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一不留神就穿越 > 第2-1章 大夏九郡

一不留神就穿越 第2-1章 大夏九郡

作者:踏七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7:11:16

大夏172年,暮春的暖阳洒满吴家堡,城墙上的青砖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叶青云站在东门城楼,望着堡内鳞次栉比的房屋、往来穿梭的人群,手里摩挲着一块磨得光滑的青石——那是四年前他初到吴家村时,从村口老槐树下捡来的,如今石上已刻满细密的纹路,像极了这四年间吴家堡的变迁。

四年前,这里还是个只有几十户破屋的荒芜村落,村民们靠天吃饭,遇上年景不好就只能挖野菜度日;如今,这里已成了占地数十里的雄堡,城墙高两丈五、厚一丈二,四座城门巍峨矗立,堡内医院、学校、交易中心、工坊一应俱全,连往来的商队都得提前三天预约,才能在交易中心占到摊位。

“叶首领,这是刚统计的堡内人口和产业账本,您过目。”袁七快步走上城楼,手里捧着两本厚厚的账本,脸上满是笑意。叶青云接过账本,翻开第一页,“常住人口三千二百余人”的数字格外醒目——这其中,有当初留下的吴家村村民,有投奔而来的流民、工匠,还有被吴家堡的安稳日子吸引来的商贩、手艺人,甚至有西域、北蛮的商人,干脆在堡内定居,成了“新吴家堡人”。

产业账上的数字更令人振奋:冶炼车间每月能产精铁五千斤,沙晶石车间打磨的首饰远销青州府、落雁城,辣椒酱车间的产品占据了周边三府的酒楼市场,机械制造车间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给肖亲王的军营供应投石机零件,仅这四项,每月就能为银号带来近万两的盈余。“四年时间,咱们从‘吃了上顿没下顿’,变成了‘银号存款破五十万两’,不容易啊。”叶青云合上书,感慨道。

这四年,叶青云不仅建起了一座堡,更摸清了脚下这片土地的“脉络”——大夏王朝,自开国以来已传十二代,如今的皇帝年近五旬,虽不算昏庸,却也难掩朝堂暮气。王朝疆域辽阔,划分为“九郡十八府七十二县”,像一张巨大的网,覆盖着这片土地。

九郡为“北境郡、东莱郡、西陇郡、南疆郡、中原郡、江淮郡、巴蜀郡、岭南郡、燕云郡”,吴家堡所在的青州府,便隶属于“东莱郡”。郡的最高长官称“郡守”,秩二千石,掌管一郡的军政、民政、财政,权力极大,据说北境郡的郡守,甚至能调动三万边军,抵御草原蛮族的入侵。

郡下设府,十八府各有侧重——东莱郡的青州府以商贸、手工业见长,府城青州城内商铺林立,光是经营沙晶石的商号就有二十余家;相邻的登州府则靠海,以渔业、盐业为主,每年向朝廷缴纳的海盐,占全国贡盐的三成。府的长官称“知府”,秩千石,下设“同知”“通判”“推官”等属官,分管粮运、水利、刑狱等事。叶青云曾去青州府城交过赋税,见过知府大人——那是个五十多岁的文官,戴着乌纱帽,穿着青色官袍,说话温文尔雅,却在看到吴家堡缴纳的三千两商税时,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想来是没想到这个“新晋”的堡寨,竟有如此实力。

府下再设县,七十二县如同王朝的“毛细血管”,深入各地。县的长官称“知县”,秩六百石,管理一县的百姓、赋税、治安。每个县都设有“兵马尉”,掌管地方武装,秩三百石,手下统领着五百兵马,负责抓捕盗匪、维护治安,遇到小股流寇,也能领兵抵御。叶青云对“兵马尉”印象颇深——去年吴家堡遭遇小股劫匪,正是青州府下辖的益都县兵马尉,带着三百兵马赶来支援,才将劫匪一网打尽。那兵马尉是个三十多岁的武将,穿着铠甲,腰佩长刀,说话干脆利落,事后叶青云送了他两百斤精铁作为谢礼,两人还喝了几杯,从他口中,叶青云才知道,“兵马尉”虽官阶不高,却是地方安稳的关键,尤其是在盗匪横行的乱世,不少县的百姓,甚至比依赖知县更依赖兵马尉。

而在府一级,还设有“上尉府”,这是叶青云这几年打交道最多的机构。上尉府的长官称“上尉”,秩八百石,直接隶属于知府,统领着五千兵马,是府内最主要的军事力量,不仅要维护府内治安,还要配合郡守抵御外敌、镇压叛乱。吴家堡能顺利发展,离不开青州府上尉府的“默许”——叶青云每年都会派人给上尉府送去一千斤精铁、五百坛辣椒酱,一来二去,与上尉府的参军甚至尉官都混了个脸熟。去年赵不仁事件,若非上尉府暗中给益都县知县递了话,恐怕县府也不会那么快就收回伪造的任命书。

