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 > 第196章 转型做军火贸易

数日后

凯旋的赏功宴盛大而喧嚣,金陵春酒楼被朝廷包下,丝竹管弦、觥筹交错间,尽是对太保吴铭的溢美之词。朱元璋难得地这么大方,甚至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又重重赏赐了吴铭一番,加赐要命的丹书铁券,恩宠一时无两。

然而,在这极尽荣华的表面下,吴铭却敏锐地捕捉到几丝异样的目光。几位淮西老勋贵举杯时的笑容略显僵硬;一些江南出身的文官,虽然口中说着祝贺的话,眼神却透着疏离与审视。他心中明镜似的:自己已成了某些人眼中需要警惕甚至打压的对象。功高不赏,赏无可赏之时,便是祸患开端。这顿宴席,吃得他如坐针毡。

宴席散后,朱元璋却单独将吴铭留了下来,移至暖阁叙话。挥退左右,刚才的醉意似乎从皇帝脸上瞬间褪去,只剩下深不见底的锐利。

“吴铭啊,”朱元璋用惯常的口癖开头,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这回差事办得漂亮,咱心里有数。不过,仗打完了,有些事才刚开头。那西番炮,你也见了,说说看,咋整?”

果然来了。吴铭早有准备,从容答道:“陛下,西番火器确有其犀利之处,射程、精度胜过我朝现有火铳。然其制造工艺复杂,耗费颇巨,且弹药补给依赖外洋,非长久之计。”

“嗯,咱也是这么想。”朱元璋点点头,“总不能一直指望抢敌人的用。咱大明得有自己更好的!工部那帮人,墨守成规,咱信不过。这事儿,咱想着,还是得你牵头。给你调拨能工巧匠,要钱要人,你开口,给咱琢磨出更好的家伙事来!”

这不是商量,是命令。吴铭心知,这是信任,也是新的枷锁。掌握核心军工技术,权力更大,但也更深地卷入是非之中。他立刻躬身:“臣遵旨!必当竭尽全力,使我大明军械精益求精。只是……此事关乎国本,需绝对保密,参与工匠人选,臣望能亲自遴选考核。”

“准了!”朱元璋大手一挥,“你办事,咱放心。对了,还有一桩,”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地看着吴铭,“海上这一趟,你也见了那些番鬼的船。倭寇虽平,但海疆就真的太平了吗?咱听说,南方沿海,私下里跟番鬼做买卖的,可从来没断过。你怎么看?”

这才是今晚真正的考题!海禁之国策,是朱元璋亲自定下的。此刻询问,绝非无的放矢。吴铭大脑飞速运转,谨慎措辞:“陛下明鉴。海贸之利,确如肥肉,诱人垂涎。全然禁绝,犹如筑堤堵水,恐力有未逮,反生暗流。然完全放开,又恐奸商与番邦勾结,滋生事端,动摇国本。臣愚见,或可效仿宋元旧制,设‘市舶司’严加管控,官营为主,限定口岸、品类、税额,使其利归朝廷,弊受约束。如此,既可充实国库,亦能监控洋人动向,知己知彼。”

他没有直接反对海禁,而是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加强政府管理的方案,将开放贸易的潜在风险转化为可控的收益和情报来源。

朱元璋沉默良久,手指敲击桌面的节奏放缓,最终开口道:“市舶司……嗯,此事关乎祖制,容咱再想想。你先把火器的事办好。”他没有立即采纳,但也没有斥责,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回到太保府,已是深夜。

徐妙锦还未睡,在灯下做着女红等他。桌上温着醒酒汤。内室传来乳母轻柔的哼唱声,夹杂着幼儿模糊的呓语,那是双胞胎吴麒和吴麟已经睡下。

“陛下又留你商议要事了?”她接过吴铭的官帽,柔声问道。

吴铭叹了口气,将朱元璋关于火器和海贸的问询简单说了,苦笑道:“这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啊。火器研制成功,是功;若泄密或进展缓慢,便是过。海贸之议,更是敏感,一言不慎,就可能被扣上‘动摇祖制’的帽子。”

