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农民工在三国虐爆名将能臣 > 第174章 乔迁许昌·潜渊入主中枢地

建安七年的初雪,悄无声息地覆盖了许昌城的朱甍碧瓦。

这座被曹操经营多年的帝都,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显得格外寂静,仿佛连城墙都在屏息等待新时代的到来。

寅时三刻,厚重的城门在绞盘的转动声中缓缓开启。

玄甲骑兵列队而入,马蹄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整齐划一的声响,惊醒了这座沉睡的皇城。

为首的特制马车上,袁大山负手而立,玄色常服外罩着猩红斗篷,目光平静地扫过这座象征着天下权柄的城池。

【这就是许昌啊。】

他在心中暗自感叹,【比电视剧里气派多了。当年在工地上搬砖的时候,哪能想到有一天会以主人的身份走进这里。】

街道两侧,百姓们跪伏在地,偷偷抬眼打量着这支传说中的“潜渊军”。

他们惊讶地发现,这支让曹操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的雄师,军容整肃,竟无一人左顾右盼。

更令他们惊奇的是,在军队中段,竟有一支由女子组成的文官队伍,她们身着统一的素色官服,神情自若地记录着什么。

“看,那就是传说中的凤主麾下的女官。”人群中有人窃窃私语。

“听说她们在邺城时,就让那些贪官污吏闻风丧胆。”

“这下许昌城要变天喽……”

袁大山的目光掠过街边的商铺民居,注意到不少人家门前都悬挂着简易的白色布条——这是白素雅特意嘱咐的暗号,表示这些是提前归附的百姓,需要特别保护。

这个细节让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琴琴总是想得这么周到。】

未央宫前,汉帝刘协早已率领文武百官在殿外等候。

这个二十出头的天子,身穿厚重的朝服,脸色苍白如纸,手指在宽大的袖袍中微微颤抖。

当他看到袁大山从容不迫地走来时,竟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险些被自己的衣摆绊倒。

“臣,袁大山,叩见陛下。”

袁大山依足了礼数,躬身行礼,声音洪亮却不失恭敬。

刘协慌忙上前虚扶:

“爱、爱卿平身。爱卿讨逆有功,朕心甚慰……”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细不可闻。

袁大山起身,目光平静地扫过天子身后的群臣。

这些昔日曹操麾下的谋臣武将,此刻个个低眉顺目,不敢与他对视。

他的目光在几个人身上稍作停留——贾诩垂首站在角落,仿佛要与廊柱融为一体;

程昱的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满宠则面无表情,但紧握的拳头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贾文和啊……毒士之名,如雷贯耳。】袁大山心中冷笑,【可惜,我身边有琴琴、如梦,用不着你这把双刃剑。】

“陛下,”袁大山的声音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曹操虽败,然天下未定。臣请暂领丞相之职,总揽朝政,以安天下。”

这不是请求,而是通知。

刘协嘴唇动了动,求助似的看向身旁的老臣,却发现所有人都避开了他的目光。

最终,他只能艰难地挤出一个字:“准。”

朝会草草结束。

袁大山在百官复杂的目光中,率先走出大殿。

早已等候在外的周一木立即上前,低声道:

“主公,丞相府已经清理完毕,各处要隘均已换防。”

“很好。”袁大山点头,“让武二石驻守城外大营,没有我的手令,任何人不得调动一兵一卒。”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特别是皇宫的守卫,一定要用我们的人。告诉将士们,对陛下要保持尊敬,但若有人借陛下之名图谋不轨……格杀勿论。”

“末将领命!”

袁大山这才迈步走向曹操昔日的丞相府——如今已换上“袁府”的匾额。

府门前,两尊石狮被擦洗得干干净净,只是狮身上几道深刻的刀痕,无声诉说着不久前这里发生的激战。

府内陈设依旧,只是原先悬挂曹操诗作的地方,换上了白素雅亲笔所书的“民为邦本”四个大字。

袁大山伸手轻抚那熟悉的笔迹,眼神柔和了一瞬。

“主公,”柳如梦呈上一份名单,“这是愿意归顺的旧臣名录。贾诩称病在家,程昱请求致仕,满宠愿继续执掌刑狱……”

袁大山接过名单,随手翻了翻:

“贾诩给他个太中大夫的闲职,俸禄照发,但不必参与朝会。程昱准他致仕,赐金百两,以示优容。满宠……让他暂领原职,派李九虎去做他的副手。”

“另外,”他补充道,“给周一木加卫将军,总领许昌防务;武二石为前将军,驻守城外大营;李丽丽领少府,总揽宫中用度;张娇娇任司隶校尉,负责许昌治安。”

柳如梦会意一笑。

这些安排,既安抚了旧臣,又确保了核心权力牢牢掌握在潜渊系的将领手中。

午后,袁大山独自一人走进丞相府的议事厅。

这里的一切都保持着曹操离去时的模样:

巨大的沙盘上还插着代表各路军马的旗帜,书案上摊开的地图墨迹未干。

他在那张紫檀木大椅上坐下,手指抚过扶手上被摩挲得光滑的纹路。

【这就是曹操发号施令的地方啊。】

他环视四周,忽然觉得有些恍惚。

【官渡之战时,他就是坐在这里,指挥千军万马与袁绍对决的吧?】

他的目光落在墙角的一处痕迹上——那是炭火盆长期放置留下的焦痕。

想象着曹操曾在这里与谋士们围炉夜话,纵论天下,他不禁哑然失笑。

起身踱步到书案前,他注意到案角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叠文书。

最上面是一份尚未完成的《求贤令》,曹操那熟悉的笔迹写道: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曹孟德啊曹孟德,】他轻声自语,【你至死都在寻找人才,可曾想过最终会败在一个农民工手中?】

他信步走出议事厅,在相府中漫无目的地走着。

经过一处偏僻的院落时,忽然听到里面传来孩童的读书声。

推门而入,只见十几个孩子正跟着一个老儒生诵读诗书。

见到他进来,所有人都愣住了。

“继续。”袁大山温和地摆手,在一个空位上坐下。

老儒生战战兢兢地继续授课,讲的竟是《诗经》中的《黍离》。

当他讲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时,声音不禁哽咽。

袁大山静静地听着,待课程结束,他才开口:“先生为何伤感?”

老儒生跪地泣道:“丞相恕罪。老朽见这诗中描写周室倾覆,不禁想起如今天下……”

“起来吧。”袁大山扶起老人,“天下纷争百年,百姓流离,我深有体会。但请先生相信,从今往后,孩子们读这首诗时,不必再流泪了。”

他环视着那些稚嫩的面庞,声音坚定:“我会让他们生活在一个不需要为战乱哭泣的时代。”

离开书院时,夕阳已经西斜。

袁大山重新回到议事厅,在那张象征着至高权柄的椅子上坐下。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望着宫城内连绵的殿宇,几个宫女正小心翼翼地清扫着积雪,见到他的身影,慌忙跪地行礼。

这一刻,无数画面在他脑海中闪过:穿越之初在黄巾乱兵中挣扎求生,与白素雅在流民中的初遇,潜渊城的一砖一瓦,官渡战场上的血火交织……最后定格在眼前这片金碧辉煌的宫殿群。

他缓缓坐回那张椅子,嘴角渐渐扬起一个复杂的弧度。

有感慨,有自豪,也有几分如梦似幻的恍惚。

“老子一个农民工……”

他摸着椅子上精致的雕花,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轻颤,“也有今天!”

窗外,暮钟响起,惊起一群寒鸦。

许昌城华灯初上,一个新的时代,就在这个来自未来的农民工手中,正式开启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