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 > 第199章 试行并推广新式火铳与操典

接下来的一个月,吴铭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神机营试点哨的训练中。他选择的这哨人马,并非营中最精锐者,而是中等偏上,更具代表性。训练地点设在京郊大校场,吴铭每日天不亮便出城,日落方归。

他带来的不仅是新的操典,更是一套全新的训练思维。他将现代队列训练、体能强化与火铳射击结合,强调纪律、协同与速度。刚开始,习惯了旧式散漫射击的军士们极不适应,抱怨声四起。吴铭不为所动,亲自示范,与士兵同吃同练,恩威并施。

“记住!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放铳!你们是一个整体!装弹快一秒,齐射就早一秒,敌人就少冲近十步!”他的吼声在校场上回荡。

他引入了简单的对抗演练,用裹了布头的木棍模拟长枪兵和骑兵,让火铳手在压力下练习阵型转换和射击节奏。他还设置了移动靶,训练士兵估算移动目标提前量的能力,这在此时代堪称首创。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从最初的混乱不堪,到后来的令行禁止、动作整齐划一,这支试点部队的气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射击的准头和射速,更是让前来观摩的神机营其他将领暗自心惊。

一个月期限转眼即至。

校阅之日,京郊大校场旌旗招展,朱元璋御驾亲临,太子朱标、魏国公徐达、兵部及五军都督府众高官悉数到场。气氛庄重而肃穆,无数双眼睛聚焦在那支仅百人的试点部队上。

吴铭一身利落劲装,立于队前,向御座行礼后,演练开始。

没有花哨的阵法,只有简洁的口令和精准的执行。

“敌骑冲锋,三百步——测距!”

“第一队,瞄准——放!”

“第二队,上前——放!”

“第三队,准备——”

“砰砰砰!”三段击轮番施放,硝烟弥漫,远处的木靶应声碎裂,几乎没有间歇。紧接着是移动靶射击,虽仍有脱靶,但命中率已远超旧式火铳的随缘打法。最后是步骑协同演练,火铳手在模拟骑兵的冲击下,沉着地完成两轮齐射后,迅速后撤至长枪阵后,动作流畅,配合默契。

整个校场鸦雀无声,只有火铳的轰鸣和令旗挥动的破空声。朱元璋看得目不转睛,朱标眼中异彩连连。徐达原本抱臂旁观,此刻也不自觉地放下了手臂,身体微微前倾,锐利的目光紧紧盯着场中部队的每一个细节。

演练结束,百人队肃立如松,只有微微的喘息声。

朱元璋缓缓站起身,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只说了三个字:“好!准了!”

满场文武顿时反应过来,一片歌功颂德之声。兵部尚书脸色有些僵硬,但还是跟着众人一起向皇帝和吴铭道贺。徐达走到吴铭身边,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说了句:“小子,有点意思。这法子,可以在边军试试。” 这已是极高的评价。

校阅大获成功!新式火铳与新操典的价值,得到了最高统治者和军方顶梁柱的认可,推广的最大障碍被一举扫清。

然而,就在吴铭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时,暗箭已至。

次日朝会,正当朱元璋准备下旨全面推行新操典,并嘉奖吴铭及有功将士时,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出列,声音洪亮:

“陛下!臣有本奏!臣劾太子太保吴铭,借督办军器、演练新军之机,笼络军心,其心叵测!昨日校场,军士只知听吴太保号令,眼中可有陛下天威?且臣闻,吴铭常与京营将领私下往来,更与魏国公府过从甚密(虽为姻亲,亦需避嫌),恐有不臣之图!”

这一顶“结交武将、图谋不轨”的大帽子扣下来,比之前的弹劾狠毒十倍!直接触及了皇帝最敏感的神经——军权!

