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一不留神就穿越 > 第55章 制盐工艺的更新和辅助产业升级

次日清晨,天还没亮透,叶青云就带着王五、铁牛和耶律娟来到了晒盐场。张叔已经领着几个村民在盐田边等候,手里还拿着几张粗糙的麻布 —— 这是叶青云昨晚让人准备的过滤材料。

“青云,你说的过滤法子,咱们咋弄?” 张叔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目光落在堆在一旁的粗盐上,满是期待。

叶青云弯腰从盐堆里捧起一把粗盐,指着里面的沙土说道:“张叔,您看这粗盐里混着不少杂质,咱们先把粗盐倒进温水里化开,再用麻布过滤一遍,把沙土和碎石留在布上,剩下的盐水就干净多了。” 他一边说,一边让村民搬来几口大陶缸,往里面倒上从盐田引来的盐水,“过滤后的盐水,再倒进陶罐里晒,结晶出来的盐就细了,卖相也能好不少。”

耶律娟立刻拿起麻布,小心翼翼地铺在陶缸口,用绳子固定好:“叶大哥,这样铺可以吗?我来帮着过滤吧!” 她的动作轻柔却麻利,很快就铺好了三口陶缸的过滤布。铁牛则搬起粗盐,一捧捧往铺好麻布的陶缸里倒,粗盐遇水很快化开,浑浊的盐水透过麻布,慢慢变成清亮的液体,留在麻布上的沙土和碎石越来越多。

“这法子真管用!” 张叔看着清亮的盐水,忍不住感叹,“之前咱们也想过除杂质,可没找对法子,现在这么一过滤,盐水干净多了!”

解决了过滤的问题,叶青云又看向蒸盐的设备。他让人在盐田边搭起一个简易的土灶,灶上放着一口大铁锅,锅里铺着一层细沙 —— 这是为了防止盐水直接接触铁锅烧糊。“咱们把过滤后的盐水倒进铁锅里,用柴火加热,让水分蒸发得更快,这样冬天也能快速出盐。” 叶青云说着,让村民往铁锅里倒上盐水,王五则拿起柴火,试着点燃灶火。

可柴火刚烧起来,就被海风一吹,火苗瞬间小了下去。“这海风太大,柴火根本烧不旺啊!” 王五皱着眉头,伸手挡住风,可火苗还是忽明忽暗。叶青云看着摇曳的火苗,心里忽然想起之前寻找燃料的事 —— 他本想找火石或者煤炭来助燃,可问遍了村里的老人,都说从没见过黑色的石头能烧火,火石也只在山里偶尔能找到几块,根本不够用。

“看来只能先改善灶台的挡风了。” 叶青云叹了口气,让铁牛和村民用泥土把灶台的四周砌高,只留下一个小口添柴火,“这样能挡住海风,让火苗集中些。虽然柴火消耗大,但总比晒盐慢强。”

灶台改进后,火苗果然旺了不少,铁锅里的盐水渐渐冒起热气,水汽顺着锅盖边缘往外冒。张叔凑到灶台边,看着锅里的盐水,脸上露出了笑容:“照这个速度,半天就能蒸出盐了!比晒盐快多了!”

就在众人忙着过滤、蒸盐时,叶青云想起了竹筒传导盐水的计划。他之前想过用竹筒把盐田的盐水引到过滤缸里,这样不用村民一桶桶搬运,能省不少力气。可盐水需要大型的承载桶来储存,村里现有的陶缸太小,根本不够用。

“张叔,村里有没有会做箍桶的老师傅?” 叶青云问道,“咱们需要做几个超级大的木桶,用来装盐水和储存过滤后的盐水。”

张叔想了想,眼睛一亮:“有!村西的李木匠,做了一辈子箍桶,村里的水桶、米桶都是他做的,手艺好得很!就是他年纪大了,好几年没做过大桶了。”

叶青云立刻带着王五和耶律娟去村西找李木匠。李木匠的家在村西头的一个小院里,院里堆着不少木材和工具,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坐在屋檐下刨木头,手里的刨子在木头上划过,卷起细细的木花。

“李伯,打扰您了。” 叶青云走上前,恭敬地说道,“我们想请您做几个大木桶,用来装盐水,您看能行吗?”

李木匠放下刨子,抬头看了看叶青云,又看了看王五和耶律娟,问道:“要多大的桶?装盐水的话,桶得结实,还得防漏。”

“越大越好,最好能装两百斤水。” 叶青云说道,“我们改进晒盐场,需要大桶来储存盐水,这样能省不少力气。”

李木匠皱了皱眉,站起身,走到院里的木材堆前,打量着几根粗壮的橡木:“两百斤的桶,得用橡木做桶板,橡木结实,还耐水。不过这么大的桶,做起来不容易,需要先把木材锯成合适的桶板,再用刨子刨光滑,最后用竹篾或者铁箍把桶板箍紧,还得用桐油密封,防止漏水。”

他一边说,一边拿出工具,给叶青云几人演示:“你看,这是刨子,用来把桶板刨得平整光滑,这样拼起来才严实;这是凿子,用来在桶板上凿出榫卯,让桶板之间咬合得更紧;还有这竹篾,得用三年以上的老竹,劈成细条,煮过之后才不容易断,用来箍桶比铁箍轻便,还不容易生锈。”

耶律娟好奇地拿起一根竹篾,摸了摸,问道:“李伯,这竹篾煮过之后,真的不容易断吗?”

