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非遗纪元:我的非遗传承帝国 > 第153章 标准化与独特性之争

专项小组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一种微妙而紧张的氛围中开始。会议地点选在了一间更小的研讨室,环形布局本是为了促进沟通,此刻却仿佛放大了观点之间的鸿沟。

周锐率先将一份厚厚的草案推到桌子中央。“这是基于林总‘同心圆’理论,我团队连夜赶制的《缂丝与乌铜走银工艺标准化分解及工坊建设草案V1.0》。”他的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笃定,“我们必须快刀斩乱麻。核心思路是:将缂丝工艺分解为经线准备、底料编织、基础纹样填充、精妙过渡色处理、后期修整五个大环节,共计二十七个标准动作。乌铜走银分解为胎体制作、纹样设计转印、基础錾刻、核心走银、后期打磨抛光五个大环节,十九个标准动作。”

他翻开草案,里面是密密麻麻的流程图、动作分解示意图,甚至还有初步设定的工时定额和合格率标准。“根据分解,我们可以明确:核心圆,也就是‘精妙过渡色处理’和‘核心走银’,由传承人负责。中间层的‘基础纹样填充’和‘基础錾刻’,可以通过培训高级工匠完成。外层全部标准化。这样,我们就能建立一条‘半自动化’的流水线,传承人作为关键节点嵌入,效率预计能提升300%到500%。”

这份草案体现了他一贯的雷厉风行和效率至上。然而,他的话刚落音,沈砚心的脸色已经沉得能滴出水来。

“二十七个标准动作?十九个标准动作?”沈砚心拿起草案,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他的声音不高,却像冰凌相撞,带着刺骨的寒意,“周总,你把缂丝和乌铜走银当成了什么?工厂里组装玩具的说明书吗?”

他“啪”地一声将草案合上,推到一边,目光锐利地看向周锐,也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缂丝的魅力在于‘通经断纬’的自由创作,在于织手根据丝线本身的色泽、韧性,在经纬交错间进行的微妙调整和即兴发挥!你把它拆解成二十七个僵硬的‘标准动作’,那织出来的还是缂丝吗?那是在经纬线上填颜色的机器!”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翻涌的情绪,但话语依旧犀利:“还有乌铜走银!‘走银’的关键在于‘意’与‘火’的共鸣。银丝在高温下熔融流动,注入乌铜錾刻的缝隙,那一瞬间的火候、力度、心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每一件乌铜走银都是独一无二的,带着王师傅当时当刻的‘气’。你告诉我,这‘核心走银’怎么标准化?怎么设定工时?难道用温度计和秒表来卡吗?那出来的东西,只能是冰冷的工业品,没有灵魂!”

周锐眉头紧锁,强压着反驳的冲动:“沈老师,我理解您的艺术追求。但我们是在做企业,不是在搞纯艺术!没有量化,就没有管理;没有标准,就无法保证基本品质和交付时间!您说的‘微妙调整’、‘即兴发挥’,如果失控,就是次品,就是废料!我们现在承担不起这样的风险!”

“风险?”沈砚心几乎要冷笑出来,“最大的风险就是为了规避所谓的商业风险,把我们最核心、最宝贵的文化价值给阉割掉!‘天工集’如果变成了一家能稳定产出‘合格工业品’的公司,那它离死也就不远了!人们追捧我们,正是因为那份不可复制的‘人魂’和‘天趣’!”

“但客户不会为永远无法交付的‘天趣’买单!”周锐的声音也提高了,“拉法耶的律师函是假的吗?市场的耐心是无限的吗?沈老师,请您面对现实!”

“现实就是不能饮鸩止渴!”

会议再次陷入了僵局。一个追求的是规模、效率、可控的商业现实;一个扞卫的是独特、灵韵、不可复制的文化内核。两人的观点如同两条平行线,似乎永远无法交汇。

徐薇一直安静地听着,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上面是她根据林砚的“同心圆”理论和双方争论焦点,勾勒出的一些草图和一些关键词。她注意到,周锐的方案过于刚性和机械,试图将充满弹性的艺术创作完全框死;而沈砚心的坚持则过于理想化,完全排斥任何形式的流程和辅助。

她轻轻敲了敲桌面,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周总的方案,提供了可执行的框架,但缺少了弹性。沈老师的坚持,守住了底线,但缺乏落地的路径。”她将平板电脑屏幕转向大家,上面是一个修改后的模型图。

“或许,我们不应该叫‘标准化’,而是叫‘关键节点控制与辅助流程优化’。”徐薇的声音清晰而冷静,“我们不去定义传承人‘应该怎么织每一针’或者‘应该怎么看火候’,那是他们的创作自由,是独特性所在。但我们是否可以定义出一些‘不可为’的边界,以及可以优化的‘辅助环境’?”

她指着图表解释:“比如,在缂丝的‘基础纹样填充’环节,我们不去规定工匠的具体手法,但我们可以通过研发更好的绷架、更科学的采光、更易分辨的色线排序工具,来降低他们的操作难度,提高基础部分的效率和一致性。在乌铜走银的‘基础錾刻’环节,我们可以用高精度扫描和投影技术,将设计稿直接投射在胎体上,辅助工匠精准定位,避免低级错误。”

“而对于核心圆,”她看向沈砚心和周锐,“我们不做任何分解,但需要传承人明确给出他们认可的、完成一件作品所必须的、由他们亲自完成的‘关键节点’是什么。同时,建立一套围绕这些关键节点的‘品控对话机制’,比如,张师傅需要定期检查高级工匠编织的基底,确认是否符合他后续创作的要求;王师傅需要在徒弟完成基础錾刻后,确认纹路深度和流畅度是否达到他‘走银’的标准。”

徐薇的提议,像一道微光,穿透了僵持的迷雾。她没有试图否定任何一方,而是试图搭建一座桥梁——用“辅助”代替“指令”,用“边界”代替“流程”,用“对话”代替“标准”。

周锐陷入沉思,似乎在评估这种“软性管理”的可行性。沈砚心紧绷的下颌线条也稍微柔和了一些,至少,这个方向没有试图去“规定”创作本身。

林砚看着这一幕,知道距离真正的解决方案又近了一步。但她明白,这依然是在理论层面。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让张清远、王铁山这些脾性各异、视技艺如生命的老师傅们,接受并参与到这场前所未有的“供应链进化”之中。那将是另一场更加艰难、需要更多耐心和智慧的战役。

“基于徐薇的思路,草案需要重做。”林砚最终拍板,“周锐,你负责牵头,将重点从‘动作标准化’转向‘流程优化与关键节点控制’。砚心,你需要和清远师傅、铁山师傅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真正的痛点和对‘辅助’的需求底线。三天后,我要看到一份能让传承人看到尊重、也能让商业看到效率的新方案。”

第153章 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