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70年代:我一进山美女排队献身 > 第239章 年轻人三十年后什么样子你见过吗?你知道吗?

两天后,清河县的天空,蓝得像一块刚洗过的布。

通往县城的土路上,洒了水,压得结结实实。

路两旁的树,像是被人特意擦洗过,绿得发亮。

县城里,家家户户门口都扫得干干净净,但街面上,依旧是人来人往,拖拉机突突作响,驮着山货的骡马叮当作响,一片嘈杂而充满活力的景象。

没有欢迎的横幅,没有列队的干部,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却又处处透着不一样。

那股子精气神,是从老百姓的脸上,从他们走路带风的劲头上,实实在在透出来的。

上午九点,三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和一辆崭新吉普车组成的调查组车队,准时驶入了清河县地界。

头车里,陈克清闭目养神,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了解姚和韵,这番景象,看似寻常,实则最不寻常。

这是最高明的“准备”——把最真实、最自信的一面,毫不遮掩地亮出来。

坐在他对面的刘建功,则是一脸的阴沉。

他从车窗里看着那些脸上洋溢着笑容的百姓,看着那些满载货物的拖拉机,心里莫名地感到一阵烦躁。

他要看的是民怨沸腾,是萧条破败,而不是这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哼,表面文章。”他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冷哼。

车队没有直接开往县政府,而是根据姚和韵提前报备的路线,直接拐向了县城郊的“清河县便民运输调度中心”。

车刚停稳,一个由几间大瓦房改造的调度中心就出现在众人眼前。

大院里,停着十几台各式各样的拖拉机和马车,工人们正忙着装卸货物。

墙上,一块巨大的黑板格外引人注目,上面用粉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张家村,核桃三百斤,送地区供销社,运费七块五。”“李家洼,鸡蛋五百枚,送县城国营饭店,运费三块二。”

.......

姚和韵和钱三江早已等候在此,两人脸上都带着恰到好处的、混合着局促和热情的笑容。

“陈市长,刘主任,各位领导,欢迎莅临指导!我们这儿地方小,条件差,让各位见笑了。”姚和韵上前一步,姿态放得很低。

刘建功没搭理他,背着手,径直走到那块大黑板前,像个审查官一样,眯着眼细细地看。

“这都是你们安排的?”他指着黑板问。

“报告刘主任,这可不是我们安排的。”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

劳星翰,这个清河县运输队的一号人物,不知何时走了过来。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工装,身上有股机油味,但腰杆挺得笔直,“这是俺们自己跑出来的活儿!老百姓家里有啥要卖的,一个电话打到这儿,或者托人捎个信儿,俺们就登记上。

谁有空,谁顺路,谁就接了这活儿。

挣的钱,九成归自己,一成上交队里当管理费,买个油,修个车。”

“个体户的联合体?”刘建功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乱糟糟的,不成体统!出了事故怎么办?货物丢了怎么办?偷税漏税怎么办?”

一连串的问题,带着浓浓的质问味道。

姚和韵刚要开口解释,一旁的钱三江抢了先。他从包里拿出一本装订整齐的小册子,递了过去。

“刘主任,提的这些问题,我们宁光县在学习清河县的先进经验时,也遇到了。

所以我们两县同志集思广益,共同制定了这份《农村运输合作社管理暂行办法》。”钱三江一脸诚恳,“你看,这里头,从安全培训、车辆年检,到货物保险、简易税收,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我们不敢说十全十美,但绝对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在探索。”

刘建功翻开那本册子,里面的条款清晰,权责分明,甚至还附有几张简易的财务报表模板。

他想找茬,却一时找不到切入点。

这哪里是“乱糟糟”的一团?

