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面快捷
            桌面快捷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重生为龙:14亿投喂护中华 >
            第414章 风海清口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重生为龙:14亿投喂护中华 >
            第414章 风海清口
        
    云在他背鳍上被拨成一道长缝,风从缝里呼啸而过,像被人扯住衣领的顽童,挣扎两下,终究顺着他划开的路往外退。张浩不回头,沿等势线贴着风场外缘疾行。回头不是他的章法,清口之战讲究“快、准、稳”,风要快离、口要准开、海要稳住根,哪一步失了节拍,海天就会再起一阵小乱。
前路暗下去一层。那是第一处残余副风眼把云底拧出了一个拗口,像缝衣人缝到拐弯处还没来得及打结。空中的风剪从拗口处横生,切得云像薄纸,航线刚要回归的秩序在这里被扯出一道细裂。
他抬角,雷在角间收成细丝,丝未落,先在风口上空牵出六缕“雷风缆”。缆不在形,先在意,意到之处,风自知束。六缕金蓝细线从高空斜落,像六根看不见的针,扎在副风眼四角与两翼,先不缝,只“按”。按住是为了让暴躁的旋向有个停顿的地方。
停,才好缝。
张浩的尾梢轻摆,海面应声起一节回澜。回澜从不高起,先稳,浪脊一节一节叠向副风眼脚下。他一边在天上以雷风缆压住旋剪,一边在海上以回澜术卸风根。上下夹,风的骨架便分了心,既顾上也顾下,旋到第三拍时便露出真实的“缝口”。
他趁势落下一记“接针”。雷风缆在空中并不真把风缠死,而是化作细细的缝线,沿着他在河图洛书·龙脉感应阵里看到的“薄脊”一寸一寸缝过去。缝处云里立现整齐的细纹,像被匠人用细线仔细折过的纸。风剪被缝线牵引,拉直、贴平、服帖。失了横冲直撞的锐气,它只好依着缝线滑向海外的空廓处去。
第一处清。
海面下,回澜在他尾下继续按节奏推进,不急不缓,像在为海底的泥沙理发。浪一层层铺过去,副风眼脚下残留的乱水被接入他之前安置的泄能阀边缘,白沫在阀外侧被磨得圆润,已经伤不着人。沿途的海灯渐次亮起,蓝色的微光从港群、海上平台与渔船的甲板上一盏盏抬头,顺着“龙佑”里汇成的一条心路落下,在他缝过的每一道缝线边上轻轻一压。
他往高空抬了一尺,第二处副风眼在更高处等他。八千米的寒气像玻璃渣贴在鳞片上,风在这里学会了两面刀法——上层剪下层,下层回撬上层,互为齿轮,咬得航线一段一段发颤。远处有银白的航迹在云缝间时隐时现,像一条惊醒的鱼,迟迟不敢穿越这片刀口。
张浩胸腔里沉了一沉,他不与风比狠,先给它“让”。两缕雷风缆先不去正面“缠”,而是从上下两层风脊的背面绕出,像医者探诊,把两面刀的背脊轻轻按在一起。刀背相贴,刀锋便少一分狠。紧接着第三缆、第四缆从左右两翼斜入,四缆成十字,把副风眼最容易反弹的角压住。第五缆落在正中,不紧不慢,像老人把孩子的系带重新理顺。
海上,他尾梢一抹,回澜不再是梯,而化作一条细长的“水缝”。缝从海面直直对准天空中的十字,像在海与天之间穿起一根看不见的针。针眼对正的一刻,十字上的风忽然“懂了”,它学会了顺从,从横转直,从狂改缓,像一头被摸了鼻子的烈马,自己把头低下来,沿着他给的路走。
银白的航迹这才直直划过天空,像一支被准许回家的箭。张浩金焰微阖,雷在角间轻轻一按,把十字缝最后一个不听话的小口压平。云海的顶上浮出整齐的一道缝线,远远看去,像有人在巨幅棉布上用针脚仔细走了一遍。
就在此时,风忽然变了招。第二处刚平,第三处在海天交界的偏西位置无声聚拢,它不大,却把附近几条航道的引领风偷偷拽向自己。几艘返航的货轮正按着重新点亮的航标往港口走,船头的白浪整齐,下一刻却像被谁从侧面悄悄推了一把,舵手手中那一寸感到偏移——副风眼藏在航道拐弯的背阴处,像埋伏在路口的影子。
张浩斜身俯下,龙须贴着海面掠过,须端挑起几滴细雨,细雨化光,在海面一路排成一串极短的蓝点,给货轮开了一条不惊人的直线。他不去喊,他只是把尾巴在第三处副风眼外缘轻轻一压。压不是压死,而是“扣”。这一扣,风的旋心像被从桌角轻轻拎起来,离开了它原先最擅长的质点。
风不甘,反手一拉,雷风缆被瞬间扯紧,第四缆出现了危险的“回弹”。这一刹那若处理不当,缆线会被风顺势抖成一圈自缠的结,结一旦成,风眼就会借结成文,越缠越紧。
他以右角微挑,将四缆的回弹导入“五岳合击阵”虚影的山脊里。山脊不显于外,只在水气间显出一道道起伏的暗线,像是小小的山在云里起伏,回弹一入山脊,被“衡岳”的坎止轻轻折向,冲劲卸去七分。其余三分被“太行”长梁引走,沿梁奔至一处他预留的小旋里,在那里自转自消。
险处过。
