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一不留神就穿越 > 第120章 内城持续建设

一不留神就穿越 第120章 内城持续建设

作者:踏七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7:11:16

初夏的吴家堡,风里带着草木的清香,也裹着工地的烟火气。城墙合围后,叶青云没让工匠们歇着 —— 医院、学校、交易中心的选址已划定,工业区里,机械制造车间和服装缝制车间的地基也已平整,连青壮们推着轨道车运送青砖的节奏,都比建城时更轻快了几分。这不再是单纯 “筑墙守家”,而是要把吴家堡建成一座有烟火气、有发展力的 “活城”。

医院

医院选在生活区西侧,紧邻辣酱坊,占地三亩,是一座两进的青砖院落。前院是问诊区和药房,后院是病房与隔离间,连院角都特意留了块小菜地,种着薄荷、艾草这些常用草药,绿油油的叶子在风里晃,透着股安心的气息。

老中医李大夫正蹲在菜地旁摘薄荷,他是叶青云从青州城请来的,擅长治风寒、外伤,手里总攥着个铜制的药铃,走到哪儿响到哪儿。“叶首领,这问诊区的窗户得再开大些,草药晒透了才管用,病人也能多晒晒太阳。” 李大夫直起身,指着前院的青砖房,“还有药房的柜子,得做三十六个小格子,分别装‘解表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免得拿错。”

叶青云点头应下,看着工匠们给药房装柜子 —— 柜子是楠木打的,打磨得光滑发亮,每个格子门上都贴着纸条,用毛笔写着药名,比如 “麻黄”“柴胡”“当归”。问诊区摆着三张木桌,桌上铺着粗布,放着脉枕、铜盆和草药包,墙角的陶瓮里泡着艾草,淡淡的药香飘满整个院子。

后院的病房更显贴心。每间病房住两个病人,木床铺着浆洗干净的粗布褥子,床头挂着小油灯,方便夜间照看;窗户上糊着透光的皮纸,既挡风又亮堂。最靠里的是隔离间,专门收治天花、痢疾这类传染病患,门口挂着厚厚的棉布帘,地面铺着青石板,每天用艾草水擦洗,防止病菌传播。

“以前村里有人病了,只能靠偏方,不少人就这么没了。” 李村长陪着叶青云看病房,眼眶有些红,“现在有了医院,有李大夫,大家再也不用怕生病了。” 叶青云拍了拍他的肩,看向正在调试药碾的学徒 —— 那是个十五岁的少年,叫小石头,之前在粮田记账,因为想学医,叶青云特意让他跟着李大夫当学徒,此刻他正小心翼翼地碾着甘草,药粉簌簌落在陶碗里,满是认真。

医院建成那天,李大夫挂出了 “义诊三天” 的牌子,村民们排着队来问诊,有的拿药,有的咨询养生法子,整个院子热闹又温馨。叶青云看着这一幕,心里踏实 —— 一座城的安稳,不仅靠城墙,更靠守护健康的 “软防线”。

学校

学校在医院东侧,占地两亩,是座单层的青砖房,分 “启蒙班” 和 “进阶班”,门口挂着块木牌,写着 “启智学堂”,字是村里的老秀才写的,笔锋遒劲。

老秀才正站在启蒙班的教室里,用木炭在黑板(其实是块刷了黑灰的木板)上写 “人” 字,底下坐着二十多个孩童,最小的六岁,最大的十岁,手里握着木笔(笔杆是木头做的,笔尖裹着布条蘸墨),在粗纸本上跟着画。“‘人’字,一撇一捺,要站得直,行得正,就像咱们吴家堡的人一样。” 老秀才的声音洪亮,孩童们跟着念:“人 —— 站得直 ——”

教室的布置很简单:木质桌椅摆得整整齐齐,桌角都磨得圆润,怕磕着孩子;墙上贴着 “千字文” 的拓片,用红笔圈出重点;窗台上摆着几盆小花,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给教室添了几分活泼。进阶班的孩子则在学算数,老秀才拿着算盘,教他们算 “玉米亩产”“辣酱成本”—— 叶青云特意嘱咐,读书不能只念 “之乎者也”,还要学实用的本事,将来能帮着管粮田、算账目。

课间时分,孩子们跑到学校后的空地上玩耍,有的踢毽子(毽子是用鸡毛和铜钱做的),有的玩 “丢石子”,笑声清脆得能飘到隔壁的医院。老秀才坐在门口的石凳上,看着孩子们的身影,笑着对叶青云说:“以前村里的孩子要么放牛,要么帮着干活,哪有机会读书?现在好了,他们能识字、能算数,将来都是吴家堡的好苗子。”

叶青云看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正拿着木笔在地上写 “家” 字,笔画歪歪扭扭,却写得格外认真。他知道,一座城的未来,藏在这些孩童的笔墨里 —— 今天教他们写 “家”,明天他们才会懂 “守家”,才会把吴家堡的根扎得更深。

