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都市生活苦,修仙成道祖 > 第618章 资源开采与精炼工厂

“长城”计划的十二座基石要塞如同定海神针,稳住了小行星带的防御骨架;“不周山”号移动堡垒的诞生,则为这片区域注入了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然而,支撑这一切宏伟蓝图运转的,是近乎无底洞般的资源消耗。无论是要塞的持续建设与维护、堡垒的弹药与能量补充,还是日益壮大的游击舰队日常运作,都对金属、稀土、水冰、氦-3以及蕴含特殊能量的灵材有着永不满足的需求。

若全部依赖从地球或火星长途运输,其成本之高、风险之大,足以拖垮整个防御体系。瓦西里耶夫上将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的‘长城’不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它必须拥有自己的‘血脉’和‘筋骨’——一套扎根于小行星带本土、高效而坚韧的资源开采与精炼体系。”

于是,在军事要塞的蓝色光点之间,另一类代表着工业与后勤的绿色光点,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小行星带的星图上被点亮。它们共同构成了“长城”计划不可或缺的生命线——“深空工坊”计划。

“深空工坊”的选址逻辑,与军事要塞既有重叠,又各有侧重。首要目标是资源富集度。

“伏羲”系统结合前期勘探数据,绘制出了小行星带的“资源图谱”。富含铁、镍、钴等基础金属的m型小行星集群,被标记为“铁谷”;蕴含大量水冰和挥发物的c型小行星带,被称为“冰原”;而那些探测到异常能量反应,可能出产可用于符文刻画或法宝炼制的特殊晶体或灵材的区域,则被谨慎地标注为“灵髓矿脉”。

然而,资源富集区往往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更容易暴露。因此,选址必须在富集度与相对安全性之间做出权衡。

最终确定的方案是“分散布局,功能互补”:

“铁砧”集群位于小行星带内侧,相对靠近火星轨道的一片m型小行星富集区。这里光照稍好,太阳能补充效率更高,且距离火星基地较近,便于技术支持和紧急救援。此处将建立数个大型金属开采与初步冶炼基地,产出标准金属锭,作为建设材料的主供应源。

“源泉”集群隐藏在小行星带中部一片巨大的c型小行星碎片云中。这里位置隐蔽,且水冰储量惊人。水,不仅是生命之源,电解产生的氢和氧更是重要的推进剂和能源媒介。这里的工厂主要负责生产淡水、液氧、液氢,并为整个小行星带防御网络提供“呼吸”和“血液”。

“灵焰”工坊位置最为隐秘,通常依附于某个大型军事要塞如“龙首崖”或“铁壁”,或设置在环境极其恶劣、引力复杂的特殊小行星上。这些工坊规模较小,但技术含量最高,专门负责开采和初步处理那些蕴含特殊能量的灵材,用于制造高阶符文、阵法核心乃至法宝构件。

与军事要塞需要大量驻军不同,“深空工坊”的建设核心是高度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一艘艘经过改装的“工蚁”级自动化工程母舰,承载着模块化的基地核心舱、大型钻探设备、机械臂和成群的无人采矿机、运输艇,悄无声息地抵达预定坐标。

在“铁砧-07”号资源星上,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工程母舰首先释放出巨大的合金锚索,牢牢抓住小行星表面。随后,如同种子发芽般,模块化的基地核心舱被精准投放到预定位置,自动展开,形成最初的生命维持、能源和控制中心。这个核心舱本身就是一个坚固的堡垒,配备了基本的防御武器和强大的通讯阵列。

舱门打开,数以百计的“矿蚁-IV型”无人采矿机蜂拥而出。这些灵活的机器人根据预设程序,或利用高能激光破碎岩层,或使用物理钻头进行精准开采。它们将采集到的矿石装入自身的货舱,然后按照“伏羲”子系统规划的最优路径,运回基地的原料堆放区。

基地的核心建筑,是一座大型的太空冶炼厂。它并非传统高炉的简单复制品,而是结合了等离子电弧熔炼、真空蒸馏以及符文辅助技术的复合装置。

冶炼厂顶部布设着大型的“聚炎阵”和“导灵符文板”,如同向日葵般尽可能收集稀薄的太阳能和宇宙辐射能,转化为热能或直接引导至熔炼区,显着降低了聚变能源的消耗。

在熔融的金属液流入铸造模具前,会流经一段刻满了“祛杂”、“凝心”、“固本”等基础符文阵列的导流槽。这些符文闪耀着微光,以其独特的场效应,辅助分离熔融金属中的杂质,微调金属的内部晶格结构,使其出炉时的纯度与品质远超传统冶炼方式。

最终,赤红的金属液被导入标准化的模具,冷却成型为一块块规格统一、表面隐约流动着符文微光的金属锭。这些“符文基础锭”在后续的加工中,能更好地与各种能量场兼容,无论是用于建造要塞装甲,还是制造舰船龙骨,都具有更优异的性能。