他不趁胜追杀,仍旧照他的章法“缝”。第三处副风眼的缝线变换了方向,不再是十字,而是斜斜的“人”字。他在“人”字的两撇上各落一缕缆线,最后一撇落下之前,他停了一息,让风自己想一想出路。风想出的路,往往会顺他所愿。待它稍一偏头,他才把最后那一撇补上。三撇合一,副风眼自己从“争”的字里退了出来。
港外百船同鸣,像广场上忽然响起的合唱,远近高低各有其位,却天然同拍。笛声在海面上相互映和,回声从灯塔到礁盘,从港堤到外沙洲,像春潮一样层层推进,又像古老的鼓点替大海记下一段纪年。
风场大势至此已去七成。张浩才把目光从眼前的刀口移向更远的空处。他不是仅仅在清几个点,他在固一套东西——“清口流程”。他在鳞下为这一路的缝、按、扣、引各自落了一个小小的记号:哪里最容易出反剪,哪里要先让后收,哪里要以雷为针,哪里宜以水为缝,哪里需请“五岳”做脊。他不把这些记号写在任何人的纸上,只把它们烙在自己的鳞纹里,像老匠人把尺眼刻在手指头的茧子里。
云海的破口越来越多,越来越整齐。每一处被缝合的缝线上,都有微不可察的蓝光压住,那是民心之中的细软之力,不喧哗,只在关键的针脚上按住一下,使之不至回弹。海上的航标灯被一盏盏点亮,海事广播的波形像被一双无形的手从噪里捋平,声音不再破裂,指令开始清晰地在海面上穿行。
他又去了一处高空的“风结”。那里风不像眼,也不像剪,是一个被乱手打出来的“死结”。死结最烦人,它不伤,却处处碍事。飞机不愿穿,云也不愿留,海面底下的潮在仰望这团乱麻时也忍不住叹一口气。张浩直上,在结上空盘旋一圈,然后把雷风缆逐一伸入结的缝隙里,不是拽,是“拨”。拨开一缕,再拨开一缕,结不觉得疼,只觉得忽然轻了。他最后以一声极短的“吟”把结中心那根最古怪的线“点”了一下,线头自己从纠缠里滑出,像一条终于回到水里的泥鳅。
云口清了,风路也清了。海阔天青的那一条蓝缝终于长成了一整块,像有人把乌绒毯子掀开,露出底下耐看的老木色。张浩伏在高空,俯瞰海上交通的秩序重新像棋局一样理顺:拖轮护着大船,渔排移向避风港,远方几条白轨在云上交错而不相撞。海上指挥台的红灯由急闪变成了平稳的呼吸,一切在回归常态。
他仍不急着退场。清口不仅是把风止住,更是从航道与风场交界的缝里把“阈”立起来。阈不是墙,是门槛。他在几条主航线的转弯处各留下了一枚极小的水印,水印里含着他今夜缝线时的节拍。日后风再闹到此处,哪怕他不在,门槛也会让风在过门时矮一矮身,别去挤那一寸最容易伤人的角。此举不是替人夺权,而是把“风-航道”的安全阈值先行标明,让人、海、风各守其礼。
“风该有路,海当有口;无路,我便为风立缝,为海开口。”他心底沉声,如给自己钉下一枚戒尺。
临近黄昏,云的边被夕光镀上一层薄金。远海的渔群在港外列队,船头迎风,像在举行某种古老而简单的仪式。百船再次同鸣,此次更整,像从心里发出的三次钟声。张浩俯下去,以龙尾轻轻一摆,回礼,礼不喧,不显威,只让港外的水面平平起了一圈细浪,浪上翻起极浅的一层碎光,像有人把碎银撒在水里给孩子们看。
他正要调身往更外的风场巡视一圈,鳞下忽然有一缕极细的“毛刺”掠过。不是风,也不是雷,是一种夹在海噪里的轻声,像有人贴在海床的耳边说话。那声音不大,几乎可以忽略,可它恰恰精准,像针尖落在鼓皮的正心。它从海沟方向顺底来,穿过他沿途留下的水印,不碰、不撞,只是贴着每一枚印的边缘轻轻划过,仿佛在辨认。
他停住,龙须向下一垂,须梢在海面上点出三点若有若无的涟漪。涟漪是问。海底那缕“低语”并不答,只在他须梢下轻轻一沉,沉去更深的黑处。
高空里,一束朴素的直播光从远城向海延伸,是“龙佑”的主频道在重连稳定画面。光路尽头,有一团熟悉的微亮在闪,像有人在遥远的演播室里抬了抬手。乔思源把一个标记搁上来,标在他刚刚缝合的第三处副风眼外侧——一段可疑的水下声纹,刚刚被沿岸的声学浮标捕捉。
张浩金焰一收,轻轻点了一下那枚标。他没有马上追,他的章法一向如此:先把当下的口收干净,再去问暗处的声从何来。他沿着今夜最后一条等势线缓缓走完,从最高处落下一枚无形的“收笔”,把海天的线在此刻整齐地按住。
海上交通指挥台传来的呼吸已经完全平稳,港群的灯在夜色里连成串,像古时在海神庙前的长明灯,被风吹不灭。云重新回到各自该去的地方,风也像被训过的马,乖乖绕着远海奔跑。
他最后回望三角枢的方向,水幕天障的余影已消,平台在海面上安安静静,像一粒钉子,钉稳了今日的一角。鳞下那枚细小的“毛刺”又轻轻动了一下,像在催促。他不答,只把龙身沉下一寸,让自身的影与海的黑合成一体。
夜将浓,海口已清。风路在前,水底有语。他抬角入云,雷光在角间一闪,像藏在袖中的火折子。下一拍,他将循那缕低语,向更深处听一听——是谁,在海沟里轻声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