李木匠笑了笑:“当然,老竹煮过之后,纤维更坚韧,用来箍桶,能用好几年呢。不过做这么大的桶,光有竹篾不够,还得在桶口和桶底用铁箍加固,不然装满水后,桶会被撑裂。”

叶青云看着李木匠熟练的动作和院子里的工具,心里踏实了不少:“李伯,材料我们来准备,您只管动手做,需要什么帮忙的,您尽管说。”

李木匠点了点头,开始挑选木材:“橡木得先泡在水里,泡上三天,让木材吸足水分,这样不容易开裂。你们明天把橡木运到河边泡着,再去山上砍些老竹,劈成竹篾,煮好备用。我今天先把工具整理好,明天就开始做桶板。”

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都忙着准备做桶的材料。王五和铁牛带着几个年轻村民去山上砍老竹,耶律娟则和村里的妇女一起,把砍回来的竹子劈成细条,放进大锅里煮。叶青云则和张叔一起,在晒盐场改进过滤和蒸盐的工艺 —— 他们把过滤用的麻布换成了更细密的棉布,过滤后的盐水更干净;蒸盐的灶台又加高了一些,还在灶口加了一个挡风板,火苗更旺了,蒸盐的速度也快了不少。

三天后,李木匠开始制作桶板。他把泡好的橡木捞出来,用锯子锯成一块块长方形的木板,再用刨子仔细地刨着木板的边缘,每一块木板都刨得平整光滑,边缘还凿出了细密的榫卯。“这榫卯得凿得刚好,太松了桶会漏,太紧了木板会裂。” 李木匠一边刨,一边给旁边帮忙的耶律娟讲解,“做桶讲究‘一板扣一板,无缝又无隙’,每一块桶板都得严丝合缝,这样装水才不会漏。”

耶律娟认真地看着,时不时帮李木匠递工具,偶尔还会问一些关于箍桶的问题,李木匠都耐心地解答。王五和铁牛则忙着把做好的桶板搬到院子中央,按照李木匠的要求,一块块拼起来。

又过了五天,几个超级大的木桶终于做好了。木桶高约五尺,直径三尺,桶壁由十几块橡木拼合而成,外面箍着三层竹篾和两层铁箍,桶底和桶口都用厚厚的橡木加固,桶内壁还涂了一层桐油,油光发亮。李木匠让人往桶里装满水,放在院子里晾了一天,桶身没有一点漏水的痕迹。

“成了!这桶结实得很,装两百斤水没问题!” 李木匠拍了拍桶壁,发出 “咚咚” 的声响,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叶青云看着做好的大木桶,心里满是欢喜。他让人把木桶搬到晒盐场,用竹筒把盐田的盐水引到木桶里 —— 竹筒被劈成两半,去掉里面的竹节,一头架在盐田边,一头架在大木桶上,盐水顺着竹筒缓缓流进桶里,再也不用村民一桶桶搬运了。过滤后的盐水储存在大木桶里,需要蒸盐时,直接从桶里舀出来倒进铁锅里,方便又省力。

改进后的晒盐场,效率比之前提高了不少。过滤后的盐水结晶更细,蒸盐的速度也快了很多,每天能产出三百多斤细盐,比之前的粗盐多了一半还多。张叔拿着新晒出的细盐,笑得合不拢嘴:“这下好了,盐的品相好了,产量也高了,就算盐商压价,咱们也能多换些粮食了!”

叶青云看着晒盐场里忙碌的村民,又看了看旁边帮忙装盐的耶律娟,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虽然寻找火石和煤炭的线索依旧渺茫,但改进后的晒盐工艺已经让吴家村看到了希望。他知道,只要大家继续齐心协力,总能克服困难,守住这片土地,等到更好的日子。

当晚,村里的粮仓里多了好几袋新换回来的谷子。李村长看着满仓的粮食,激动地拉着叶青云的手:“青云啊,真是多亏了你!要是没有你改进晒盐场,咱们村这个冬天可就难了!”

叶青云笑了笑:“李叔,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接下来,咱们还要组织商队,把盐运到更远的地方去卖,换更多的粮食和物资,为明年做准备。”

月光洒在吴家村的上空,晒盐场里的大木桶静静地立在那里,竹筒里的盐水还在缓缓流淌。叶青云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困难等着他们,但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鲁班经中虽然有记载,但是没有亲自做过,只能找木匠来做,也不麻烦自己亲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