徐妙锦将醒酒汤递到他手中,目光沉静:“夫君不必过虑。陛下既然将此重任交予你,便是信你之能,亦知你之忠。火器之事,精益求精即可,但求问心无愧。至于海贸……妾身以为,夫君今日所言,已是老成谋国之道。利与弊,陛下圣心独断,非臣子可强求。只需谨记,无论何时,持身以正,不结党、不营私,便是立身之本。”

妻子的聪慧与镇定,总是能让吴铭烦躁的心平静下来。他握住她的手:“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就在这时,外间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和丫鬟低声的劝阻:“小公子,您慢点,当心摔着……”

帘子被掀开,一个穿着红色小袄、虎头虎脑的男孩揉着惺忪睡眼跑了进来,正是三岁的长子吴定国。他显然是被吵醒,循着爹娘的声音过来的。

“爹爹……”定国看到吴铭,眼睛一亮,张开小手就扑了过来,抱住了他的腿,小脸仰起,“爹爹,抱!”

吴铭心头的阴霾瞬间被儿子的依赖驱散,他弯腰将沉甸甸的小家伙抱起来,用胡茬轻轻蹭了蹭他的小脸:“定国怎么醒了?是不是做噩梦了?”

定国摇摇头,搂着父亲的脖子,奶声奶气地说:“想爹爹……爹爹打坏蛋,赢了吗?”他虽年幼,却也隐约知道父亲是出去做大事了。

“赢了,爹爹把坏蛋都打跑了。”吴铭笑着,心中一片柔软。看着儿子清澈信赖的眼神,他更加坚定了要守护这个家的决心。什么朝堂风波,功名利禄,都比不上怀中这小小的温暖。

徐妙锦也走过来,轻轻抚摸着儿子的背,对吴铭说:“快哄他睡吧,明日你还要去衙门呢。”

吴铭抱着定国,轻轻摇晃着,哼起了不成调的曲子。定国安心地趴在父亲肩头,很快又沉沉睡去。

朝廷这几天吵的没边了……

尽管设立了严格的市舶司管控,限定广州、泉州、宁波三处口岸,且以官营船队为主,但东南沿海依旧迅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远洋帆影再度点缀海平线,异国奇货开始流入市舶司的库房,虽然税收尚未完全体现其巨大潜力,但一股勃勃生机已然涌动。

这日清晨,吴铭正准备前往新挂牌成立的“大明军器局特别督办衙门”(他坚持不用“督造”而用“督办”,强调其管理协调职能,而非直接插手具体工匠事务),宫中内侍却带来了朱元璋的口谕,召他即刻入宫。

暖阁内,朱元璋面前摊开一份市舶司的初步奏报,脸上看不出喜怒。

“吴铭,你看看,开海这才几个月,番鬼的玩意儿就来了不少。这琉璃镜,照人倒是清楚;这自鸣钟,叮叮当当报时辰,奇技淫巧!”他指了指几样摆在一旁的贡品,语气有些复杂,既有对新奇事物的本能排斥,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好奇。“咱叫你来,是想问问,这些番鬼匠人的心思,是不是也能用在正道上?比如,你捣鼓的那些火器?”

吴铭心中了然,皇帝这是看到了海外技术,对自己主导的火器革新有了更高的期待,也可能是一丝隐忧——怕大明的技术落后于人。他躬身答道:“陛下圣明。番邦技艺,确有可借鉴之处。如其冶炼、铳管铸造之法,或可比我们更为精密。臣已通过市舶司,设法重金招募了几名擅长此道的佛郎机(泛指葡萄牙\/西班牙)匠人,许以厚禄,令其在军器局内与我国工匠一同钻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目的,正是为了造出更好、更耐用的大明火铳火炮。”

“哦?找了番鬼匠人?”朱元璋浓眉一挑,这步子迈得可不小。他盯着吴铭,“可靠吗?别把咱的机密泄露出去了!”