在“源泉-03”水冰开采基地,景象则有所不同。大型钻探平台直接建立在厚厚的冰层上,深入冰盖内部。采集到的水冰被送入封闭的净化车间,经过多重过滤、蒸馏和符文“清泉阵”的净化,产出达到饮用标准的纯水。一部分纯水直接储存,另一部分则进入电解车间,在高效催化剂和“裂解符文”的辅助下,分解为液氢和液氧,注入特制的低温储罐。

而最神秘的“灵焰-01”工坊,则位于一颗散发着微弱蓝光的小行星内部。这里的开采更为精细,通常由小型化的、加持了“破障”、“凝神”符文的特殊钻探设备进行。采集到的原矿被送入充满灵能隔绝材料的静室,由少数精通炼器学的修士或经过严格训练的技师,借助精密仪器和自身灵觉,进行小心翼翼的分离和初步处理。一块未经雕琢的“星辰核心碎屑”,或是一捧“虚空尘沙”,在这里被提取出来,其价值远超等重的黄金。

一旦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深空工坊”便如同人体内无数微小的细胞,开始了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默默工作。

在“铁砧”集群,无人采矿机日夜不休,将一船船矿石运回,冶炼厂的炉火永不熄灭,标准金属锭如同流水般产出,被自动打包,由小型拖船集中运往附近的物资中转站。

在“源泉”集群,液氢和液氧储罐如同饱满的**,为往来补给的游击舰队和巡逻艇注入新的活力。一艘艘“奶妈”级补给舰,定期从这里出发,沿着隐秘的航线,将生命之源和动力之源输送到各个要塞和堡垒。

在“灵焰”工坊,产出的稀有灵材被妥善封装,由配备了最强隐匿阵法和护卫的高速运输艇,以最高优先级直接送往火星或地球的最高研究所,或是“不周山”号这样的核心战力进行紧急维护和升级。

整个小行星带,仿佛被注入了一套隐形的、高效运转的工业血脉。资源从分布各处的“工坊”被提取、精炼,然后沿着规划好的“血管”—运输航线,输送到需要它们的“器官”—要塞、堡垒、舰队中去。这套体系极大地降低了对外部补给的依赖,使得小行星带防御圈具备了长期独立作战的潜力。

然而,这条生命线并非绝对安全。帝国的侦察舰虽然难以发现每一个精心隐藏的工坊,但频繁的运输活动和能源信号,依然存在暴露的风险。

一次典型的危机发生在“铁砧-12”号冶炼基地。一支帝国的快速侦察小队,在追踪一艘受损的地球游击舰时,意外捕捉到了“铁砧-12”向外发送的、加密等级稍低的产能报告信号。两艘“剃刀”级帝国突击舰随即脱离编队,试图突袭这个看似防御薄弱的后勤节点。

警报响彻“铁砧-12”的控制中心。基地指挥官并非战斗人员,但他沉着应对。所有非必要设备立即进入低功耗静默状态,外部防御炮塔升起,同时,最高等级的求救信号和敌情数据通过备用量子通讯通道,瞬间发送至最近的“龙首崖”要塞和区域游击舰队指挥部。

就在帝国突击舰开始用精准的火力点射基地的防御炮塔和推进器,试图使其瘫痪时,来自“龙首崖”要塞的远程轨道炮火,如同精准的手术刀,划破黑暗,在帝国舰艇周围炸开一团团致命的金属射流,迫使它们进行规避。与此同时,一支正在附近执行巡逻任务的“影舞”突击舰分队,利用其高机动性,从侧后方迅速切入战场,用密集的导弹和灵能脉冲炮对帝国舰艇发动猛攻。

最终,在基地自身防御、要塞远程支援和机动部队快速反应的联合打击下,帝国突击舰被迫带着损伤撤退。“铁砧-12”基地虽然外部设施受损,但核心功能完好,在工程机器人的抢修下,很快恢复了部分产能。

这次事件凸显了“深空工坊”体系的脆弱性与韧性并存。它们需要军事力量的保护,但它们的分散布局和快速通讯能力,也使得敌人难以将其彻底摧毁。每一个工坊,都是一个需要敌人付出代价才能拔除的钉子。

血脉已成,筋骨渐壮

当瓦西里耶夫在昆仑指挥中心,看着代表资源流的数据线条,在小行星带星图上交织成一张越来越密集的网络,并将物资稳定地输送到各个防御节点时,他紧绷的神经终于略微放松了一些。

“深空工坊”计划的成功实施,意味着“长城”不再仅仅是一道静态的防线。它拥有了自我造血、自我修复、自我成长的能力。来自小行星带本身的资源,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守护家园的力量。这些沉默的工厂,这些忙碌的机器人,这些在极端环境下坚守的工程师和自动化系统,它们与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一样,都是地球文明在这场残酷星河战争中,能够坚持下去的基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