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721章 解构与重构中的诗性昆仑

解构与重构中的诗性昆仑

——论树科《我哋嘅昆仑啊》的地理诗学突围

文\/文言

引言:方言作为诗学的疆界与桥梁

在普通话主导的汉语诗歌版图中,树科的粤语诗作犹如一道刺破语言铁幕的闪电。《我哋嘅昆仑啊》以岭南方言的肌理为经纬,在“昆仑”与“龙人”、“黄河”与“冰心”的意象碰撞中,完成了一次对地理空间、文化记忆与精神原乡的诗性重构。这首创作于藏区拉萨河畔的诗作,既延续了诗人“藏边体小说”对民族交融的关注,又通过方言诗学的实验,在地理的断裂带处搭建起一座诗性的巴别塔。

一、地理空间的诗性拓扑:从实体到隐喻的昆仑

诗的开篇“巍巍昆仑山!\/昆仑系山咩?”以设问破题,将实体山脉转化为哲学命题。这种解构手法暗合德勒兹的“块茎”理论——昆仑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地理坐标,而是如根茎般向四面八方延伸的诗性网络。当诗人追问“佢喺新青藏?\/佢喺乡下边?”时,昆仑的地理属性被彻底剥离,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中心与边缘的精神脐带。

这种空间重构在“滔滔黄河啊\/滚滚长江水……”中达到**。黄河与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在粤语发音中形成独特的韵律震颤。诗人通过“跟问万里墙\/龙人心上城?”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长城不再是砖石堆砌的防御工事,而是“龙人”集体无意识中构建的精神长城。这种转化与庞德《在地铁车站》中“湿漉漉的黑枝条上花瓣朵朵”的意象异曲同工,都展现了具象与抽象的拓扑转换。

二、方言的诗性赋权:粤语作为解构与重构的工具

树科坚持用粤语创作,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坚守,更是一种诗学策略。在“登高睇月近\/茫茫原原线……”中,“睇”字保留了粤语特有的视觉动词用法,比普通话“看”更具动作性和画面感。这种语言选择使诗歌获得双重维度:表面是岭南方言的日常表达,深层却暗藏对普通话诗歌霸权的抵抗。

更精妙的是“一盘冰心玉\/昆仑光缘见……”中的“盘”字。在粤语中,“盘”既有量词功能,又隐含“盘旋”“环绕”的动态意象,与“冰心玉”的静态美形成张力。这种语义的丰富性远超普通话对应词汇,印证了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的命题——方言作为母语的褶皱,承载着更本真的生存体验。

三、神话原型的现代性转译:伏羲女娲的诗性重生

虽然诗中未直接提及神话人物,但“昆仑”意象本身即是一个巨大的神话原型容器。在《诗国意象》中,诗人曾以“叻人伏羲女娲”重构中华文明基因,而在本诗中,昆仑成为新的神话载体。当诗人站在拉萨河畔眺望昆仑时,他实际上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对话,与《穆天子传》中周穆王的对话,更是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原乡的对话。

这种转译在“龙人心上城?”中达到顶峰。“龙人”作为中华民族的自我指涉,在粤语发音中“龙”与“隆”同音,暗含“繁荣”“尊贵”的附加意义。诗人通过方言的音韵游戏,将集体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诗性体验,正如本雅明所说的“辩证意象”,在历史废墟中打捞出诗意的星火。

四、时间维度的诗性压缩:从《诗经》到赛博空间的文明对话

诗的结构暗含时间轴线:“巍巍昆仑山”指向远古神话,“滔滔黄河啊”对应农业文明,“登高睇月近”暗示工业时代,“一盘冰心玉”则通向未来。这种晶体化处理使诗歌获得同时性的维度,如同博尔赫斯的“沙之书”,每个历史片段都在当下瞬间复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原原线……”中的省略号。在粤语诗学中,省略号不仅是语法标记,更是德勒兹“无器官身体”理论的诗性表达——它暗示着未被规训的原始力量,等待着读者用想象填补。这种开放性结构与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形成对话,都强调意象作为情感载体的物质性。