广场

之前的广场已初具规模,如今又添了不少便民设施:亭廊下加了十张石桌石凳,专供老人下棋、聊天;广场西侧建了 “公告栏”,用木板做成,贴着吴家堡的规矩、贸易信息、招工启事,每天都有村民来围观;北侧的饮水井旁装了两个木水桶,桶上缠着麻绳,方便老人和孩子打水;连戏台都加了遮阳棚,雨天也能唱戏。

清晨的广场最热闹:老人们在亭廊下下棋,棋子落在石桌上 “啪啪” 响;妇人们提着篮子去交易中心,路过时会在饮水井旁歇脚,互相唠着家常;孩子们背着书包去学校,偶尔会在戏台旁停留,盼着下午的戏班演出。正午时分,交易中心的商贩会把摊子摆到广场边缘,卖些零食、玩具,吸引不少孩子围着看。

傍晚的广场则满是烟火气:悦来楼的伙计推着小车卖茶水、点心;护卫队的队员会在空地上教孩子们打拳,动作放缓,带着童趣;甚至有工匠会把没做完的小木雕拿出来,送给孩子们当礼物。叶青云常来广场散步,看着老人们的笑容、孩子们的嬉闹,心里满是暖意 —— 广场不是 “摆设”,是让所有人能放松、能相聚的 “公共客厅”,是吴家堡的 “心”。

辣椒酱车间

辣椒酱车间紧挨着医院北侧,占地两亩,青砖矮房敞亮通风,老远就能闻到辣香混着酱香,是吴家堡最 “红火” 的民生工坊。车间按流程分四区:门口清洗区,女工们围着青石水槽,将新鲜辣椒摘蒂、冲洗,水珠顺着鲜红果皮滚落,盆里很快堆起 “小红山”;往里是切碎区,三台脚踏式木绞机(唐师傅按叶青云图纸改制)嗡嗡转,辣椒被绞成细碎的红泥,装在粗陶盆里;中央是熬制区,四口丈宽的大铁锅嵌在砖灶上,柴火噼啪烧得旺,王大娘带着伙计持长木铲顺时针搅动 —— 锅里的辣椒、晒足三月的黄豆酱、炸透的牛肉干在热油里翻滚,油花 “咕嘟” 冒泡,香气飘出半里地,引得路过孩童扒着门框张望;最里是封装区,陶坛整齐码成墙,工人将**酱香的辣酱趁热装坛,油纸封口后缠上麻绳,贴上 “吴家堡辣酱” 红标,坛坛都透着厚实的烟火气。

车间里多是吴家堡妇女,之前或在粮田忙活、或操持家务,如今来做工每月能赚四百文,既能补贴家用,又能互相照应。王大娘总在熬制区盯火候:“火大了发苦,火小了不稠,得搅到酱裹住木铲不掉,才算成。” 这些辣酱一部分直供交易中心,一部分由运输队送落雁城、青州府酒楼,还有些留作村民冬储咸菜,坛口一开,就能让玉米粥、白面馒头添三分滋味,是吴家堡人舌尖上的安稳。

交易中心(综合大市场的建设)

交易中心在广场南侧,占地五亩,是座开放式的青砖大棚,分五个区域:粮食区、布匹区、手工艺品区、沙晶石与精铁专区、临时摊位区,每个区域都挂着木牌,一目了然。

清晨天刚亮,商贩们就推着小车来占摊位:粮食区的张老汉,正把玉米、小米倒进藤筐里,筐边贴着 “玉米十文钱一斤” 的纸条;布匹区的王大娘,铺开一匹粗布,颜色是靛蓝色,是用自家种的蓝草染的,她一边整理布匹,一边吆喝:“新染的粗布,结实耐穿,做衣裳、做被褥都好!”

沙晶石与精铁专区最热闹,这里是吴家堡的 “特色区”:段有鹏带着伙计,把打磨好的沙晶石首饰摆在铺子里,有项链、手镯,阳光下泛着淡淡的蓝光;冶铁车间的唐师傅,则把锻打的菜刀、镰刀挂在架子上,刀刃磨得发亮,他拿起一把菜刀,对着旁边的木柴砍下去,“咔嚓” 一声,木柴断成两截,引得围观的人纷纷叫好:“好刀!给我来一把!”

