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从巴黎弃子到三狮队魂 > 第146章 讲座

从巴黎弃子到三狮队魂 第146章 讲座

作者:突然诶啊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8:11:19

(男女主感情线推进,严渊突然对林见微失去了兴趣,林见微却又对严渊产生了好奇。)

(他们二人目前的感情状态,借用刘禹锡的《竹枝词》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9月份,伦敦的秋意渐浓。

欧国联大胜西班牙的狂喜余温犹在,但严渊的生活节奏已经迅速切换回高速运转的轨道。

五天后的英超联赛近在眼前,训练强度没有丝毫松懈。

体能恢复、战术演练、分组对抗……每一分钟都被精确计算。

而在这密集的足球日程之外,另一条同样重要的轨道,严渊在帝国理工的学业,也从未被按下暂停键。

还有,他与学姐林见微的联系,似乎也随着他刻意的疏远而彻底冷却下来。

自从之前的几次私信交流后,严渊感受到了林见微的“冷漠”,所以后来就没有再主动联系过她。

将近一个月了,他们的对话框停留在上次关于一个日常问题的简短问答上。

二人都默契的没有再给对方发新消息。

严渊心里并非没有波澜。

初见林见微时,她那冷艳的容貌,又带着点疏离的气质,曲线流畅的身材,确实是他欣赏的御姐类型。

严渊一开始和林见微主动接触,除了学务需要,也多少带着点出于喜欢的好感。

但林见微对他的回应始终是礼貌而疏远的,二人像隔了一层冰,看似透明却难以融化。

严渊不是什么nobody(无名小卒),他有他自己的待人接物的习惯。

他习惯平等的尊重,而不是用热脸去贴冷屁股。

感情的事讲究缘分,这是强求不来的。

一味强求一段感情的最终结果只会是沸羊羊,双面龟,汤姆猫的结合体,纯舔狗加小丑

既然学姐无意。

那严渊也就不再费心了。

于是,之后学业上的问题,严渊基本会直接请教克里斯教授,或者自己钻研解决。

他把这份若有似无的类似于恋爱的悸动,彻底抛在脑后了。

他继续专注于眼前更重要的挑战。

……

今天的训练结束后,严渊坐在更衣室的长椅上,一边用冰袋敷着训练后有些酸胀的小腿,一边快速浏览着手机邮件。

训练间隙时间,是他处理学业的宝贵窗口。

屏幕亮起,一封来自计算机系主任克里斯教授的群发邮件跳了出来。

标题醒目:【重要通知】麻省理工学院芭芭拉·利斯科夫教授专题讲座。

严渊的呼吸微微一滞。

芭芭拉·利斯科夫!

这个名字在计算机科学界如雷贯耳!

2009年图灵奖得主,面向对象编程和分布式系统领域的奠基人之一,真正的学术泰斗!

邮件里详细说明了讲座主题。

聚焦于她团队在深度学习架构优化和容错分布式系统设计方面的最新突破性研究。

克里斯教授在邮件末尾用加粗字体强调:【本次讲座内容前沿,价值极高,强烈要求计算机系所有本科生,研究生务必出席!】

严渊当然明白,这绝非一场普通的学术报告,而是一次直面世界最顶尖智慧、汲取前沿思想精华的绝佳机会。

这堂课的价值远超任何一堂常规课程。

他几乎没有犹豫,立刻在训练日程表上标记了讲座时间,并迅速回复邮件确认出席。

接下来的几天,严渊的时间被挤压到了极限。

白天,他在科尔尼基地挥汗如雨,与队友们演练战术,在健身房锤炼力量,在理疗室恢复身体。

晚上,回到安静的公寓,他不再是绿茵场上的“英格兰超跑”,而是帝国理工计算机科学系的一名普通本科生。

书桌上的台灯常常亮到深夜。

克里斯教授提前分享了几篇芭芭拉·利斯科夫的代表性论文和研究综述。

对此,严渊如获至宝。

他利用深夜和训练间隙的每一分空闲,一头扎进那些充满数学符号和复杂逻辑的文献中。

系统只赋予了严渊足球技能,可没有赋予他学习天赋,他的学习天赋实打实都是他自己的本事。

严渊逐字逐句地啃读,遇到晦涩难懂的概念,就反复查阅资料,在笔记本上画图、推导、做注释。

他深入理解“利斯科夫替换原则”在构建可靠软件系统中的核心思想,研读她团队关于新型容错算法和高效分布式共识机制的最新论文。

严渊甚至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其中几个关键算法或系统设计难点,做了详细的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灯光下,他眉头紧锁,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偶尔停下来,对着屏幕上的公式陷入沉思,眼神专注而明亮。

严渊对待学习和对待足球的态度是一样的。

他绝不是敷衍了事。

……

很快,讲座当天上午,严渊向温格教授做了报备。

教授看到严渊眼中那份难得的、不同于球场上的热切光芒,爽快地批准了。

“去吧,严,学习也是重要的投资,别耽误下午的训练就行,路上注意安全。” 温格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嘞,教练!”

