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非遗纪元:我的非遗传承帝国 > 第201章 隐忧浮现

非遗纪元:我的非遗传承帝国 第201章 隐忧浮现

作者:飞蚕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5:14:06

腊月的杭城,湿冷的空气能钻进骨头缝里。已是晚上九点,“非遗纪元”总部所在的创意园区,大部分窗户都已暗下,唯有那栋挂着木质招牌、内部却充满现代极简风格的小楼,依旧灯火通明。

林砚揉着有些发胀的太阳穴,刚从一场关于明年西南地区师资储备的线上会议中抽身。办公室的暖气开得很足,但她心底某处,却隐隐萦绕着一丝难以驱散的凉意。过去一年多火箭般蹿升的速度,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盘子越来越大,每一个决策的权重都在增加,那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比创业初期更加清晰。

她站起身,准备去茶水间泡杯热茶,路过开放式办公区时,看到赵小满还钉在工位上,屏幕的冷光映在她略显凝重的脸上。

“小满,还不走?”林砚出声提醒,“数据日报明天看也一样。”

赵小满闻声抬起头,眉头微蹙,手指在触控板上快速滑动了几下:“林总,您来得正好。有点……奇怪的情况。”

林砚的心微微一提,走了过去。赵小满的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舆情监控后台。红色和橙色的关键词提示,比往常要密集得多。

“怎么回事?”

“主要集中在知乎和几个文艺类小众论坛,”赵小满点开几个高回复量的帖子,“从今天下午开始,出现了一批讨论我们‘非遗纪元’的帖子,风向不太对。”

林砚俯身,目光扫过那些标题:

《非遗变味?是传承还是消费情怀?》

《打卡‘非遗纪元’后,我为什么感到一丝失望?》

《商业的归商业,文化的归文化,请不要模糊界限》

她点开第一个,也是反响最热烈的那个知乎问题。提问者看似中立地询问“如何看待‘非遗纪元’这类商业机构对非遗传承的作用”,但问题描述里,却巧妙地点出了“课程价格偏高”、“体验流于形式”、“过度强调打卡和社交属性,忽略了技艺本身的深度”等几个关键质疑点。

下面的高赞回答,文笔老辣,情绪克制却极具煽动性:

“……不可否认,‘非遗纪元’让更多年轻人走进了非遗,这一点功不可没。但当我们深入审视其模式,不难发现一种危险的倾向。他们将博大精深的非遗技艺,打包成一个个时长精确到分钟、步骤标准化、极度适合社交媒体传播的‘体验产品’。李阿婆需要数十年浸淫才能掌握的扎染分寸感,在这里被简化为‘三种基础捆法’;张师傅倾注心血、蕴含万千意象的苏绣,在这里可能只是绣一朵固定的、讨好市场的小花……”

“……这是一种‘去深度化’的加工。学员们带着‘完成一件作品’的目标而来,满足于短暂的动手乐趣和精美的九宫格照片,却很难真正触摸到技艺背后的文化肌理与匠人精神。非遗,成了他们消费清单上的一项,一种标榜自身品味和同情心的‘文化快餐’。长此以往,真正需要沉静和耐心的传承内核,会不会在这种看似繁荣的消费浪潮中被悄然稀释?……”

“……我并非反对商业化,商业化是传承的重要手段。但我担心的是,当商业逻辑成为绝对主导,非遗本身是否会沦为被包装、被切割、被贩卖的符号?‘非遗纪元’的初心或许美好,但在资本和规模的压力下,他们还能坚守那份对技艺本身的敬畏吗?当传承人变成‘教学供应商’,当学员变成‘流量消费者’,我们失去的,可能比得到的更多……”

回答没有歇斯底里的抨击,而是用一种忧心忡忡的、仿佛“为你好”的语调,精准地刺向了“非遗纪元”模式最敏感的神经——商业与文化的平衡点。

林砚沉默地看着,屏幕的光在她瞳孔里跳动。下面的评论区更是五花八门:

“深有同感!上次去体验木雕课,老师傅讲得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助教在帮我们打磨,最后成品是好看,但感觉啥也没学到,就拍了个照。”

“价格确实不便宜,堪比一线城市高端兴趣班了,真担心这样下去,非遗又变成中产的玩具,离普通人越来越远。”

“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吧?没有‘非遗纪元’,我根本不知道身边有这么多厉害的手艺。”

“呵呵,开始收割了呗,当初打着情怀牌吸引用户,现在规模做大了,自然要变现。”

“感觉他们现在扩张太快了,师资肯定跟不上,教学质量下滑是必然。”

“还有其他几个平台,论调差不多。”赵小满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气愤,“说我们‘过度包装’、‘形式大于内容’,还有说我们利用信息差,把原本朴素的手艺炒成了高价商品……明显是有组织性的,虽然伪装成了普通用户的吐槽。”

林砚直起身,走到窗边。窗外是杭城的璀璨夜景,车流如织,霓虹闪烁,一片繁华盛景。但这繁华之下,那篇帖子里的字句,像一根根细小的冰刺,扎进她的心里。

她不怕恶意的攻击,却对这种占据道德高地的“理性批判”最为警惕。因为它更容易引发共鸣,更能动摇那些原本支持他们,但内心同样存有疑虑的人。

高速扩张带来的副作用,她并非毫无察觉。周锐追求极致的运营效率和标准化复制,这确实保证了基本的用户体验下限,但也难免牺牲了一些个性化的、需要时间沉淀的“深度”。沈砚心之前就曾委婉地提过,部分助教对技艺的理解流于表面,只是机械地重复教学流程。

这些内部讨论时隐现的波纹,如今被外界精准地捕捉、放大,变成了投向湖面的巨石。

“通知核心团队,半小时后小会议室开会。”林砚转过身,脸上已看不出太多情绪,只有眼神格外沉静,“另外,把这些舆情资料整理一下,发给每一位。”

“好的,林总。”赵小满立刻应道。

林砚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没有开顶灯,只留了一盏桌灯。昏黄的光线勾勒出她略显疲惫但线条清晰的侧脸。

她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

当一种新模式挑战旧有认知,当一种新力量打破原有格局,质疑和阻力是必然的伴侣。只是没想到,它会以这样一种“理中客”的方式,如此迅速地到来。

这不是简单的负面评价,这是一场关于“非遗传承路径是否正确”的论战序幕。

她打开笔记本,在第一行写下:

“我们究竟提供了什么?是体验,是产品,还是……文化的深度?”

这个问题,她需要和团队一起,给内外部一个清晰、坚定、并能付诸行动的答案。

夜还很长。而风暴,已然掀开了第一波浪涛。

第201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