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646章 在量子与意识的交汇处重构世界

《世界》(粤语诗)

——读爱因斯坦同佢老师

文\/树科

一粒沙,一滴水,一口气

你,我,佢

我哋谂嘅,谂到嘅

噈似量子,量子嘅能量

能量团嘅建设……

啲嘢喺冇嘅

噈得喺有嘅意识

噈似风筝,飞机,穿梭机

同埋你,我,佢

嘟喺我谂你——你谂嘅我……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25.粤北韶城沙湖畔

在量子与意识的交汇处重构世界

—— 树科粤语诗《世界》的诗学解构

文\/阿蛋

一、绪论:方言诗语中的科学哲思

当粤语的市井烟火气与量子物理的深邃宇宙观在诗歌文本中相遇,树科的《世界》便完成了一次对传统诗歌题材的突破性探索。这首收录于《诗国行》(2025.7.25. 粤北韶城沙湖畔)的短章,以 “读爱因斯坦同佢老师” 为创作缘起,却未陷入科学术语的堆砌,反而借 “一粒沙,一滴水,一口气” 这般朴素的物象,搭建起一座连接微观粒子与宏观意识的诗学桥梁。在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中,方言诗歌多聚焦于地域文化记忆的留存,如韩东对南京方言的运用、杨炼对巴蜀方言的吸纳,而树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粤语的韵律特质与现代科学认知体系相嫁接,使 “我哋”“噈似”“啲嘢” 等方言词汇脱离了单纯的地域标识功能,成为承载哲学思辨的媒介。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言:“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哲理与情感的交融”,《世界》正是以诗性语言解构科学命题,在量子力学与意识哲学的对话中,重构了人们对 “世界” 的认知维度。

从诗学传统来看,以自然物象隐喻世界本质并非新鲜命题。《周易》有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的宇宙生成论,屈原《天问》以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叩问世界本源,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则在具象场景中体悟万物共生之理。但树科的创新在于,他摒弃了传统诗歌中较为模糊的哲思表达,直接引入爱因斯坦所代表的现代物理学成果,将 “量子”“能量团” 等科学概念转化为诗的意象。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术语移植,而是通过粤语特有的口语化节奏,消解了科学知识的晦涩感,使深奥的物理理论获得了情感温度。如诗中 “我哋谂嘅,谂到嘅 \/ 噈似量子,量子嘅能量”,以 “谂”(思考)这一主观行为连接 “量子” 这一客观存在,既呼应了量子力学中 “观测者效应” 的理论,又赋予了科学概念以人的主体性,实现了 “物” 与 “我” 的诗性统一。

二、意象解构:从微观物象到量子隐喻

(一)基础物象的符号化建构

诗歌开篇 “一粒沙,一滴水,一口气”,选取了三个极具普遍性的自然物象,构成了世界存在的最小单位。从哲学角度看,这三个物象分别对应了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物质形态,暗合了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原子论” 中 “万物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的猜想,也与现代物理学中 “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 的理论形成跨时空呼应。但树科并未停留在对物质形态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 “你,我,佢” 的人际称谓,将物象与人的存在紧密关联,构建起 “物 — 人 — 世界” 的认知链条。

在汉语诗歌中,“沙”“水”“气” 历来是诗人钟爱的意象。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以沙与水勾勒壮阔景象,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自然物象抒发情感,而树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这些传统意象从审美范畴引入认知范畴。“一粒沙” 不再是沙漠的组成部分,而是世界的微观缩影;“一滴水” 也超越了江河湖海的具象所指,成为生命与宇宙的连接点;“一口气” 则不仅是人的呼吸,更是意识与物质交换的媒介。这种符号化建构,使基础物象获得了超越自身的哲学内涵,为后文量子意象的出现埋下伏笔。

(二)量子意象的诗性转化

当诗歌进入第二节,“量子”“能量团” 等科学概念的登场,标志着意象体系从宏观自然向微观物理的转向。这里的 “量子” 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物理学概念,而是经过诗性改造的隐喻符号。在量子力学中,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等特征,而树科将 “我哋谂嘅,谂到嘅” 比作 “量子”,正是抓住了量子的不确定性与人类思维的流动性之间的相似性。人的思考过程往往是模糊的、多变的,如同量子在观测前处于叠加态,只有当 “谂到嘅”(思考到的结果)出现时,思维才从 “叠加态” 转化为 “确定态”,这种类比既精准又充满诗意。

