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 > 第319章 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重

武备三库的浓烟如同狼烟,瞬间惊动了大半大同城。救火的呼喊声、兵丁奔跑的脚步声、以及暗中酝酿的杀机,交织在一起。镇国秦王吴铭在刀疤参将等忠诚军官的拼死护卫下,带着面如死灰的库大使,艰难地冲出了已然起火的库房。

外面已然是一片混乱。郭英派来的“救火”兵丁,与其说是救火,不如说是试图趁乱冲入库房,要么灭口,要么毁灭证据。然而,刀疤参将的人马死死守住库房入口,与对方形成了对峙。

“王爷!郭英这是要造反!”刀疤参将甲胄染血,嘶声吼道,“必须立刻控制局面!”

吴铭看着眼前混乱的场景,知道生死存亡就在这一刻。他不再犹豫,拔出腰间御赐宝剑,朗声高喝,声音在嘈杂的夜空中异常清晰:“众将士听令!总兵郭英,贪墨军饷,倒卖军械,私通外敌,更欲纵火毁灭证据,行刺钦差,罪同谋逆!本王奉旨整顿边务,便宜行事!凡放下武器者,既往不咎!负隅顽抗者,格杀勿论!”

他直接给郭英定了性——谋逆!这是最重的罪名,也是最能震慑普通士卒的罪名。

与此同时,他安排好的后手也开始发动。那些早已对郭英不满、暗中接受吴铭银钱安抚的底层士卒,在几个有心军官的带领下,开始鼓噪起来:

“郭克扣我们的粮饷!王爷给我们发饷!”

“郭英把好兵器都卖给鞑子了!他想害死我们!”

“跟着王爷,清君侧,杀奸臣!”

混乱如同瘟疫般蔓延。大部分普通士卒本就对郭英怨声载道,此刻见有亲王带头,又得了实惠,顿时人心浮动。加上刀疤参将等中坚军官的奋力搏杀,郭英派系的控制力迅速瓦解。

郭英见势不妙,知事已败露,竟一不做二不休,带着最核心的一批死士亲兵,强行打开大同北门,企图投奔塞外的北元!

“追!绝不能让他跑了!”吴铭厉声下令。若让郭英逃入草原,不仅坐实了其通敌之罪,更会泄露大明北疆虚实,后患无穷!

刀疤参将亲自率领骑兵出城追击。夜色中,一场激烈的追逐战在长城脚下展开。最终,郭英被拦截在距离边墙不到五里的地方,其亲兵死士被尽数歼灭,郭英本人则在乱军中被刀疤参将一箭射落马下,重伤被擒。

这一夜,大同城火光冲天,杀声震地。当黎明来临,阳光驱散硝烟,城头已然变换了大王旗。郭英党羽被迅速肃清,主要头目或被擒获,或在抵抗中被格杀。吴铭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掌控了大同城的局面。

局势初定,吴铭没有丝毫停歇。他知道,这只是斩除了最大的毒瘤,但北疆肌体早已千疮百孔,必须刮骨疗毒。

他首先做的,是稳定军心。公开处决了数名民愤极大的郭英嫡系军官,将查抄的部分郭英及其党羽的家产,迅速折算成钱粮,足额补发了拖欠所有士卒的饷银,并改善了伙食。同时,他将库房中那些被私藏的精良军械取出,优先装备表现忠勇的部队。

这一系列举措,如同久旱甘霖,迅速赢得了大同守军的基本拥护。士卒们发现,这位王爷是动真格的,是真来给他们做主的。

紧接着,吴铭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依据审计结果和库大使等人的供词,重新核定了兵额,裁撤了大量虚籍,将节省下来的钱粮用于实实在在的养兵。他提拔了一批像刀疤参将这样有战功、有威望、相对清廉的军官,填补了郭英倒台后的权力真空,并让吴定国(已从宣府赶来汇合)参与部分军务,历练的同时也代表着他的存在。

对于军械,他命令随行的格物院工匠,就地设立维修工坊,全力修复那些尚可挽救的武器,尤其是火铳。同时,他紧急上书朝廷,请求从天津工坊调拨一批新式火铳和火药,以增强大同防务。

最关键的是,他建立了新的监督机制。从士卒中公推代表,参与粮饷发放的监督;设立直属于他的监察小队,定期巡查各营,受理军士申诉,严防克扣和虐待士卒的现象再次发生。

就在吴铭于大同全力整军经武之时,塞外的北元也并未闲着。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整合内部的速度超出预期,探马回报,北元骑兵活动日益频繁,小规模的摩擦不断,似乎在试探大同防务的虚实。

吴铭深知,内部整顿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外部胜利的支撑,一切成果都可能瞬间崩塌。他必须打一场胜仗,一场足够提振士气、震慑北元的胜仗。