临时摊位区多是村民们卖自家产的东西:有的卖鸡蛋,有的卖咸菜,有的卖手工编的竹篮,价格都很实惠。交易中心的角落还设了 “公平秤”,由李村长派来的人看管,要是买卖双方对重量有疑问,就来这里称重,保证不缺斤短两。

叶青云走在交易中心里,听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看着商贩们收银子时的笑容、村民们买到满意东西时的开心,心里清楚 —— 交易中心不仅是 “卖东西的地方”,更是吴家堡与外界连接的 “窗口”,是让 “钱生钱”、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的 “引擎”。

机械制造车间

工业区在吴家堡东侧,之前的冶炼车间、沙晶石车间已成型,如今新增的机械制造车间就挨着冶炼车间,占地四亩,车间里摆着车床、钻床、刨床 —— 这些都是唐师傅照着叶青云画的图纸,用精铁和硬木打造的,虽然不如现代机床精密,却能满足基本的零件加工需求。

唐师傅正站在车床旁,指导工匠加工滑轮轴。车床的主轴是精铁做的,用脚踏板驱动,工匠脚踩踏板,主轴带动滑轮轴转动,另一只手拿着刀具,一点点削去轴上的多余部分,铁屑簌簌落在地上,泛着银光。“注意尺寸!轴的直径必须是两寸,差一分都不行,不然装不上滑轮。” 唐师傅拿着卡尺,仔细测量着轴的直径,眼神专注。

车间的另一侧,工匠们正在组装轨道车零件:有的打磨车轮(车轮外圈包着铁皮,用铆钉固定),有的焊接车架(用精铁条焊接,确保牢固),有的给零件上油(用的是菜籽油,能减少摩擦)。墙角堆着做好的滑轮组、搅拌槽零件,都是要送到工地或其他车间的。

“以前做个滑轮,得靠手工一点点凿,十天才能做一个。” 唐师傅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对叶青云说,“现在有了车床,一天就能做三个,还更规整。以后咱们要做投石机、甚至更复杂的机械,都能在这儿加工零件。” 叶青云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听着车间里 “叮叮当当” 的锤击声、“嗡嗡” 的车床转动声,心里满是期待 —— 机械制造车间,是吴家堡工业发展的 “核心”,有了它,才能从 “手工制造” 走向 “半机械化”,才能支撑起更大的发展。

服装缝制车间

服装缝制车间在机械制造车间西侧,占地三亩,是座明亮的青砖房,里面摆着二十台 “脚踏式缝纫机”—— 这是叶青云结合现代缝纫机原理,让唐师傅用精铁和硬木打造的:机身上有针和线轴,用脚踏板驱动,能快速缝制布料,比手工缝快三倍。

王大娘正坐在缝纫机前,缝制护卫队的制服。她脚踩踏板,针头上下跳动,粗布在她手里慢慢前进,不一会儿,一条裤腿就缝好了。“以前手工缝一件制服,得两天时间,现在用这机子,半天就能缝好一件,还更结实。” 王大娘拿起缝好的裤腿,对着阳光看了看,针脚细密整齐,满是自豪。

车间里的女工们大多来自吴家堡的家庭,有的之前在辣酱坊干活,有的是全职主妇,因为想学缝纫,叶青云特意把她们招来,还请了青州城的裁缝师傅来教手艺。车间的角落里,堆着各种布料:粗布(用来做村民的日常衣裳、护卫队的制服)、细布(用来做孩子的衣裳、妇人的头巾)、皮毛(从北蛮换来的,用来做冬天的棉袄、棉鞋)。

裁缝师傅正拿着尺子,给一个女工量布料,准备做一件孩子的棉袄:“这布料要留三寸的缝头,袖子要做宽些,孩子穿着舒服。” 女工认真地记着,手里的 chalk(用木炭做的记号笔)在布料上画着线。车间的墙上,挂着做好的衣裳样品:有护卫队的藏青色制服,有村民的灰色短褂,有孩子的红色棉袄,五颜六色,透着生活的暖意。

叶青云看着女工们专注的神情,听着缝纫机 “哒哒” 的声音,心里踏实 —— 服装缝制车间不仅能给大家做衣裳,还能让妇女们有份体面的工作,能挣钱补贴家用,这才是 “安居乐业” 的真正含义:男人能做工,女人能挣钱,孩子能读书,老人能安康。

夕阳西下,工业区的烟囱还冒着淡淡的烟,医院的灯亮了,学校的门还开着(老秀才在给晚归的孩子补课),广场上还有人在散步,交易中心的商贩们正收拾摊子,机械车间和服装车间的工匠、女工们也陆续下班,说说笑笑地往生活区走。

叶青云站在中枢府的亭廊下,望着这满堡的烟火气,心里满是感慨 —— 从断壁残垣到百业兴旺,从人心惶惶到安居乐业,吴家堡早已不是一座单纯的 “城”,而是所有人的 “家”。医院护安康,学校启未来,广场聚人心,辣酱车间酿滋味,交易促繁荣,机械强工业,服装暖民生,这些新建的建筑,就像吴家堡的 “筋骨” 与 “血脉”,支撑着它在乱世中稳稳地站着,朝着更好的未来走去。

他知道,这不是终点 —— 以后还要建更大的粮库,还要改进机械,还要招更多的人才,但此刻,看着眼前的景象,他无比确定:所有的辛苦都值得,所有的期待都在慢慢实现。吴家堡的好日子,还长着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