这分明是有组织、有纪律,正在朝着规范化迈进。

陈克清在一旁看得清楚,嘴角笑意更深。

好一个“共同制定”,好一个“学习先进经验”,钱三江这个助攻,打得漂亮。

“走,去村里看看。”陈克清发话了。

车队又朝着一个叫石头村的地方开去。这里是第一批靠着运输点富起来的村子。

还没进村,调查组的人就看到了好几户人家正在热火朝天地盖新房,红色的砖墙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村里的小路上,穿着新衣服的孩子们在追逐打闹,看到小汽车开过,都好奇地停下来张望,脸上没有了过去那种怯生生的表情。

刘建功的脸色愈发难看。

在一户正在上梁的人家门口,姚和韵“恰好”遇到了村支书。

“王书记,忙着呢?”

“哎呀,姚县长!你怎么来了!”村支书是个憨厚的汉子,连忙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跑了过来。

“给领导们介绍介绍,你们村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姚和韵说道。

村支书也不怯场,他从兜里掏出一个被磨得油光发亮的笔记本,翻开念道:“报告各位领导,俺们石头村,去年这个时候,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一百块。

自从有了运输点,到上个月底,光是卖山货、跑运输的收入,人均就多了二百三十七块!

现在前后还没有超过两个月的世间里,村里,一半以上的人家都成了‘三百元户’!

这不,都攒着劲儿盖新房,娶媳妇呢!”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据。

刘建功冷笑一声,“就凭这几间新房子?谁知道你们这账本是真是假。

说不定就是为了今天,特意做出来的秀。”

这话一出,气氛顿时有些尴尬。

村支书的脸涨得通红,想反驳又不知从何说起。

“刘主任说得对,光看账本,确实不全面。”一个清朗的声音从人群后传来。

李默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跟了过来。

他手里拿着一个竹篮子,里面装着几样东西。

他走到那家正在上梁的村民面前,笑着问道:“大哥,恭喜乔迁啊。

你这房子,盖得真敞亮,花了多少钱?”

那村民一看是姚县长身边那个“小军师”,立刻眉开眼笑:“托政府的福!

这三间大瓦房,连工带料,总共花了不到一千块!”

李默点了点头,又从篮子里拿出一包崭新的“大前门”香烟,递了过去:“这是给你上梁讨个吉利的。”

他又从篮子里拿出一个搪瓷脸盆,一个印着喜字的热水瓶。

“你家以前,用的是什么牌子的脸盆?”李默问。

村民挠了挠头:“啥牌子啊,就是供销社里最便宜那种,铁皮的,磕一下就掉一块漆。”

“那热水瓶呢?舍得买吗?”

“哪舍得啊,喝口热水都得现烧。”

李默没再说话,只是把这两样崭新的日用品,和那包烟,并排放在了新砌的窗台上。

在场的都是人精,瞬间就明白了。

账本可能是假的,新房子可能是借钱盖的,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不好,看的是他们敢不敢在这些日常消费品上花钱!

看的是他们家里更新换代的脸盆和热水瓶!

看的是他们抽的烟,从几分钱一包的“旱炮”,变成了几毛钱一包的“大前门”!

这些细节,是做不了假的。

它们像一根根针,无声地戳破了刘建功那“作秀”的指责。

调查组里,已经有人开始低声议论,看姚和韵和钱三江的眼神,也从审视变成了敬佩。

刘建功的脸,黑得像锅底。

他知道,在“便民运输点”这个环节上,他已经完败。

他今天唯一的翻盘希望,就在那个“希望大街”上。

他深吸一口气,对陈克清说:“市长,这些都看完了。我想,是不是也该去看看那个‘预售’的‘希望大街’了?

我倒要看看,清河县是怎么把一个画在纸上的饼,卖出真金白银来的。”

他的语气里,充满了挑衅和孤注一掷的决绝。

陈克清看了他一眼,淡淡地说道:“好啊,刚好我也想要去,学习学习先进经验!那就大家伙一起去看看吧。”

车队再次启动,朝着那个全省瞩目的、风暴的中心驶去。

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硬仗,现在才要开始。

........

