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生日裂痕未愈的母女伤 > 第113章 努力修正,重回正轨

清晨的练习室还没开灯,我坐在角落,手指划过训练手册的边角。昨夜关毅走后,我把新计划抄了一遍,又标出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动作节点。右腿的旧伤还在隐隐作痛,但我知道,不能再等了。

六点整,我起身打开音响,放上他昨晚发来的节拍音频。第一组热身动作放得很慢,每个伸展都控制在呼吸的节奏里。膝盖弯曲时,我能感觉到肌肉在轻微颤抖,像是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样。但我没有停下,而是把重心压得更低,让力量从脚掌一点点往上推。

镜子里的影子不再慌乱。我盯着自己的眼睛,一遍遍默念今天的目标:完成三轮基础组合,加入核心稳定性训练,尝试衔接副歌段的旋转动作。

做完第五组拉伸,门被推开。关毅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新的表格。他没说话,只是站到一旁看着我做完当前动作。

“动作比昨天稳。”他说,“但你还太急。”

我收势站定,擦了把汗:“我不想再拖下去了。”

他点点头,把表格递给我。“这是我重新梳理的阶段性目标。不是按天算进度,是按身体反馈调整强度。你现在要的不是快,是准。”

我接过表格,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每一项训练的目的和预期反应。有些是我之前忽略的细节,比如“髋关节转动角度不得超过三十度”“落地瞬间脚踝内侧需先触地”。

“你把这些都记下来了?”我抬头看他。

“你每次训练的数据我都存着。”他说,“包括摔倒前那一秒的身体倾斜值。我不是只看你结果,我在看你怎么走到那一步。”

我心里动了一下。原来他一直都在记录,不只是监督,而是在理解我的身体语言。

我把新表格夹进手册,翻开空白页开始规划今天的流程。这一次,我没有照搬他的安排,而是结合自己晨间的状态做了微调——把高难度动作放在体能最充沛的时段,声乐融合练习提前十五分钟,方便观察发声时躯干的协调性。

关毅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忽然说:“你可以加一段即兴演唱。”

我抬眼。

“用你现在的感觉唱,不录,也不评分。”他说,“找回你和声音最初的连接。”

我犹豫了几秒,点头。

音乐响起,是我写的第一首demo。旋律简单,词也不华丽,但那是我在快递站午休时写的,唱的是天桥下的风、电动车后座的冷、还有妈妈煮的那碗姜汤。

我闭上眼,开口。

声音一开始有点涩,像生锈的门轴。可唱到第二句,喉咙松开了,气息也沉了下来。我试着把手势融入歌词动作,让每一个音符带动肢体的起伏。唱到“哪怕跌倒千次,我也要自己站起”时,右腿本能地发力,一个半旋完成落地,虽然幅度不大,但稳住了。

音乐停了,我没睁眼。

“刚才那个转身,是你自己设计的?”关毅问。

“不是设计,是感觉到了。”我说,“好像这首歌本来就应该这么动。”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这才是你的路。别人给的模板再完美,也不如你自己长出来的东西可靠。”

我低头看着地板上的影子,忽然觉得肩膀轻了一些。

上午的训练结束时,我已经完成了两轮基础组合,动作达标率明显提升。关毅帮我录了视频,回放时指出几处细微偏差,比如左手展开时肩胛骨没有完全舒展,旋转前重心转移略早。

“这些问题以前也有,只是你太想完成动作,忽略了过程。”他说,“现在你能停下来修正,说明你在真正掌控节奏。”

中午他离开前,把康复师建议的核心训练动作写在白板上,并叮嘱我下午别超量。

我一个人留在练习室,吃了带来的便当,然后躺下做了十分钟冥想。醒来后,开始下午的专项训练。

柔韧练习进行到第七分钟,右腿突然抽筋。我咬着牙撑住,慢慢放松姿势,用手掌一点点按摩小腿。疼得厉害时,我就盯着墙上贴着的那张歌词纸——“面对光走”四个字是用红笔圈出来的,是我昨夜写下的提醒。

缓过来后,我继续。这次放低了幅度,不再追求极限拉伸,而是专注于每一次呼吸带来的肌肉延展感。

傍晚六点,我准备尝试全天最难的一组衔接动作——副歌**后的连续三转接跳跃。这是之前比赛时的标志性动作,也是被错误资料误导最严重的一环。

我先分解练习,反复打磨每一步的发力顺序。做了五遍分解后,试着连起来。第一次,第二转就失去平衡;第二次,落地时右腿支撑不住,跪了一下。

我没说话,站起来重来。

第三次,音乐放到那段熟悉的旋律,我深吸一口气,启动。

左脚滑步,手臂展开,重心下沉;第一转顺利完成。第二转提速,身体拧紧,脚尖点地——稳住。第三转借力跃起,空中换腿,落地时双脚并拢,膝盖微屈缓冲。

成了。

我站在原地,心跳剧烈,额头全是汗。镜子里的人头发凌乱,脸色发白,可站得笔直。

身后传来脚步声。关毅不知什么时候来了,手里还拿着水瓶。

“完整执行一次,零失误。”他说,“动作干净,节奏准确,尤其是最后的落点,控制得很好。”

我接过水,喝了一口,手还在抖。

“明天继续。”他说,“别因为一次成功就加码。”

我点头,收拾背包时顺手翻开手册,在今日总结栏写下:“完成高难衔接动作首次完整演练,腿部控制仍有余震,需加强落地缓冲训练。”

然后我在下面画了一条横线,写下明天的三项重点任务。

他站起身,看了我一眼:“你知道为什么我能确定那份资料是假的吗?”

我抬头。

“因为真正的训练计划,不会让人越练越乱。”他说,“它会让你越来越清楚自己是谁,能做什么。”

我握紧了手册。

他转身走向门口,手搭上门把时顿了顿:“你回来了。”

我没回答,只是把手册合上,放进包里。

灯光一盏盏熄灭,练习室逐渐暗下来。我走在走廊上,脚步比早上有力得多。经过前台时,看到屏幕上滚动的通知:明日所有训练区将启用新版动作捕捉系统,辅助数据分析。

我扫了一眼,没停留。

走出公司大楼,晚风吹在脸上有点凉。我掏出手机,翻到通讯录里的“爸妈”,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拨出去。

明天还要早起训练。

我抬头看了看夜空,云层很厚,看不见星星。

右手不自觉地摸了摸包里的训练手册。

封面已经被磨得有些发毛,边角卷了起来,里面贴满了我自己写的便签,有动作提示,有歌词片段,还有妈妈那天带来的腊肠味道让我想起的一句老话——“慢慢走,才走得久。”

我把它往肩带上提了提,迈步向前。

街灯下一团黑影掠过地面。

我脚步没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