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70年代:我一进山美女排队献身 > 第236章 这步棋,太险了

春日宜人,省城的春天和乡下相比也别有一番滋味!

计委大院里的玉兰花开得正盛,风一吹,满院子都是清甜的香气。

省计委副主任刘建功的办公室里,却闻不到半点花香,只有一股子挥之不去的、廉价香烟的呛人味道。

刘建功,一个五十出头,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黑框眼镜的男人,正用两根手指,拈着那封从安丰县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密信”。

他的眉头,拧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

信,他已经看了三遍。

信上的每一个字,都像小锤子,敲在他那根对“规矩”和“秩序”无比敏感的神经上。

财政崩溃,寅吃卯粮,预售未来.....

这些词组合在一起,在他脑中勾勒出一副无比危险的画面:一个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政绩,彻底失控,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错误的道路上疯狂裸奔,随时可能车毁人亡,还会带倒一大片。

“主任,地区医院的王院长在外头等着,想跟您汇报一下新医疗设备的采购计划.....”秘书探进头来,小心翼翼地问。

“让他等着!”刘建功不耐烦地挥了挥手,“把门带上!”

秘书吓得一缩脖子,赶紧退了出去。

刘建功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着步。

他不是魏东来那样的蠢货,他知道这封信里必然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魏东来是什么货色,他心里清楚得很,一个没本事还嫉妒心强的草包。

但是,无风不起浪。

清河县搞的那个“希望大街”,他也略有耳闻。

据说声势搞得很大,连宁光县的钱三江都跑去取经了。

钱三江和姚和韵,可都是陈克清市长一直看好的“改革干将”。

陈克清.....

一想到这个名字,刘建功的眼神就变得复杂起来。

他跟陈克清,明面上是同僚,私底下却是两条道上的人。

陈克清讲究“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敢闯敢干,作风大刀阔斧。

而他刘建功,信奉的是“稳定压倒一切”,任何改革都必须在计划的框架内,小步慢走,绝不能出半点乱子。

这些年,陈克清风头正盛,他手下的那些“闯将”也一个个成了省里表彰的典型。

这让刘建功心里很不舒服。

在他看来,那不是改革,那是胡闹!

是拿国家的资产和人民的未来当赌注!

现在,机会似乎来了。

清河县的这个“预售”,简直是自己送上门来的靶子。

他沉吟了半晌,拿起桌上的电话,拨了一个号码。

“喂,老周吗?我是刘建功啊,晚上有空没?一起坐坐,聊聊地区最近的一些新动向.....”

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

他没有直接拿着信去找省领导告状,那是莽夫所为。

他要做的,是让“风”先吹起来。

当天下午,省政府大院的各个办公室里,就开始流传起一个关于清河县的“新闻”。

版本有很多。

有的说,清河县县长好大喜功,欠了一屁股债,现在把还没影儿的房子拿出来骗老百姓的钱,激起了民愤,天天有人堵县政府大门。

有的说,清河县在搞一种前所未有的“金融创新”,让老百姓拿钱买“未来”,一夜之间就筹集了上百万资金,比银行吸储还快。

还有的说得更玄乎,说清河县出了个能掐会算的“小神仙”,画了张图,就让全县人民把家底都掏出来了,准备建个什么“天上人间”。

这些真假难辨的流言,像病毒一样,迅速在权力核心圈扩散。

有人震惊,有人不信,有人嫉妒,更多的人,则是在揣测这背后,会不会有什么大的政治风向要变。

风,终于吹到了市长陈克清的耳朵里。

彼时,他正在办公室里审阅一份关于全区春耕情况的报告。

清河县和宁光县的数据,被他用红笔单独圈了出来,格外亮眼。

不光是农业,便民运输点带来的连锁反应,让这两个穷县的多种经营和副业收入,都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他刚放下笔,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秘书小王敲门走了进来,脸色却有些凝重。

“市长,有点情况。”

小王压低了声音,将他下午听到的各种版本的流言,原原本本地复述了一遍。

他讲得口干舌燥,陈克清却一直没有打断他,只是脸上的笑容,一点一点地消失了,最后化为一片深不见底的平静。

“预售.....”“二期.....”“小神仙.....”

陈克清的指节,无意识地在厚重的办公桌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笃”的闷响。

他比刘建功更了解姚和韵,那是个有冲劲,但绝不鲁莽的人。

他能把自己的乌纱帽都押上去,背后一定有万分的把握。

而那个叫李默的年轻人,这个名字也是第一次真正进入他耳中。

在老姚和老钱亲自兜底下,几次三番,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但这一次,陈克清也感到了一丝不安。

这步棋,太险了。

它跳出了这个时代所有人能理解的范畴。

成功了,是奇迹;失败了,就是万劫不复的政治丑闻。

而此刻的清河县,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预售的成功,彻底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

那破百万的真金白银堆在财政局的账上,比任何慷慨激昂的动员报告都管用。

工人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材料款项源源不断地结清,整个“希望大街”项目,像一头上足了发条的巨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

工地上,姚和韵和钱三江,两个加起来几乎要一百岁的县长,正像两个小孩子一样,围在李默身边,听他讲解二期工程的规划细节。

“贤侄,你这二期,不光有商铺,怎么还规划了什么‘住宅区’和‘文化广场’?”姚和韵指着图纸,不解地问。

“是啊,这地皮多金贵,拿来盖给老百姓住的房子,是不是太浪费了?”钱三江也觉得可惜。

李默笑了笑,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更大的圈。

“姚叔,钱叔,我们建的不是一条街,是一座城。

一座城,不能只有生意,还要有生活。

那些赚了钱的商户,他们想不想在县城有个家?想不想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想不想晚上能有个地方散步、看戏?我们把这些都给他们准备好了,他们还会走吗?”

“我们不仅要把人吸引来,我们还要把他们留下来!让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他们的子子孙孙,都将是清河县的人!这,才是真正的‘筑巢引凤’!”

钱三江和姚和韵听得如痴如醉,仿佛已经看到了几十年后,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高!实在是高!”钱三江一拍大腿,满脸都是叹服,“老姚,我不管了,我们宁光县挨着你们清河县的那块地,也要并入你们的二期规划!我们两县合力,一起搞!到时候,就叫‘清宁新区’!”

“好你个老钱,算盘打得噼啪响!”姚和韵笑骂着,心里却乐开了花。

他们三人站在高高的土坡上,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浑然不知,一场针对他们的政治风暴,已经在省城酝酿成型。

傍晚,一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悄无声息地驶入了地区行署大院。

陈克清的秘书小王,接到了省委办公厅打来的电话。

电话内容很简单:省里对部分地区在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高度关注,决定于后天上午,召开省计委、体改委等相关部门的联合工作会议。

会议将听取相关地区的专题汇报。

点名要求,陈克清市长,务必亲自参加。

放下电话,小王走进办公室,看到陈克清正站在窗前,负手而立,凝望着远方的天际线。

那里的云层,不知何时,已经变得铅一样沉。

“市长,省里的电话.....”

“我知道了。”陈克清没有回头,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萧瑟。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