更值得关注的是 “能量团的建设” 这一表述。在物理学中,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化转换,而树科用 “建设” 一词赋予能量以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构建世界的积极力量。这一转化呼应了爱因斯坦 “E=mc2” 的质能方程,即质量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同时也暗合了黑格尔 “绝对精神自我发展” 的哲学思想 —— 世界不仅是物质的集合,更是能量与意识共同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这里,科学概念与哲学思想在诗的语境中实现了融合,使 “能量团” 既具有物理层面的真实性,又具有哲学层面的思辨性。

(三)方言词汇的意象强化作用

粤语词汇在这首诗中不仅是语言载体,更是意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哋”(我们)相较于普通话的 “我们”,更具亲密感和集体意识,强调了人类作为认知主体的共同性;“噈似”(就像)作为口语化的比喻词,弱化了科学比喻的严肃性,使量子意象更易被读者接受;“啲嘢”(那些东西)则以模糊的指代,为 “冇嘅”(不存在的)与 “有嘅意识”(存在的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留下了思考空间。

这种方言与科学意象的结合,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典雅范式,形成了独特的 “市井哲学” 风格。如诗中 “嘟喺我谂你——你谂嘅我”(都是我想你 —— 你想的我),以粤语特有的重复句式和破折号的停顿,模拟了人与人之间意识交流的双向性,这种交流方式恰似量子纠缠理论中 “两个粒子无论相距多远,一个粒子的状态变化会立即影响另一个粒子” 的现象。树科用方言的口语化节奏,将抽象的量子纠缠理论转化为具体的人际互动场景,使深奥的科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共鸣。

三、哲学思辨:意识与存在的辩证关系

(一)“冇嘅” 与 “有嘅意识” 的存在论思考

诗中 “啲嘢喺冇嘅 \/ 噈得喺有嘅意识” 两句,直接抛出了关于存在本质的哲学命题。这里的 “冇嘅”(不存在的)并非指物质世界的不存在,而是强调物质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只有当意识参与其中时,物质才获得存在的价值。这种观点与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有相似之处,但树科并未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而是通过 “噈得喺”(只能是)的限定,构建了 “物质 — 意识” 的共生关系 —— 物质是意识的载体,意识是物质的意义来源。

从哲学史来看,关于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争论从未停止。柏拉图认为 “理念世界是真实的,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笛卡尔提出 “我思故我在”,强调意识的优先性,而马克思则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树科的诗歌表达则更接近量子力学中的 “观测者效应”—— 在量子世界中,粒子的状态依赖于观测者的观测行为,没有观测者,粒子就处于不确定的叠加态。诗中 “啲嘢喺冇嘅” 正是对粒子叠加态的诗性描述,而 “有嘅意识” 则对应了观测者的观测行为,只有当意识参与 “观测”(思考、认知)时,“啲嘢”(物质)才从 “冇嘅”(不确定状态)转化为 “有嘅”(确定状态)。这种将量子物理理论与哲学存在论相结合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世界本质的深刻洞察。

(二)“风筝、飞机、穿梭机” 的意识进化隐喻

诗中 “噈似风筝,飞机,穿梭机” 一句,以三种飞行器为喻,展现了人类意识的进化过程。风筝受限于线的束缚,代表了早期人类意识的局限性 —— 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认知世界;飞机能够突破地面的限制,在天空中自由飞行,象征着人类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穿梭机则可以穿越时空,代表了人类意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甚至可能突破现有物理定律的限制。这三种飞行器的递进,不仅是人类科技发展的缩影,更是人类意识从有限到无限、从现实到理想的升华过程。

从文化史来看,人类对飞行的向往始终与对世界的认知紧密相关。古代神话中的嫦娥奔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体现了人类对超越现实的渴望;1903 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实现了人类的飞行梦想,也使人类对地球的认知更加全面;如今,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的出现,让人类的意识延伸到了宇宙深处。树科以 “风筝、飞机、穿梭机” 为喻,既呼应了人类探索世界的历史进程,又暗示了意识在这一进程中的核心作用 —— 正是因为有了 “想飞” 的意识,人类才不断发明创造,推动科技进步,进而更深入地认知世界。

同时,这三种飞行器也与前文的量子意象形成呼应。风筝的线如同量子纠缠中的关联,使风筝(意识)与地面(物质)保持联系;飞机的飞行轨迹如同量子的波动,具有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穿梭机的时空穿越则如同量子隧穿效应,突破了经典物理的限制。树科通过这种多维度的比喻,构建了一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意象体系,使意识与存在的辩证关系更加具体可感。

