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719章 《我哋嘅昆仑啊》诗学鉴赏

《我哋嘅昆仑啊》诗学鉴赏

——论粤语诗歌的时空重构与神话意象的现代转化

文/元诗

一、语言边界与诗性突围的辩证

粤语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其九声六调与入声存留的特质,在树科笔下成为解构传统山水诗学的利器。"巍巍昆仑山!昆仑系山咩?"开篇即以疑问句式打破汉诗"见山是山"的直观审美传统。这种诘问令人想起《庄子·知北游》中"每下愈况"的认知逻辑,却以岭南方言的腔调实现语感颠覆。当普通话诗歌常将昆仑固化为民族象征时,粤语的"系山咩"三字通过语气助词"咩"的悬疑感,在音韵上构成升调疑问,在语义层面完成对宏大叙事的消解。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时空坐标的错位。作者在拉萨河畔创作粤语诗,本身即构成文化地理的复调:藏地语境中的岭南发声,恰似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的古蜀国记忆与中原视角的融合。但树科更进一步,通过"佢喺新青藏?佢喺乡下边?"的追问,将地质学意义上的昆仑山脉转化为文化漂流符号。这种处理与宇文所安《追忆》中"地点作为记忆载体"的论述暗合,但粤语特有的方位词"喺"(在)与"边"(哪里),使空间定位带有市井对话的亲切感,从而瓦解了神圣地理的威严。

二、神话意象的液态化重构

诗歌中对传统意象的解构堪称典范。"滔滔黄河啊/滚滚长江水"的并置,表面看延续了《诗经·沔水》的江河咏叹传统,但粤语叠词"滔滔滚滚"的拟声效果,与后文"跟问万里墙"形成音义悖反。长城作为固态文化符号,在"跟问"这个充满动感的粤语词汇冲击下,产生奇特的流体特征。这种书写恰似杜甫《秋兴八首》中"江间波浪兼天涌"的时空错位技法,但树科将江河与长城的物质性差异消弭于音韵节奏,使"龙人心上城"的隐喻获得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厚度。

更精妙的是对昆仑本体的转化。《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传统诗学多强调其神圣性,如屈原《离骚》"邅吾道夫昆仑"。而树科以"一盘冰心玉"作喻,既呼应李商隐"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物性书写,又通过粤语量词"盘"的容器意象(令人想起广式茶点中的蒸笼格局),将神话山脉压缩为可触碰的审美客体。这种"微观化"处理与"茫茫原原线"的宏观视野形成张力,恰如郭熙《林泉高致》"三远法"的诗性实践,在二维文字中建构出多维空间。

三、音韵系统的诗学考古

粤语诗歌的声调优势在本作中展现淋漓。如"神集群绵绵"五字皆平声,通过延音效应营造出《楚辞·九歌》"灵皇皇兮既降"的祭祀氛围,但"群"字阳平声的集体意象,又与"绵绵"阴平声的绵长感构成复调。这种声调思维实为沈约"四声八病"说的现代反转:当普通话诗歌苦于入声缺失时,树科用"月近"(入声接去声)、"玉缘"(入声接阳平)等搭配,在音韵层面重现《切韵》时代的音乐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脚韵设置。"山/绵/边/水/城/线/见"的韵脚排列,暗合《中原音韵》"先天辙"的归韵传统,但通过粤语特有韵母(如"边"读bin1、"见"读gin3)产生新的音义关联。这种对方言音系的自觉运用,令人想起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对客家话的化用,但树科更注重音韵的现代性转换:如"原原线"通过叠词实现视觉绵延感,其粤语发音"jyun4 jyun4 sin3"又以声调落差模拟出地形起伏。

四、文化记忆的意象炼金术

诗歌后半段的意象重组颇具后现代色彩。"登高睇月近"看似延续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观照传统,但粤语动词"睇"(看)的日常性,将登高望月的崇高体验拉回生活现场。这种处理与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的禅意不同,更接近本雅明所说的"世俗启迪"——在方言的烟火气中重铸永恒意象。

最富创造的是末句"昆仑光缘见"。这里化用佛教"缘见"概念,但通过粤语"光缘"的音义联想("光"既可作名词指光芒,亦可作动词"显露"解),将昆仑从地理实体转化为心性映照。这种思路与程抱一《中国诗语言研究》中"虚实互化"理论相通,但树科以方言思维突破文言诗的隐喻系统:当普通话常说"看见"时,粤语"缘见"却暗示看见的行为本身即是因缘和合。于是昆仑最终在语言与存在的交汇处显形,完成从神话山脉到诗性本体的转化。

五、新南方书写的范式意义

该作的出现标志着粤语诗歌进入新阶段。不同于清代《粤讴》的市井风情或近代"岭南派"的革命叙事,树科创造了一种"方言玄言诗"范式。诗中"山海话丘墟"的用典方式,既保留屈大均《广东新语》的方志传统,又融入博尔赫斯式的时空折叠技巧——"丘墟"既指《山海经》昆仑虚,又是粤语"废墟"的当代指涉,历史维度在方言发音中产生奇异重叠。

这种书写验证了德里达"延异"理论在方言诗学的适用性。当诗人用"我哋"(我们)这个粤语特有代词召唤集体认同时,其声音却发自拉萨河畔,这种主体位置的游移,使昆仑意象成为不同文化记忆的接合点。较之鲁迅《野草》的象征系统,树科的创新在于将现代性焦虑转化为方言的音韵自信,正如诗中所喻:"一盘冰心玉"实为语言结晶,在音调起落间照见整个文明的光谱。

结语

《我哋嘅昆仑啊》的成功在于实现方言的诗学正名。当诗人以"黄河长江"与"万里墙"构建出汉诗常见的地理符号系统时,粤语的特有节奏和词汇犹如暗流,不断重塑着意象的形态。最终在"光缘见"的顿悟时刻,昆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符号,而是每个用方言思考的个体都能抵达的精神高地。这种通过语言本土化实现诗学普世性的路径,或许正是全球化时代汉语诗歌的新可能。

喜欢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