朝堂之上,瞬间死寂。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吴铭和御座上的朱元璋。徐达眉头紧锁,脸色阴沉。朱标则面露忧色。

吴铭心中怒火升腾,但越是此时,越需冷静。他出列,并未急着辩解,而是向朱元璋深深一揖:“陛下,校场之上,臣代天演武,军士所遵号令,乃陛下准允之新法,所畏天威,乃陛下亲临之圣驾!若按此御史所言,凡练兵之将皆有不臣之心,则我大明还有何人敢为陛下统兵?”

他抬起头,目光直视那御史,语气转厉:“至于结交武将……臣蒙圣恩,督办军器,与军中同僚商议军务,乃职责所在!魏国公乃臣之岳父,翁婿往来,人之常情,莫非御史家中无有亲情?如此牵强附会、构陷忠良,究竟是何居心?!莫非是见新法利于国,便欲除臣而后快,使陛下革新强军之策半途而废乎?”

他将问题从个人忠诚引到了新旧势力对国策的争夺上,反击得极为犀利。

朱元璋面无表情,目光在吴铭和那御史之间扫视,良久,才缓缓开口,声音冰冷:“校场之事,咱亲眼所见。军士操练得法,是吴铭的功劳,也是咱大明的福气。至于结交武将……”他顿了顿,看向徐达,“徐天德(徐达字),你说说,你这女婿,可有跟你说过什么不该说的?”

徐达出列,声如洪钟:“回陛下!吴铭与老臣所言,皆是军械改良、战法操练,无一字涉及朝政私密!此等构陷,纯属放屁!”他武人脾气上来,直接爆了粗口。

朱元璋脸上似乎闪过一丝极淡的笑意,随即收敛,对那御史道:“风闻奏事,也要有个分寸!此事到此为止,若再有无端攻讦,咱绝不轻饶!退朝!”

回到太保府,吴铭卸下一身疲惫。今日朝堂之上,虽再次险胜,但那股寒意却挥之不去。对手的攻击一次比一次阴毒,已开始触碰底线。

他信步走到后院,却见徐妙锦正带着三个儿子在凉亭下玩耍。三岁的吴定国拿着一面小旗,模仿着校场上的令旗官,有模有样地挥舞。两岁的双胞胎吴麒和吴麟,则一人拿着一根小木棍当火铳,趴在地上,对着不远处的一个布老虎,嘴里发出“砰!砰!”的声音,然后看着“中弹”的布老虎咯咯直笑。

“爹爹!”定国看到吴铭,举着小旗跑过来,“我像不像大将军?”

吴铭弯腰抱起儿子,心中的阴霾被这童真的画面驱散,笑道:“像!定国将来一定是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他看着无忧无虑的儿子们,深知自己绝不能倒下。这朝堂的明枪暗箭,为了这个家,为了这些纯真的笑容,他必须更坚韧、更谨慎地走下去。他轻轻揽住走过来的徐妙锦,低声道:“没事了。”

徐妙锦靠在他肩头,轻声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夫君,前路还长,务必珍重。”

新式火铳与操典的推广,在朱元璋的明确支持和徐达的默许下,终于冲破了兵部的桎梏,开始在京营及部分边镇有序铺开。吴铭肩头的压力稍减,但另一项由他提议、并深得太子朱标关注的事务——开海,却迎来了新的风波。

这日,吴铭被朱标请至东宫。太子眉头微蹙,将一份来自广州市舶司的急报递给吴铭。

“吴师,你看看。开海不过半年,纷争已起。番商与我朝商人因货物成色、计量标准不一,纠纷不断,市舶司官员疲于调解,效率低下。更有甚者,有番商抱怨税则不清,官吏上下其手,长此以往,恐失远人之心,亦有损朝廷岁入。”

吴铭快速浏览急报,心中了然。这是开放初期必然遇到的问题:规则不明确、标准不统一、监管不到位。他沉吟片刻,道:“殿下,此非人之过,实乃制度未备。以往朝贡贸易,规模小,规矩旧皇历说了算。如今常态通商,货物种类、数量激增,旧法自然捉襟见肘。”

“吴师可有良策?”