五、生态诗学的隐性叙事:水系与山脉的哲学对话

虽然诗中未直接描写自然生态,但“昆仑”与“黄河”“长江”的并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诗学系统。昆仑作为“万山之祖”,在岭南诗人笔下与江南水系形成对话,暗合《庄子·秋水》中“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的哲学命题。这种生态意识在“冰心玉”意象中达到极致——冰的固态与水的液态,水的柔性与玉的刚性,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更深刻的是“光缘见”中的“光”。在粤语中,“光”不仅指物理光线,更蕴含“光明”“希望”的隐喻意义。诗人通过方言的多义性,将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融为一体,展现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诗性关怀。这种关怀与当代生态诗学的核心命题高度契合,证明了方言诗学完全具备参与全球性话语的能力。

六、诗性抵抗与文化认同:方言作为后殖民语境下的生存策略

在全球化语境下,树科的粤语诗作具有明显的后殖民特征。当诗人用“龙人心上城?”质问文化身份时,他实际上是在对抗普通话诗歌对地方性知识的遮蔽。这种抵抗不是简单的语言复古,而是通过方言的创造性转化,构建起新的文化认同体系。

“昆仑光缘见……”中的“缘”字极具启示性。在佛教文化中,“缘”指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而在粤语日常用语中,“缘”更强调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诗人通过这个词汇,将个人命运与文化传统、地理空间与精神原乡编织成一张诗性的网,展现出后殖民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智慧。

七、声音诗学的实验:粤语韵律中的身体记忆

树科深谙声音诗学的奥秘。在“巍巍昆仑山!”中,“巍”字在粤语中发阳平声,音调上扬,与“昆仑”的阴平声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这种声调组合在岭南童谣中极为常见,诗人通过移植民间音乐的形式,使诗歌获得可听性。

更精妙的是“滚滚长江水……”中的叠词运用。“滚滚”在粤语中发\/gun2 gun2\/,双声叠韵产生强烈的听觉冲击,模拟出江水奔涌的物理效果。这种通感手法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声景描写异曲同工,都证明了方言诗学完全具备与普通话诗歌媲美的艺术表现力。

八、解构与重构的辩证法:从“山海话丘墟”到“诗性栖居”

诗的开篇“山海话丘墟”与结尾“昆仑光缘见”形成精妙的呼应。“丘墟”指向《山海经》中记载的荒蛮之地,而“光缘见”则暗示着诗性的顿悟。这种从废墟到光明的转变,完整呈现了诗人对文明发展的思考——不是简单的线性进步,而是在解构与重构的永恒循环中寻找平衡。

这种辩证思维在“神集群绵绵……”中也有体现。“神集”既可理解为神灵的聚集,也可解作“精神的集中”,而“绵绵”则暗示着这种聚集的持续性与延展性。诗人通过方言的多义性,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的意义空间,让读者在反复吟诵中不断发现新的诗意层次。

九、诗性哲学的突围:从“龙人心上城”到“宇宙诗学”

当诗人写下“龙人心上城?”时,他实际上在提出一个诗性哲学命题:文化认同究竟建立在地理空间之上,还是植根于精神世界?这种质疑与海德格尔“诗人的天职是还乡”的论断形成对话,但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还乡不仅是回到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找到精神原乡的坐标。

“一盘冰心玉”中的“盘”字再次显现其哲学深度。在道家思想中,“盘”象征着宇宙的生成模式,而“冰心玉”则暗合“上善若水”的境界。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宇宙诗学,完成了从地方性知识到普世性价值的飞跃。

十、结论:方言诗学的现代性重构与文明对话

《我哋嘅昆仑啊》以其精妙的意象组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语言形式,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独树一帜。树科通过粤语方言的创造性运用,不仅重构了昆仑的地理与文化内涵,更在解构与重构的辩证运动中,探索出一条方言诗学的现代性道路。

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展现了一种可能性——在全球化语境下,地方性知识如何通过诗性转化,参与全球性话语的构建。当诗人站在拉萨河畔眺望昆仑时,他看到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山脉,更是中华文明在当代的诗性重生。这种重生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方言的棱镜,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现代性的诗学表达。

在文化认同日益碎片化的今天,树科的诗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对传统的僵化固守,而在于通过创造性的转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机。《我哋嘅昆仑啊》正是这样的典范——它既是对中华文明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诗学的勇敢探索。在这座诗性的昆仑面前,所有的地理与文化边界都显得如此渺小,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原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