王朝的心脏,则是位于中原郡的“上京城”。虽未亲往,但从往来商队、官员口中,叶青云也拼凑出了上京城的模样——那是一座周长四十里的巨城,城墙高五丈,用青石砌筑,外涂白灰,远远望去像一条白色的巨龙;城内分为“皇城”“内城”“外城”三部分,皇城是皇帝与皇室居住的地方,宫殿金碧辉煌,据说光是太和殿的柱子,就需要十个人才能合抱;内城住着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府邸连片,每到傍晚,官轿、马车往来不绝;外城则是商铺、作坊、平民居住区,热闹非凡,光是经营西域香料的商铺,就有上百家。

上京城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经济、文化中心。王朝最大的银号“大通银号”,总号就设在内城,据说其分号遍布九郡十八府,连西域的商队,都愿意用大通银号的银票结算;全国最有名的书院“白鹿书院”,也在京城郊外,每年培养出的举人、进士,不计其数,朝堂上的不少官员,都出自这里。叶青云曾想过,等吴家堡再稳定些,就派几个聪慧的少年去白鹿书院求学,一来能学习知识,二来也能为吴家堡打通一条“朝堂人脉”。

这四年,叶青云不仅摸清了王朝的建制,更在这“九郡十八府七十二县”的格局中,为吴家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背靠东莱郡青州府,东接登州府的海盐资源,西连济南府的粮食产地,北通北境郡的皮毛、煤炭,南达江淮郡的丝绸、茶叶,凭借着精铁、沙晶石、辣椒酱这“三大拳头产品”,以及日益完善的运输网络,吴家堡已成了东莱郡南部的“商贸枢纽”。

就像上个月,叶青云刚和登州府的盐商达成合作——吴家堡用精铁、辣椒酱,换取登州府的海盐,不仅满足了堡内百姓的用盐需求,还能将多余的海盐卖到西陇郡,每石海盐能赚五文钱,一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与北境郡部落的合作更稳固,部落用皮毛、煤炭换取吴家堡的精铁、农具,叶青云还派了工匠去部落,教他们打造简单的农具,既改善了部落的生活,也让吴家堡多了个“稳定的供应方”。

当然,在这乱世中,光有商贸还不够,武力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四年,护卫队从最初的五十人,扩充到了一千人,分为“内卫”“外卫”“骑兵”三部分——内卫四百人,负责堡内治安,由铁牛统领;外卫五百人,负责商队护送、边境巡逻,由王五、唐不三分别统领;骑兵一百人,是护卫队的“精锐”,马匹都是从北境郡买来的良驹,武器用的是最锋利的精铁长刀、长矛,由叶青云亲自统领,关键时刻能作为“奇兵”,应对突发状况。

上个月,一支西域商队在吴家堡以西三十里遭遇劫匪,护卫队的骑兵仅用半个时辰就赶到,一阵冲杀,不仅救回了商队,还缴获了两百多两银子、十几匹战马。商队首领感激涕零,当场就和叶青云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以后所有运往青州府的西域香料,都由吴家堡的商队护送,光是护送费,每年就能有近万两。

如今的吴家堡,早已不是四年前那个任人欺凌的小村落。堡内,医院里总有李大夫忙碌的身影,学校里传来孩童们的读书声,交易中心的商贩们吆喝不停,工坊里的锤声、机器声此起彼伏;堡外,运输队的马车往来穿梭,护卫队的士兵巡逻不止,甚至有周边村落的村民,主动请求“并入”吴家堡,只为能过上安稳日子。

叶青云站在城楼,看着夕阳下的吴家堡,又望向远方——东莱郡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更远处,是他从未踏足的北境郡、中原郡,是那座传说中的上京城。他知道,吴家堡的发展,不会止步于此。九郡十八府七十二县,既是王朝的疆域,也是吴家堡未来的舞台。或许有一天,他会带着吴家堡的精铁、沙晶石,走进上京城,让那里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都知道在东莱郡的南部,有一座叫“吴家堡”的雄城;或许有一天,当王朝面临危机时,吴家堡的兵马,能成为守护这片土地的重要力量。

袁七站在一旁,看着叶青云的背影,轻声说:“叶首领,晚饭准备好了,王大娘还特意做了您爱吃的辣椒酱拌豆腐。”叶青云回过神,笑了笑:“好,回去吃饭。对了,明天让耶律娟准备一下,咱们去青州府一趟,拜访一下知府大人和上尉府的尉官,顺便看看今年的沙晶石行情。”

走下城楼时,叶青云看到几个孩童在城墙根下玩耍,手里拿着用木柴做的“刀剑”,模仿着护卫队士兵的样子“冲锋陷阵”,嘴里还喊着“保卫吴家堡”。他停下脚步,看着孩子们天真的脸庞,心里满是温暖——这就是他四年来的心血,这就是吴家堡的未来。

夜色渐浓,吴家堡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撒在大地上的星星。交易中心的最后一批商贩收拾好摊子,笑着往家走;工坊里的工匠们也下班了,三三两两地讨论着明天的活计;护卫队的士兵开始换岗,铠甲碰撞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叶青云坐在家中,看着桌上的辣椒酱拌豆腐,又看了看窗外的灯火,心里无比踏实。四年时间,荒村变雄堡,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大夏王朝这“九郡十八府七十二县”的土地上,吴家堡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下去,且会越来越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