“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立规矩、定标准、明税则、强监管。”吴铭思路清晰,“其一,可由市舶司牵头,召集熟谙海贸的商人(包括番商代表),共同议定《市舶贸易则例》,将货物分类、品质定级、计量标准、交易流程、纠纷调处办法等,一一明确规定,昭告中外,使所有参与者有章可循。”

“其二,统一度量衡。可在各市舶司设立‘官斛’、‘官秤’,交易均需经此核准,杜绝欺诈。”

“其三,简化并透明税则。摒弃以往按船大小、粗略估值的模糊征税,改为按货物种类、价值明确定额税或比例税,张榜公布,减少官吏寻租空间。”

“其四,加强监管。市舶司内可分设验货、征税、稽查、仲裁等不同职司,互相制约。并可考虑引入……‘保证金’制度,要求番商缴纳一定保证金,以确保其遵守法规,若有违规,从中扣罚。”

吴铭将现代海关和市场监管的一些核心理念,用符合时代背景的语言包装提出。朱标听得连连点头:“吴师所言,切中要害!孤这便禀明父皇,请旨命你会同户部、礼部,尽快拟定《市舶贸易则例》草案,先在广州市舶司试行!”

领了新的差事,吴铭愈发忙碌。但他再忙,也会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尤其是三个日渐懂事的儿子。

这日晚膳后,吴铭抱着两岁的双胞胎吴麒和吴麟,逗他们玩。乳母端来一小碟精致的饴糖块,给孩子们做零嘴。吴麒眼疾手快,抓了一大把,小手都捏不住,掉了几块。吴麟则只拿了两块,稳稳地攥在手心。

吴铭心中一动,拿起一块糖,对咿呀学语的双胞胎说:“麒儿,麟儿,看,这是一块糖。”他又拿起两块,“这是,两块糖。”他反复说了几遍,试图让他们建立最初的数量概念。

小吴麒看着爹爹手里的糖,又看看自己满手的糖,似乎有点困惑。小吴麟则眨巴着眼睛,看着爹爹的手,又看看自己手里的两块,小嘴动了动,模糊地发出一个音:“两……块……”

徐妙锦在一旁看着,笑道:“你呀,这是要把他们当小账房先生培养么?”

吴铭也笑了,亲了亲两个儿子的小脸:“不指望他们成账房,但心中有数,总是好的。这治国理政、经商贸易,乃至为人处世,都离不开一个‘数’字。”他看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睛,仿佛看到了无限可能。他的改革,不仅仅是为了强兵富国,也是为了给下一代创造一个更有序、更繁盛的世界。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吴铭埋头拟定《市舶则例》时,都察院那边又有了新动静。

此次弹劾不再直接针对吴铭本人,而是指向了他推行新法所倚重的一些中层官员——主要是几位在军器局革新和市舶司事务中表现出色、得到吴铭举荐的干吏。弹劾的罪名五花八门,有的是陈年旧账,有的是捕风捉影,目的很明显:剪除其羽翼,削弱其影响力。

“太保,这分明是冲着您来的!王主事、李郎中他们都是实干之人,若因此被查,岂不寒了人心?”下属愤愤不平地汇报。

吴铭面色平静。他早已料到对手会有此一招。他吩咐道:“告诉他们,身正不怕影子斜,积极配合调查便是。所有经手事务,账目、文书务必清晰完备。同时,将此事禀报太子殿下知晓。”

他不能直接干预司法,但可以通过太子施加影响,确保调查的公正性。这是一场持久战,考验的不仅是能力,更是耐心和定力。

夜深人静,吴铭在书房里审阅着《市舶则例》的草稿,窗外月色如水。他想起白昼里儿子们稚嫩的学习模样,又想到朝堂上永无休止的攻讦,心中感慨。前路漫漫,内有守旧阻挠,外有未知风浪,但他推行新法、促进开放的决心,绝不会因这些明枪暗箭而动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