车队扬起的尘土还未完全落定,一股混杂着石灰、水泥和黑土地特有腥气的味道,便先一步钻进了众人的鼻腔。

“希望大街”的工地,就这么毫无遮掩地展现在省里来的大领导们面前。

没有想象中的豆腐渣工程,也没有哀鸿遍野的烂摊子。

恰恰相反,整个工地像一头苏醒的巨兽,每一寸肌体都充满了力量。

几十个分区同时施工,有的在挖地基,拉着石料的骡马队排成一条长龙;有的已经竖起了墙体,砖墙码得整整齐齐,像阅兵的士兵;最快的一排商铺,甚至已经封顶,工人们正在脚手架上抹着水泥。

目之所及,是一片野蛮生长的蓬勃景象。

刘建功的脸色愈发阴沉,他背着手,像巡视领地的狮子,锐利的目光在工地上来回扫视,试图找出破绽。

“姚县长.....”他停下脚步,指着一条已经铺设好路基,宽得有些离谱的主干道,“这就是你们的‘希望大街’?我没看错的话,这路宽,快赶上省城的迎宾大道了吧?

一个县城里的小商业街,有这个必要吗?这不是典型的铺张浪费,好大喜功吗?”

他一开口,就直指要害,火药味十足。

姚和韵心里一紧,刚要开口,就被钱三江抢了先,可钱三江也只是张了张嘴,发现这种问题自己也回答不好。

他知道这是李默的规划,但为什么要这么规划,他脑子里也是一团浆糊。

“刘主任...”陈克清的声音不轻不重地响了起来,“我们是来调查的,不是来预审的。

先听听清河县同志们的解释嘛。”

他嘴上说着,目光却投向了姚和韵身后的李默。

姚和韵立刻会意,清了清嗓子,侧过身介绍道:“刘主任,陈市长,这位是李默同志,我们县里请来的项目顾问。

关于‘希望大街’的具体规划和......那个‘预售’的方案,主要是由他负责技术层面的构思,全程最终都由我来做决断和实施!

小伙子年轻,想法多,有些地方可能不成熟,还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但是一切都是由我来实践的,如果有造成什么不良后果,也是由我来一并担之!”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把李默推到了台前,又给他留足了“年轻人不成熟”的退路。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个穿着半旧工装,脚踩解放鞋的少年身上。

刘建功的眉毛几乎拧成了一个疙瘩,让这么个毛头小子负责这么大的项目?

简直是胡闹!他心里已经给清河县判了死刑。

李默向前走了半步,神色平静,既没有因为对方是省里的大官而露怯,也没有因为被众人注视而自傲。

“刘主任...”他开口了,声音清朗,不大,却让嘈杂的工地上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你的问题,问得很好。

这条路,现在看,确实宽了。

但我们建的不是一条只用三五年的街,我们是在为清河县未来至少三十年的发展打地基。”

“三十年?”刘建功像是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年轻人,口气不小啊。三十年后是什么样,你知道吗?你见过吗?”

“我没见过。”李默坦然承认,“但我会算。现在的清河,跑的是拖拉机、马车。

十年后呢?可能是解放、东风。

二十年后,三十年后呢?会不会有我们现在根本没见过的,更大更长的货车?

路,就像城市的血管。

血管窄了,血流得再快,流量也上不去。现在我们多挖两米土,是为了将来城市发展起来的时候,不必再开膛破肚,把整条街挖开重修。

那样的成本,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都比现在高出百倍。”

他没有讲大道理,只是在算一笔最简单的经济账。

刘建固一时语塞,他发现自己竟然无法反驳。

李默没有停顿,转身从姚虞花早就准备好的帆布包里,拿出了一份厚厚的文件,双手递了过去。

“刘主任,各位领导,这是我们县委经过反复讨论,初步制定的一份文件,还很不成熟,想借着这次机会,请省里的专家们给把把关。”

这也就是这两天时间里面,李默没日没夜抓紧在大领导们过来之前弄好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