压低声音,从腰间解下 “仁” 字木牌,塞进赵狗儿手里,“我去会会他们。”

赵狗儿还想说什么,赵无恤已经站起身,朝着范家游兵走去。他怀里没带剑,只揣着那卷新竹简 —— 不是想凭竹简退敌,是想让自己记住,手里的不是竹片,是农队二十多个人的希望。

“你是赵氏的人?”

为首的范家将领勒住马,居高临下地看着赵无恤,眼神里满是轻蔑。他的甲胄上沾着尘土,腰间的铜剑鞘上刻着 “范” 字,和赵午的剑比起来,多了几分凶气。

“我是赵氏农队的管事,赵无恤。” 他停下脚步,离马有三步远,正好是《周礼》里 “士与庶人相见” 的距离,“这里是赵氏的地,还请范家的人离开。”

将领笑了,声音像刮过焦土的风:“赵氏的地?去年晋阳被围时,赵氏连自己人都养不活,现在倒有闲心种麦?” 他挥了挥手,身后的士兵们纷纷下马,朝着麦田走去,“这些麦,还有你们的种子,我们范家要了 —— 就当是赵氏欠我们的粮。”

赵无恤往前走了一步,挡住士兵的路:“种子是农队的人活命的根本,不能给。若是范家缺粮,赵氏可以分你们一些,按‘宾礼’来,不是抢。”

“宾礼?” 将领像是听到了笑话,拔出铜剑,剑尖指着赵无恤的胸口,“乱世里,刀就是礼!你要是再挡着,我就把你和这些麦,一起砍了喂马!”

剑刃的寒气扑面而来,赵无恤的后背已经沁出冷汗,却没退一步。他想起潏水河边的老丈,想起麦田里的曾点,想起农队里的流民 —— 那些人把信任放在他手里,把种子放在他手里,他不能退。

“你可以杀我,但杀了我,这些麦也活不了,种子也种不下去。” 赵无恤的声音很稳,目光落在将领的剑上,“范家要的是粮,不是死麦。若是你们愿意等,秋收时,赵氏可以按‘什一税’的数,分范家一些粮 —— 前提是,你们别再扰农队。”

将领愣住了,显然没料到这个赵氏管事会这么硬。他盯着赵无恤看了很久,又看了看身后干得发黄的麦田,最终收了剑:“好,我信你一次。若是秋收时没有粮,我就把你们的农队,连人带麦,一起烧了。”

马蹄声渐渐远去,赵无恤才松了口气,后背的衣服已经被冷汗浸透,贴在身上凉得很。他回头望去,赵狗儿和几个流民正从土坡后跑出来,眼里满是后怕。

“无恤大哥,你没事吧?” 赵狗儿递过水壶,“他们没伤你吧?”

赵无恤接过水壶,喝了一口水,水带着土腥味,却比任何时候都甜。“没事,他们走了。” 他摸了摸赵狗儿手里的木牌,“这木牌,你还带着?”

“嗯!” 赵狗儿把木牌攥得更紧了,“你说这是‘仁’字,能保平安,我就一直带着。”

赵无恤笑了,心里却沉甸甸的 —— 范家的人虽走了,可干旱还在,水井已经见底,再不下雨,就算有种子,也种不出麦。他走到土坡上,望着远处的赵氏营地,突然想起新竹简上写的 “邻里互助”,心里有了个主意。

当天傍晚,赵无恤把农队的人都召集到篝火旁。流民们围着篝火坐着,手里捧着空碗,脸上满是愁容 —— 水越来越少,麦越来越蔫,每个人都知道,再这样下去,就是死路一条。

“我有个想法。” 赵无恤站在篝火旁,举起新竹简,“营地外的那条河,虽然干了,可河底还有些湿土。我们可以挖渠,把湿土运到麦田里,再把仅有的水省下来,浇在湿土里,说不定能救些麦。”

没人说话,篝火的光映在流民们的脸上,满是犹豫。一个老农人叹了口气:“挖渠要力气,我们连水都喝不上,哪有力气挖?就算挖了,也不一定能救麦。”

“我来挖!” 赵狗儿突然站起来,手里还攥着锈刀,“我有力气,我能挖!”