“陛下放心,所有番匠均单独安置,有专人看守,其活动范围仅限于特定工坊。所接触的,也非核心机密,多是基础工艺改进。且我朝工匠聪慧,往往一点即通,甚至能青出于蓝。”吴铭从容应对,这套“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思路,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

朱元璋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嗯,你心里有数就好。火器之事,是国之重器,万万马虎不得。咱等着你的好消息。”

离开皇宫,吴铭径直前往城西新辟的军器局督办衙门。 这里原本是一处废弃的皇庄,被吴铭改造后,分为行政区、匠作区、试验场和番匠居住区,管理严格,戒备森严。

一进衙门,各种声音便扑面而来:敲打金属的叮当声、拉风箱的呼呼声、工匠们的讨论声,甚至还夹杂着几句生硬的汉话和番语的叫嚷,烟火气十足。吴铭很满意这种氛围,创新就需要碰撞和交流,哪怕开始时充满摩擦。

他先召集了负责的工部官员和工匠头领开会。果然,问题不少。老派工匠对番匠的技艺心存疑虑,甚至抵触;新招募的年轻学徒则对繁复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叫苦不迭;物料采购、资金调配也时常出现梗阻。

吴铭耐心听着,不时发问,然后用最直白的语言给出解决方案:

“李师傅,你觉得番人的卷铁管法不如我们的锻造法结实?好,那我们就在试验场,用同样重的铁,同样装药,同时造两根铳管,对轰试试,谁炸膛谁输,用事实说话!”

“王主事,学徒抱怨流程复杂?你告诉他们,这不是在学绣花,这是在造杀敌保国的利器!差一丝一毫,战场上就是人命!谁再抱怨,扣他月钱,让他去搬铁胚!”

“张郎中,钱款又被户部卡了?批条给我,我下午亲自去找户部尚书‘聊聊’!”

他这套混合了现代项目管理、绩效考核(虽然很原始)和强势沟通的工作方法,虽然开始时让习惯按部就班的官员工匠们极不适应,但效率却是实打实地提了上来。尤其是当他挽起袖子,亲自在工坊里跟工匠们一起测算数据、讨论改进方案时,那种务实的态度渐渐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

忙碌一天,回到太保府时,已是华灯初上。

刚进院门,就听到一阵孩童的欢笑声和徐妙锦略带无奈的劝阻。只见三岁的吴定国正拿着一把小木剑,像模像样地挥舞着,追着两个两岁的双胞胎满院子跑。吴麒和吴麟虽然跑得踉踉跄跄,却兴奋得咯咯直笑,小短腿倒腾得飞快,乳母和丫鬟们跟在后面,生怕他们摔着。

“爹爹!”定国眼尖,看到吴铭,立刻收了“招式”,扑过来抱住他的腿。双胞胎也摇摇晃晃地冲过来,一人抱住一条腿,仰着小脸,口水沾了他一身官袍。

吴铭一天的疲惫瞬间被这温馨的场景融化。他大笑着,一手抱起定国,又弯腰想把双胞胎也捞起来,结果差点闪了腰,只好蹲下身,将三个儿子都搂在怀里。

“瞧瞧你们,跟三只小老虎似的。”徐妙锦笑着走过来,接过吴铭的官帽,对孩子们说,“快下来,爹爹累了一天了。”

“不累不累,”吴铭亲亲这个,蹭蹭那个,内心oS:“这才是最好的KpI,比造出十门大炮还有成就感。”

晚膳时,定国已经能磕磕绊绊地讲述今天先生教了哪些字,虽然发音还不准。双胞胎则忙着用小手抓饭粒,吃得满脸都是,不时因为抢一块肉而发出抗议的咿呀声。餐桌上一片狼藉,却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快乐。

夜里,哄睡了三个缠着要听“爹爹打海盗”故事的儿子,吴铭和徐妙锦终于有了片刻安宁。

“开海之后,市面上的新奇玩意儿多了不少,”徐妙锦一边为吴铭整理明日要穿的常服,一边说,“今日我去绸缎庄,竟看到了几种从未见过的洋布,花色很是奇特。还有些番邦的香料,味道也怪。”

“嗯,开海之风,总会吹进来些新东西。”吴铭靠在榻上,若有所思,“利之所在,人必趋之。我只希望,这风带来的,不只是奇珍异宝,还能有新的眼界和思路。”他顿了顿,低声道,“军器局那边,阻力也不小。有些人,宁愿守着老法子,也不愿尝试新的,哪怕新的更好。”

徐妙锦坐到他身边,轻声道:“夫君推行新法,触动旧利,难免如此。但只要于国有利,陛下支持,便只管去做。家中一切有我,你无需挂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