他精心策划了一次反击。利用北元轻敌冒进的心理,故意示弱,引诱其一支三千人的骑兵偏师深入大同外围预设的伏击圈。然后以新整编的、装备了部分新式火铳的精锐为主力,辅以熟悉地形的边军骑兵,在野战中给予其沉重打击。

此战,明军一改往日颓势,战术明确,火力凶猛,士卒用命。北元骑兵在密集的火铳射击和突如其来的反击下溃不成军,被斩首千余,俘虏数百,只有少数逃回草原。

“大同大捷”的消息,再次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京师!朝野为之振奋!自徐达去世后,北疆已经很久没有传来如此酣畅淋漓的胜利消息了。

然而,应天府内的反应,却颇为微妙。

朱标看着捷报,脸上并无多少喜色,反而眉头微锁。吴铭在北疆的动作太快,太狠,太得军心。先斩后奏拿下总兵郭英(虽证据确凿),如今又取得军功,其在北疆的威望已然树立。这固然稳定了边关,但……是否会造就另一个尾大不掉的“徐达”?甚至,比徐达更难以掌控?毕竟,吴铭背后还有神秘的新明。

杨士奇等文官更是忧心忡忡,接连上书,提醒皇帝“防微杜渐”,“边将权重,非国家之福”,暗示应尽快将吴铭调离北疆。

就在朝堂为如何安置吴铭而争论时,朱标的旨意到了大同。旨意中,对吴铭“整肃边务、力挫北元”之功大加褒奖,赏赐倍于往常。但紧接着,旨意话锋一转,以“京师繁剧,需王肱骨”为由,令吴铭“交接军务,即刻还京”。

明升暗调。皇帝终究还是无法放心让他久掌北疆兵权。

吴铭接到旨意,面色平静,仿佛早有预料。他没有任何拖延,迅速而有序地完成了交接,将大同防务交给了由他提拔、皇帝新任命的将领(其中不乏他暗中认可的人选),并留下了部分核心的改革章程。

离城那日,大同军民再次自发相送,规模更胜上次。许多士卒和百姓跪在道路两旁,高呼“王爷千岁”,真情流露。吴铭看着这些质朴而充满感激的面孔,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在这里播下了一些种子,但能否生根发芽,还需时间的检验。

回京的队伍,比来时更加庞大,除了王府护卫,还有吴定国以及部分愿意追随他离开的边军老兵。然而,归途同样不平坦。

刚离开大同不久,队伍便再次遭遇了不明身份的骑兵骚扰。这些骑兵来去如风,战术刁钻,不似北元正规军,倒更像……马贼或者某些势力蓄养的死士。

“是江南那边?还是朝中有人不想我活着回去?”吴铭坐在马车中,听着外面的厮杀声,眼神冰冷。他吩咐护卫不必追击,全力护卫车队南下。

一路有惊无险,队伍终于抵达京师郊外。然而,就在即将进城之时,一骑快马飞驰而来,带来了一个让吴铭骤然变色的消息——留守京城的徐妙锦,在日前外出前往格物院途中,所乘马车受惊,虽人员无恙,但拉车的马匹事后检验,竟是被喂食了缓慢发作的毒药!若非马车失控不严重,后果不堪设想!

对方的手,竟然伸到了京城,伸向了他的家人!

吴铭猛地攥紧了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看着近在咫尺的、巍峨的应天城墙,那熟悉的繁华之下,隐藏的是比北疆战场更加凶险的刀光剑影。

他知道,回到这座城池,意味着另一场更加复杂、更加残酷的博弈,已然拉开序幕。而这一次,他的软肋,已然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之中。

镇国秦王吴铭归京,尚未踏入王府,便听闻妻子徐妙锦险些遇害的消息。一股冰冷的怒意瞬间席卷全身,远比在大同面对刀光剑影时更甚。对方已然毫无底线,将毒手伸向了内宅妇孺!

他强压着翻腾的杀意,车队无声地驶入已然戒备森严的秦王府。府门内,徐妙锦带着吴麒、吴麟安然无恙地迎候,但母子三人眼中残留的惊悸,以及徐妙锦眉宇间那一丝难以掩饰的后怕,让吴铭的心狠狠一抽。

“回来了。”徐妙锦上前,声音微哑,千言万语化作这三个字。

“回来了。”吴铭握住她冰凉的手,目光扫过两个明显被吓到、紧紧依偎着母亲的儿子,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没事了,以后……不会再发生这种事。”

他没有过多询问细节,此刻安抚家人更重要。但当夜,在确认妻儿安睡后,吴铭立刻召见了王府侍卫统领以及新明在京的暗卫首领。

“查!掘地三尺也要把下毒的人揪出来!所有接触过马匹、饲料、车辆的人,一个不漏!”吴铭的声音在书房中如同寒冰,“府内所有人员,重新甄别。凡有疑点者,宁可错清,不可错留!”

