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逼我重生是吧!之逆袭 > 第83章 绿色壁垒

逼我重生是吧!之逆袭 第83章 绿色壁垒

作者:金扬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0-31 06:00:51

“磐石-零碳”项目刚刚启动,一场来自国际的“环保风暴”便不期而至。由欧美主导的“全球绿色建筑联盟”(GGbA)突然宣布推行一项全新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认证标准。该标准体系复杂,检测严苛,并且要求供应链上所有企业都必须使用GGbA认可的碳核算方法与减排技术。

更为关键的是,GGbA的认证与IbSU的标准形成了隐性捆绑,其核心数据库和计算模型,完全偏向于早已布局多年的西方化工巨头。对于“新生科技”这样以扎实技术见长,但在碳核算、碳管理等领域起步较晚的企业来说,这无异于一道新的、更难以逾越的绿色壁垒。

“我们的‘磐石一号’性能卓越,耐久性强,从长远看绝对更环保。但按照GGbA那套只注重短期生产环节碳排放的算法,我们因为生产工艺能耗略高,反而处于劣势!”研发总监拿着初步评估报告,愤懑不平。

林枫看着报告上不利的数据,眉头紧锁。他明白,这又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规则游戏,目的就是将后来者排除在高端市场之外。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家与“新生科技”合作多年的国内大型设计院,在参与一个国际地标项目竞标时,因甲方强制要求GGbA认证,被迫放弃了使用“磐石”系列产品的方案。取而代之的,是一家欧洲材料商提供的、获得了GGbA顶级认证的产品。

然而,项目开工仅三个月,施工现场就出现了严重的混凝土凝结和强度问题,导致工期延误,损失巨大。经第三方紧急检测,发现问题出在那家欧洲材料商提供的所谓“低碳”外加剂上,其为了满足GGbA认证对生产环节碳排放的苛刻要求,偷工减料,使用了未经长期验证的不稳定配方。

讽刺的是,这家欧洲公司的GGbA认证依然有效。GGbA官方轻描淡写地表示,他们的认证“不涵盖产品长期现场性能”。

事件在国内建筑界引发轩然大波。人们开始质疑GGbA标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但质疑归质疑,没有自己的标准体系,就只能被动接受。

这次事件让林枫看到了破局的机会。GGbA的标准并非无懈可击,其脱离实际应用、忽视长期性能的缺陷,正是攻击的突破口。

他再次行动起来,但这次的目标不再是单打独斗,也不再局限于建材行业。他主动拜访了国内顶尖的环保研究院、碳排放研究机构,以及几家在绿色建筑领域有深入实践的大型房地产企业。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抱怨别人的标准不合理。”林枫在由他发起的小范围会议上,对在座的专家和老总们说,“我们必须联合起来,建立一套更科学、更符合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必须兼顾短期碳排放和长期耐久性,真正衡量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价值!”

他的提议,得到了这些深受GGbA标准之苦的机构和企业的积极响应。一个跨行业、产学研结合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筹备组悄然成立。

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林枫团队的核心成员正在某酒店会议室进行封闭讨论。当晚,网络上突然爆出猛料:匿名邮件群发给各大媒体,指控“新生科技”的“磐石-零碳”项目核心数据造假,其宣称的减排效果是“实验室特供”,实际根本无法实现。邮件还附带了经过篡改的实验数据截图和所谓的“内部员工”证词。

几乎同时,境外某环保组织发布报告,指责“新生科技”在海外某国的工厂“存在严重环境污染隐患”,并配以模糊的夜间排污照片。

舆论瞬间被点燃。“伪环保”、“骗子公司”的帽子扣了上来。GGbA也趁机发表声明,暗示其标准“更能甄别真正的绿色企业”。

林枫立刻意识到,这是对手的组合拳,目的就是在他推动新标准的关键时刻,彻底摧毁“新生科技”在环保领域的公信力。

面对汹汹舆论,林枫没有选择常规的辟谣和诉讼,那将陷入漫长的扯皮。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主动邀请国家最权威的环保检测机构、碳排放核查机构,以及所有感兴趣的国内外媒体,对“新生科技”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特别是“磐石-零碳”项目的全部原始数据、实验记录和生产线,进行为期一周的“透明化审计”。

“他们要数据,我们就给他们看最真实、最全面的数据!”林枫对团队说,“同时,法务部和公关部,集中力量,深挖那家境外环保组织的背景和资金来源,还有那些伪造图片的来源!”

公开审计的过程全程直播。严谨的实验记录、自动化的清洁生产线、以及第三方核查人员对数据真实性的肯定,一步步扭转了公众的观感。与此同时,调查发现,那家境外环保组织的主要金主,正是GGbA的核心成员企业之一,而那些所谓的“排污照片”,经过技术鉴定,证实是合成的。

真相大白,舆论再次反转。“新生科技”不仅洗清了污名,其敢于全面公开的底气和对技术的自信,反而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经此一役,林枫倡导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筹备工作赢得了更广泛的支持和关注。他趁热打铁,将“磐石-零碳”项目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一种能够在捕获二氧化碳的同时提升混凝土性能的新型技术,融入到新标准的框架中。

一年后,凝聚了国内产学研多方智慧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cGbS)正式发布。这套标准创造性地引入了“百年生命周期碳核酸”、“材料耐久性影响因子”等更具长远眼光的指标,迅速获得了众多发展中国家以及国内大型企业的认可和应用。

cGbS虽然没有立刻取代GGbA,但它成功地在全球绿色建筑标准领域,树立了一面鲜明的东方旗帜,打破了西方单一的评判体系。

站在新的高度,张浩看着来自海外咨询cGbS标准的邮件,感慨道:“枫哥,我们好像又一次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林枫的目光却投向远方,那里有新的技术浪潮在涌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建筑材料的深度融合。“浩子,标准之争,永远不会结束。cGbS只是我们拿到了入场券。接下来,是智能建造、数字孪生的时代,那里的规则还在形成中。”

他转过身,眼神一如既往地锐利而专注:“通知下去,下一个战略项目,‘灵犀’——关于智能材料与建筑生命感知系统的预研,可以启动了。”

商场如战场,逆袭无终点。每一次胜利,都只是打开了通往下一个更广阔战场的大门。而林枫,已然准备好,在这场永恒的竞逐中,继续他的征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