一小时后。

严渊提前抵达了帝国理工的学术报告厅。

他没有选择后排角落,而是找了一个靠近中间、视野良好、既便于听讲又能清晰看到投影的位置坐下。

他拿出准备好的笔记本和笔,安静地等待着。

报告厅渐渐坐满。

除了计算机系的本科生,还有许多研究生、博士生甚至一些年轻讲师慕名而来。

今天,林见微作为助教,穿着简洁得体的职业装,在讲台旁协助调试设备,整理资料。

很快,芭芭拉·利斯科夫教授在克里斯教授的陪同下步入报告厅。

掌声雷动。

这位头发花白、气质儒雅却眼神锐利的女学者站在讲台前,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讲座开始了。

利斯科夫教授的语言清晰、逻辑严谨,讲解了复杂深奥的理论概念,比如新型神经网络架构的梯度优化策略、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等等。

她的剖析得深入浅出。

她展示了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那些精妙的算法设计、严谨的实验数据和令人惊叹的实际应用效果。

讲的都是干货。

严渊全神贯注的听讲。

他的眼睛紧盯着投影屏幕,耳朵捕捉着教授的每一个字词。

大脑高速运转,将教授讲解的内容与自己预习时的理解相互印证、补充。

他时而快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关键公式、核心思想或灵光一现的联想;

或者有时候停下笔,眉头微蹙,似乎在消化某个特别艰深的点;

那份专注的神情,那支在纸上飞速移动的笔,那份沉浸在知识海洋中的状态,让周围一些原本抱着“看球星”心态而来的学生都感到惊讶。

几个本科生小声的讨论。

“嘿,看到了吗?那是阿森纳的严,他今天也来了。”

“他能听懂吗?”

“谁知道呢?我觉得他只是来做做样子。”

“球已经踢的那么好了,别告诉我他学习更好。”……

互动环节,气氛更加热烈。

研究生们纷纷举手提问,探讨细节。

利斯科夫教授也抛出了一些开放性问题,邀请大家思考某些设计背后的权衡,或者探讨理论的边界。

当她提到一种新型的容错机制在超大规模实时系统中应用时。

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平衡低延迟和高可靠性的挑战性问题,并询问听众的看法时,报告厅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底层架构、网络延迟、算法效率等多方面因素,非常复杂。

就在这时,一只手举了起来。

是严渊。

利斯科夫教授有些意外,但还是示意他提问。

严渊站起身,声音清晰而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但更多的是思考后的笃定:

“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精彩的报告。关于您刚才提到的,将这种基于‘虚拟同步核心’的容错机制应用于超大规模实时系统时面临的性能瓶颈问题,我有些思考。”

严渊稍微停顿,组织语言:

“在预习您的论文时,我注意到实验环境是在可控的千节点集群上进行的。

当节点规模扩展到百万级,跨洲际网络延迟成为主导因素时。

您提出的‘乐观锁’机制在冲突检测和状态……可能会因为……反而成为新的性能瓶颈。这是否意味着在极端规模下,可能需要……或者结合预测性状态机……您团队是否有这方面的后续研究计划?”

问题抛出,

全场寂静!

这个问题不仅精准地抓住了论文中一个潜在的、在极端场景下才会暴露的弱点。

更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思路,甚至引用了论文中的具体术语。

这个问题的深度、专业性和对实际应用场景的洞察力。

远超一个本科新生的水平!

这已经很接近研究生级别的水平了。

报告厅里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声。

不少研究生面面相觑,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克里斯教授坐在前排,脸上露出了欣慰而自豪的笑容,微微点头。

【克里斯:看到没,这是我的学生。】

芭芭拉·利斯科夫教授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是浓厚的兴趣和赞赏。

她认真地听完严渊的问题,推了推眼镜,脸上露出了笑容:

“非常好的问题。”

她详细地解答了严渊的疑问,坦诚地承认了在极端规模下确实存在这个挑战。

并介绍了她的团队正在探索的几种方向,包括严渊提到的混合模型思路,还额外分享了一些尚未发表的初步实验结果。

芭芭拉甚至反过来问了严渊对其中一种预测模型的看法。

严渊基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又提出了一个关于模型训练数据偏差可能影响预测准确性的担忧。

两人你来我往,进行了一场高质量、充满启发性的学术对话!