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告诉我们在京里所有的人,从今天起,眼睛给我放亮一点。但凡有敢伸手的,不管来自哪里,先把爪子给我剁了!有什么事,本王担着!”

一场无声却更加酷烈的内部清洗,在秦王府及关联势力范围内悄然展开。数名被收买或安插的内应被揪出,顺藤摸瓜,线索隐隐指向了几个与江南残余势力、乃至朝中某些清流官员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下层官吏。吴铭没有立刻发作,只是将这些名字和信息牢牢记住,如同编织着一张复仇的网。

次日,吴铭依例入宫觐见,汇报北疆事宜。

乾清宫内,朱标看着风尘仆仆却眼神锐利更胜往昔的吴铭,心中五味杂陈。大同整军、塞外捷报,桩桩件件都彰显着眼前这位王爷的能力与功绩,但也恰恰是这份能力,让他如坐针毡。

“爱卿此行,辛苦了。”朱标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北疆得以整肃,将士归心,爱卿居功至伟。”

“此乃陛下天威浩荡,将士用命,臣不敢居功。”吴铭躬身,姿态放得极低。

“只是……”朱标话锋一转,目光如炬,“朕闻郭英伏法前,曾言及朝中有人与之暗通款曲?爱卿在北疆,可曾查到什么端倪?”

来了!皇帝果然对这一点最为敏感。吴铭心念电转,知道这是试探,也是机会。他不能将所有底牌和盘托出,那会引发朝局地震,甚至可能被反咬一口,但也不能一无所知,显得无能。

“回陛下,”吴铭斟酌着词句,“臣确在查抄郭英府邸及审讯其党羽时,发现一些往来书信与账目,隐约涉及朝中官员。然,大多语焉不详,或仅存称谓,难作实证。且事关朝廷体面,臣未敢擅专,已将所有物证封存,听候陛下圣裁。”他将皮球踢了回去,既表明了确有发现,又强调了证据不足和皇帝的最终裁决权。

朱标盯着他看了片刻,似乎想从他脸上看出些什么,最终缓缓道:“此事关系重大,朕知道了。物证……稍后交由锦衣卫处置。爱卿劳苦功高,先回府好生休养吧。”

没有深究,也没有立刻行动。朱标的反应在吴铭意料之中。皇帝需要平衡,需要时间,也需要……借他这把刀,去继续震慑那些不听话的人。

退出乾清宫,吴铭知道,京中的博弈进入了新阶段。皇帝暂时不会动他,但也不会完全信任他。而他,则需要利用这微妙的平衡,尽快铲除身边的威胁,并应对即将到来的海上风暴。

仿佛是为了印证吴铭的预感,来自东南的紧急军报接踵而至。

葡萄牙远东舰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舔舐伤口和暗中准备后,联合了倭国大内氏以及被收编的部分倭寇残部,组成了一支规模空前的联合舰队,号称战舰百艘(实则大小船只七八十),兵员近万,再次大举进犯,兵锋直指双屿港以及更北方的长江口!

这一次,他们不再满足于劫掠商船,而是摆出了攻城略地的架势,试图在大明沿海建立永久据点,强行打开贸易通道。

沿海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入京师,朝野震动!此前主张“羁縻”、“以抚为主”的声音瞬间偃旗息鼓。现实的压力让所有人都明白,这一战,避无可避!

朱标连下严旨,命令沿海各省全力备战,同时,一道措辞前所未有的严厉旨意发往仍在东南巡弋的林风手中——“着巡海副使林风,统帅麾下及沿海可用水师,迎头痛击来犯之敌!务求全歼,扬我国威!若有贻误,提头来见!”

真正的决战,即将到来。

吴铭在王府中,通过新明的特殊渠道,与林风保持着密切联系。他深知此战关乎国运,也关乎新明的存续,倾尽全力予以支持。天津工坊加班加点生产的最新一批火器、弹药,通过海路秘密运抵林风军中;新明潜伏在倭国、琉球等地的细作,也将联合舰队的一举一动及时传递回来。

“联合舰队看似庞大,实则各怀鬼胎。”林风在密信中分析,“葡萄牙人想借倭寇和日本人的力量消耗我们,倭寇只想抢掠,日本大内氏则觊觎贸易之利。其指挥必然紊乱,配合生疏。此战,关键在于快、准、狠,打掉其首脑,余众自溃!”