一个流民妇人也站起来:“我也去,我能帮着运土。”

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站起来,篝火旁的空碗被放在一边,眼里的愁容,慢慢变成了坚定。“对,我们一起挖,总比等着饿死强!”“就算救不了所有麦,救一点是一点!”

赵无恤看着眼前的人,心里暖得像篝火。他把新竹简放在篝火旁,拿起一块炭,在竹简的空白处,写下 “同舟之礼” 四个字 —— 不是《周礼》里的 “吉礼”“凶礼”,是乱世里,农人靠自己的手,靠彼此的力,共渡难关的礼。

接下来的日子,农队的人每天天不亮就去挖渠。赵无恤和大家一起,用耒挖,用手刨,手指磨出了血泡,血泡破了,就用布条裹上,接着挖。流民妇人则把挖出来的湿土,装在布兜里,运到麦田里,铺在麦苗根部。

赵鞅听说了这事,派了几个士兵来帮忙,还送来了两桶水。“你这‘礼’,比我的戈矛管用。” 他拍着赵无恤的肩膀,看着忙得热火朝天的农队,“以前我总觉得,乱世里要靠狠才能活下去,现在才明白,靠人,靠心,才能活得更稳。”

赵无恤笑了,指着麦田里的湿土:“这些湿土,是大家一起挖的;这些水,是大家一起省的。这就是‘礼’—— 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

第七天清晨,天终于落雨了。

起初是小雨,淅淅沥沥的,打在麦田里,打在挖好的渠里,打在流民们的脸上。大家都停下手里的活,站在雨里,仰着头,让雨水打湿自己的脸,打湿干裂的嘴唇。

“下雨了!真的下雨了!” 赵狗儿蹦着跳着,手里的木牌被雨水打湿,“仁” 字却更清晰了。

赵无恤站在雨里,怀里揣着新竹简。雨水渗进布条,打湿了竹简上的字,“什一税”“邻里互助”“同舟之礼”,那些字在雨水中泛着光,像活了一样。他想起在镐京抄《周礼》时,大夫们说 “礼是天经地义”,那时他不懂,现在懂了 —— 真正的天经地义,不是刻在竹简上的教条,是雨落时,众人一起仰脸的欢喜;是干旱时,众人一起挖渠的坚持;是乱世里,众人一起活下去的决心。

雨越下越大,浇透了干土,浇绿了麦苗,也浇暖了每个人的心。农队的人开始往麦田里补种种子,赵无恤也蹲下来,手里拿着赵狗儿娘留下的麦种,一粒一粒,种进湿土里。

“这些种子,会发芽吗?” 赵狗儿蹲在旁边,看着赵无恤种种子。

“会的。” 赵无恤的声音很肯定,“它们会像我们一样,在土里扎根,在雨里长大,在秋天结出粮。”

赵狗儿点点头,也拿起一粒种子,种进土里。他的动作很轻,像在呵护一件珍宝 —— 那是娘的希望,是农队的希望,也是赵氏的希望。

赵无恤站起身,望着雨中的麦田。麦苗在雨水里舒展着叶子,像一个个小小的生命,在乱世的土地上,努力地生长。他怀里的新竹简,被雨水打湿了,却更结实了 —— 那些字,不是用墨写的,是用汗、用血、用众人的心意写的,比任何青铜礼器都坚固,比任何玉璧都珍贵。

他想起赵鞅给的那卷新竹简,想起自己写下的第一个 “仁” 字,想起后来补的 “邻里之礼”“同舟之礼”。这些字,会陪着麦苗一起长大,陪着农队一起收获,陪着赵氏一起,在晋土的烽烟里,一点点站稳脚跟。

雨还在下,风却没那么冷了。远处的赵氏营地,旗帜在雨中猎猎作响,像在为这场雨欢呼,也像在为农队的人欢呼。赵无恤知道,这场雨不是结束,是开始 —— 是 “赵氏之礼” 落地生根的开始,是乱世里众人同心的开始,是华夏文明在焦土上重新发芽的开始。

他摸了摸怀里的新竹简,指尖在 “同舟之礼” 四个字上轻轻摩挲。雨水带着新竹的青气,钻进指尖,传到心里,暖得像篝火。他知道,这卷竹简,会比《周礼》更长久,比《春秋》更鲜活,因为它写的是活人,是活的土地,是活的希望 —— 是乱世里,永远不会熄灭的 “礼” 与 “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