旁若无人,沉浸在思想的碰撞中。

整个报告厅的人都看呆了。

林见微站在讲台侧后方,负责记录的她,手中的笔早已停下。

她看着这个场面,之前对严渊“只是个聪明一些的足球运动员”的认知,在这一刻被彻底颠覆。

林见微意识到,这个学弟对学术的认真和投入,是实打实的。

交流结束,严渊礼貌致谢后坐下。

芭芭拉.利斯科夫教授看着这个年轻人,忽然微笑着说:

“顺便说一句,严,我也常常看英超,我看过你的比赛,在阿森纳,还有在英格兰国家队,你的球踢得很不错。”

报告厅里响起一阵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不少学生喜欢足球的学生都吹口哨鼓掌。

克里斯教授也笑着说:“是啊,芭芭拉,严可是我们计算机系唯一的球员学生,他在球场和课堂都是明星。”

严渊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他站起身,高情商地回应:

“谢谢教授,但比起在球场上跑90分钟,坐在这里跟上您的思路90分钟,对我来说挑战更大,但也更让人兴奋。”

严渊这句话引得全场笑声更盛,气氛轻松愉快。

芭芭拉.利斯科夫教授也是满脸笑意。

……

讲座结束后,人群涌向讲台。

研究生们争先恐后地围住芭芭拉·利斯科夫教授,希望能获得更多指点。

林见微作为助教,在一旁协助维持秩序,引导提问,并快速整理已经记录下讨论的要点。

严渊没有立刻离开。

他安静地收拾好自己的笔记本,站在人群外围等待了一会儿。

看到林见微暂时有空隙,他才走了过去。

“林学姐,打扰了。”严渊的声音礼貌而清晰,提问道。

“刚才教授在回答我关于‘混合一致性模型’的问题时,提到了一个正在合作的研究小组,名字我记不太清了。

好像是……阿特拉斯小组?还是别的?请问你这边有记录吗?或者方便的话,能告诉我那个小组的确切名称或者相关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吗?”

严渊的态度非常具体、目标明确,就是来寻求关键信息的。

这一次主动交流,严渊一点别的意思都没有,这次是不参加任何东西的纯学术问题。

林见微抬起头,看着眼前的严渊。

近距离下,她能清晰地看到严渊眼中的求知欲,还有一点黑眼圈。

同为学术人,她当然知道严渊的黑眼圈怎么来的,都是备课备的。

之前那份疏离感,不知不觉间消散了许多。

“哦…好的,稍等。”林见微的语气不自觉地柔和下来。

她快速翻看自己手中的记录本,

“对,就是‘Atlas Group’,对,麻省理工的阿特拉斯研究小组,负责人是michael Stonebraker教授的学生,dr. chen。”

林见微不仅提供了名称,还补充道:

“他们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超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库和新型一致性协议。

相关的几篇预印本论文,可以在麻省理工的cSAIL的官网上找到,搜索‘Atlas Group’和‘Geo-distributed consistency’就能看到。”

林见微回答的信息非常详尽。

严渊眼睛一亮,真诚地感谢道:

“谢谢学姐,这些信息非常关键,感谢你的帮助。”

林见微看着他那双真诚而明亮的眼睛,想起自己之前对他的冷淡和可能存在的偏见,内心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有惊讶,有认可,还有一点……

愧疚?

林见微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忍不住,用一种比平时温和许多、不再那么疏离的语气说道:

“……嗯,这确实是非常前沿的内容。你……你刚才提的问题很好,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这是林见微第一次真正意义上,

对严渊表达了学术上的认可。

严渊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了一个礼貌的笑容,说道。

“谢谢学姐,主要是提前做了点功课,不然肯定跟不上教授的节奏,那学姐先忙,我先撤了,下午训练时间快到了。”

严渊指了指自己的手表,

“好,你快忙去吧。”林见微点点头。

严渊再次道谢,转身快步离开了报告厅。

他的背影很快消失在走廊尽头。

林见微站在原地,手里还拿着记录本。

随着芭芭拉教授的离开,报告厅里的人声渐渐散去,林见微在整理讲座资料时,思绪也忍不住多了起来。

严渊刚才的那句“提前做了点功课”,还在她耳边清晰地回响着。

林见微突然想起严渊在咨询台前被她质疑时平静拿出成绩单和证明的样子;

想起他深夜回复邮件请教问题时的条理清晰;又想起他刚才在讲座上全神贯注的记录和那个惊艳全场的提问……

一股莫名的“羞愧感”涌上心头。

她忽然意识到,自己之前或许真的带着一种“球星玩票”的有色眼镜去看待严渊。

这其实也不能全怪林见微。

因为严渊当时加了林见微私人联系方式之后,确实聊了很多没营养的问题。

作为浙大出来的学霸,林见微哪来的闲工夫回答他“西湖醋鱼好不好吃”这个问题。

有这功夫她宁可去多看两篇论文,多做几个实验。

所以,那时候的林见微下意识地认为。

一个职业球员,是不可能在顶尖学府的学业上投入和足球同等的心力。

她之前对严渊的冷淡和疏离。

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

而今天,严渊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她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投入,什么是跨越领域的卓越。

他的预习功课做得比一些研究生都扎实,提问深度也令人惊叹。

那句“提前做了点功课”背后,是深夜的钻研和常人难以想象的自律。

想到这里。

林见微感到脸上有点发烫了。

她之前的态度,现在想来,确实有些……过分了。

她不仅低估了严渊的学术能力,更低估了他的努力。

这份愧疚感,混合着对严渊真才实学的认可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欣赏。

在她心中久久萦绕,难以平静。

她看着严渊离开的方向。

第一次对这个小自己3岁的学弟,产生了一些好奇和尊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