决战的地点,选在了舟山群岛以东、一片被称为“黑水洋”的广阔海域。这里风急浪高,暗礁密布,不利于大型舰队的展开,却正适合林风麾下灵活迅猛的新明战舰发挥优势。

黎明时分,两支代表着东西方海上力量的舰队,在这片波涛汹涌的海域相遇了。联合舰队帆樯如林,声势浩大,尤其是那几艘葡萄牙人的大型卡拉克帆船,如同移动的城堡。而新明舰队这边,以“扬威号”为核心,数艘“破浪级”战舰为羽翼,数量虽处于绝对劣势,却阵型严整,如同蓄势待发的猎豹。

没有多余的喊话,战斗在葡萄牙舰队试图抢占上风位、率先开火的炮声中拉开序幕!

刹那间,海面上炮声震天,硝烟弥漫!炮弹呼啸着划破空气,激起冲天的水柱。

林风沉着指挥,新明舰队并不与对方硬拼火力,而是利用其卓越的机动性,在敌舰队形中穿插分割。“扬威号”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船体,重点打击葡萄牙旗舰及另外两艘大型卡拉克帆船。“破浪舰”则如同灵活的鱼雷,专挑联合舰队中体型较小、防护较弱的倭寇关船和日本安宅船下手,近距离的猛烈炮火往往能瞬间将其撕碎。

战斗异常惨烈。葡萄牙人的火炮同样凶猛,一发炮弹击中“扬威号”侧舷,造成数人伤亡,船体受损。一艘“破浪舰”在突进时被两艘敌船夹击,桅杆断裂,燃起大火,但舰上水兵死战不退,直至与一艘敌船同归于尽!

关键时刻,林风发现了联合舰队的致命弱点——位于舰队后方、被重重保护的倭国大内氏指挥船!那里是联合舰队名义上的中枢,却也是防御相对薄弱、各势力勾心斗角之处。

“所有战舰,集中火力,目标敌后方指挥船!冲过去!”林风当机立断,下达了决死冲锋的命令!

“扬威号”一马当先,不顾两侧袭来的炮火,如同离弦之箭,强行突入敌阵纵深!数艘“破浪舰”紧随其后,拼死掩护!

炮火更加密集,海面如同沸腾!不断有战舰中弹、起火、沉没……但新明舰队的决死冲锋,硬生生在联合舰队的阵型中撕开了一条血路!

“轰!轰!轰!”

“扬威号”的重炮在近距离发出了致命的咆哮!炮弹精准地命中了大内氏的指挥船!木屑横飞,船体剧烈震动,火焰腾空而起!

指挥船遭到重创,顿时引起了联合舰队的巨大混乱!倭寇见势不妙,开始四散逃窜。葡萄牙舰队见核心被破,盟友溃散,也无心恋战,试图转向脱离战场。

“想跑?没那么容易!”林风浑身浴血,嘶声怒吼,“追!一个不留!”

新明舰队乘胜追击,如同虎入羊群,将溃逃的联合舰队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最终,仅有少数葡萄牙战舰和倭寇船凭借速度侥幸逃脱,大部分敌舰或被击沉,或被俘获。

黑水洋一战,新明水师以寡击众,大获全胜!葡萄牙远东舰队遭到毁灭性打击,短期内再无威胁大明海疆的能力。倭寇势力也遭受重创,东南海疆,迎来了久违的安宁。

捷报传回,举国欢腾!林风与新明水师的威名,响彻宇内。

泼天的大功,再次摆在了朱标面前。如何封赏,成了比战事本身更让朝堂头疼的问题。

封赏林风及新明水师将士?他们已是“协防”,再赏,其独立性将更加难以掌控。不赏?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更会寒了天下将士之心。

最终,在几经权衡后,朱标下旨:晋封林风为“靖海侯”,赏赐金银无数;新明水师将士各有封赏;准其继续“协防”东南海域。同时,旨意中特意强调,“靖海侯”乃大明侯爵,新明水师将士乃大明将士,其心当系于社稷。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张力的封赏。既给予了极高的荣誉和实惠,又试图在名分上将其牢牢绑定在大明战车上。

吴铭在府中接到消息,只是淡淡一笑。皇帝的制衡之术,他已习以为常。只要新明的根基不动,海上的威胁暂除,这便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然而,就在海战捷报的余韵尚未散去之时,一场针对吴铭本人的风暴,却借着这场大胜的由头,悄然酝酿。都察院几位御史,联名上书,弹劾镇国秦王吴铭“结交边将,窥伺兵权”、“纵容属下,尾大不掉”,更隐晦提及北疆郭英案中“证据未尽之事”,要求皇帝“明察秋毫,防患未然”。

这弹劾, timing 抓得极准,趁着吴铭功高震主、皇帝心生忌惮之际,试图一举将其扳倒。

吴铭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他望着书房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眼神平静无波。海上的惊涛已然平息,但这朝堂之上的暗流,却似乎从未停止涌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