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马文才的重生棋局我为英台梳红妆 > 第81章 寒灾骤临,书院救灾

秋日的最后一丝暖意被凛冽的北风彻底撕碎,寒冬猝不及防地降临。

一连数日,铅灰色的云层低垂,朔风怒号,随即,鹅毛般的暴雪铺天盖地而下,不过一夜之间,便将尼山乃至整个会稽郡裹上一层厚厚的银装。

雪景虽美,却成了平民百姓的噩梦。

积雪压垮了无数贫苦人家的茅草屋棚,冻毙牲畜,道路阻塞,哀鸿遍野。

尼山书院内,虽屋舍坚固,学子们亦感寒气逼人。

陈子俊山长忧心忡忡,召集众学子于讲堂。

面色凝重:“诸位,天降暴雪,灾情严重,山下百姓苦不堪言。”

“我辈读书人,当以天下为己任,岂能安坐于温暖书屋?

“现命尔等三人一组,下山协助官府救灾。”

“施粥赠药,安抚灾民,亦是体察民生疾苦之良机。”

分组很快定下。

祝英台、梁山伯与性情豪爽热忱的荀巨伯分为一组。

祝英台裹着一件镶着貂毛的锦缎披风,小脸冻得微红,却眼神坚定,立刻回房收拾了些许常用药材和散碎银两。

梁山伯穿着那件显得过于单薄的旧棉袍,外面罩着学子青衫,虽冷得微微发抖,却毫无畏缩之意,反而因能践行圣人之道而显得精神振奋。

荀巨伯则咋咋呼呼地翻出自己所有的厚实衣物,又塞了一包肉脯干粮,大声道:“放心!有我在,定不让英台和你饿着冻着!”

三人随着救灾队伍深一脚浅一脚地踏入雪原。

目之所及,一片惨淡。

许多茅屋被积雪压塌,断壁残垣下隐约传来压抑的哭泣声。

衣衫褴褛的灾民蜷缩在临时搭起的简陋窝棚里,瑟瑟发抖,面露饥寒之色。

官府的施粥棚前排起长队,稀薄的粥水难以抵御彻骨寒意。

祝英台看得鼻尖发酸,立刻上前帮忙分发热粥。

她动作轻柔,语气温和,遇到带着幼童的妇人,还会悄悄多塞一小块干粮。

梁山伯则发挥他的耐心,帮着登记灾民信息,安抚民众情绪,口中不时引用圣贤之言。

鼓励大家守望相助,共渡难关,虽有些迂阔,却也是一片赤诚。

荀巨伯力气大,忙着帮官兵清理道路,搬运倒塌的房梁,救助被压在下面的人。

忙得满头大汗,呵出的白气氤氲了他豪迈的面容。

“老人家,喝口热粥暖暖身子。”

祝英台将一碗粥递给一位冻得嘴唇发紫的老翁,目光满是同情。

老翁颤巍巍接过,连声道谢:“多谢公子……多谢……这鬼天气,真是要了老命喽……”

一旁正在记录名册的梁山伯温声道:“老丈勿忧,朝廷与书院定会设法救济。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荀巨伯刚扛完一根木头,插嘴道:“山伯,你就别念了,赶紧来搭把手,这边棚子要塌了!”

忙碌间歇,祝英台站在雪地里,望着眼前惨状,心中沉重。

她自幼锦衣玉食,何曾真正见过这等民间疾苦?

此刻方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并非虚言。

她下意识地拢了拢身上昂贵的披风,第一次对自身的优渥生出一种近乎羞愧的感觉。

她看向不远处正费力地试图用一根木棍撬起一块塌陷墙板的梁山伯。

他冻得手指通红,动作笨拙却无比认真,额角甚至渗出细汗。

祝英台心中一动,走过去,递给他一方干净的帕子:“山伯兄,擦擦汗,歇一会儿吧。”

梁山伯抬头,看到祝英台被寒风吹得泛红的脸颊和清澈关切的眼神,心头一暖,接过帕子,憨厚一笑:“我不累。能帮到人,心里踏实。”

然而,现实的残酷很快显露。

他们发现一处几乎被雪完全掩埋的窝棚,里面传来微弱的婴儿啼哭。

梁山伯和荀巨伯立刻徒手刨雪,祝英台在一旁焦急等待。

好不容易挖开,却见棚内一对母子早已冻僵,唯有母亲怀中那个尚在襁褓的婴儿,因着母亲最后一点体温,还有一丝气息。

祝英台瞬间泪如雨下,小心地将冰冷僵硬的母亲手臂掰开,抱起那气息微弱的婴儿。

紧紧裹在自己温暖的披风里,试图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这个脆弱的小生命。

梁山伯看着那对死去的母子,又看看祝英台怀中婴儿,面色惨白,嘴唇颤抖,半晌。

才喃喃道:“怎会如此……怎会如此……圣人之道,何以未能……”巨大的无力感冲击着他一贯的信念。

“圣人之道救不了急!”荀巨伯红着眼睛吼道,一把夺过婴儿,“得赶紧找大夫!找暖和的地方!”

他抱着孩子,快速冲向临时设立的医棚。

祝英台抹了把眼泪,急忙跟上。

梁山伯怔怔地站在原地,看着那对死去的母子,又看向同伴匆忙离去的背影,寒风中,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单薄和迷茫。

一番奔波,婴儿总算被救下,交由医棚的嬷嬷照料。

三人疲惫不堪地坐在一处避风的断墙后休息。荀巨伯拿出肉脯分食。

祝英台小口吃着,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忽然轻声问:“山伯兄,巨伯兄,你们说,若有一日,我们身居高位,能否让百姓少受些这样的苦楚?”

荀巨伯大口嚼着肉脯,含糊道:“那当然!等我当了将军,就让天下再无冻饿之人!”

梁山伯却沉默了片刻,低声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更加努力才是。”

他的声音里,少了平日的书生意气,多了几分沉甸甸的重量。

连续数日的救灾,耗尽了几位书院学子的心力。

然而,祝英台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异样——官府设立的粥棚里,那本就稀薄的粥水,竟一日比一日更见清汤寡水,几乎能照出人影,米粒屈指可数。

寒风中的灾民怨声渐起,孩童饿得啼哭不止。

荀巨伯性子粗豪,只道是粮食匮乏,梁山伯虽觉不妥,却也只能空自忧心,念叨些“吏治不清,苦了百姓”的圣贤道理。

祝英台却蹙紧了眉头。

她记得清楚,山长曾言官府已开仓放粮,即便雪路难行,也不该短缺至此。

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她心中萦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