(三)“我谂你——你谂嘅我” 的主体间性思考

诗歌结尾 “嘟喺我谂你——你谂嘅我”,以简洁的句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意识交流的主体间性。在这里,“我” 与 “你” 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通过 “谂”(思考)这一行为相互关联、相互建构。“我谂你” 意味着 “我” 的意识中包含了 “你” 的存在,“你谂嘅我” 则意味着 “你” 的意识也塑造了 “我” 的形象,这种相互作用恰似量子力学中的 “量子纠缠”,使两个独立的意识主体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哲学角度看,主体间性理论强调 “自我” 与 “他人” 的相互依存、相互理解,是对传统主体性哲学的超越。胡塞尔认为,主体间性是 “生活世界” 的基础,通过 “移情” 作用,个体能够理解他人的意识,形成共同的意义世界;海德格尔则提出 “此在与世界的共在”,认为人的存在总是与他人、与世界紧密相连。树科的诗歌表达与这些哲学思想不谋而合,他用 “我谂你一一你谂嘅我” 的口语化句式,将抽象的主体间性理论转化为具体的人际互动场景,使读者能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体悟到意识交流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同时,这种主体间性思考也拓展了 “世界” 的内涵。传统观念中的世界往往是客观存在的物质集合,而树科通过诗歌表达告诉我们,世界不仅是物质的,更是意识的集合,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质之间通过意识交流共同建构的意义体系。正如诗中所言,“一粒沙,一滴水,一口气” 之所以成为世界的组成部分,正是因为 “你,我,佢” 的意识赋予了它们存在的意义;“量子”“能量团” 之所以具有诗性价值,也是因为人类的意识对其进行了认知和解读。

四、诗学价值:方言诗歌的现代性突破

(一)方言与科学的跨界融合

在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中,方言诗歌的发展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过于依赖地域文化记忆,题材相对狭窄;二是方言的局限性导致读者群体受限。树科的《世界》则通过方言与科学的跨界融合,为方言诗歌的现代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他将粤语这一方言形式与量子物理、相对论等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既保留了方言的地域特色和口语化优势,又拓展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和思想深度,使方言诗歌摆脱了地域文化的束缚,获得了更广泛的读者认同。

这种跨界融合并非偶然,而是符合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学知识日益普及,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成为时代潮流。如卡尔?萨根的《宇宙》将天文学知识与人文思考相结合,霍金的《时间简史》以通俗的语言解读深奥的物理理论,这些作品都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双赢。树科的诗歌创作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他用诗性语言解读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丰富诗歌内涵,使诗歌既具有人文的温度,又具有科学的深度,为当代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二)口语化与哲理性的平衡

粤语本身具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树科在创作中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使用 “我哋”“噈似”“啲嘢” 等口语词汇,使诗歌读起来亲切自然,易于理解。但同时,他又在口语化的语言中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如对意识与存在关系的探讨、对主体间性的思考等,使诗歌在通俗易懂的同时,又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这种口语化与哲理性的平衡,是《世界》的重要诗学特色。

在传统诗歌中,口语化与哲理性往往难以兼顾。口语化的诗歌多聚焦于日常生活场景,思想深度不足;而哲理性的诗歌则往往语言晦涩,不易理解。树科的创新在于,他找到了两者的平衡点 —— 以口语化的语言为载体,以科学知识为桥梁,将深刻的哲学思考融入其中。如诗中 “我哋谂嘅,谂到嘅 \/ 噈似量子,量子嘅能量”,用口语化的比喻将人类思维与量子能量联系起来,既通俗易懂,又蕴含着 “意识与物质相互转化” 的哲学思想,实现了 “浅语深致” 的诗学效果。

(三)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世界》虽然引入了现代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但并未完全摒弃传统诗歌的创作手法。如开篇 “一粒沙,一滴水,一口气” 的物象选取,借鉴了传统诗歌 “比兴” 的表现手法,以自然物象起兴,引出下文的哲思;诗中 “风筝、飞机、穿梭机” 的比喻,也与传统诗歌中的 “博喻” 手法一脉相承,通过多个比喻的叠加,使意象更加丰富立体。同时,诗歌对 “世界本质” 的探索,也延续了中国传统哲学中 “格物致知” 的认知传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使《世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古,也不是对现代的盲目崇拜,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文化成果,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树科的诗歌创作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五、结论:诗性智慧对世界的重构

树科的粤语诗《世界》以其独特的意象体系、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创新的诗学手法,为当代汉语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这首诗从 “一粒沙,一滴水,一口气” 的微观物象出发,通过 “量子”“能量团” 等科学意象的诗性转化,构建了一个连接物质与意识、传统与现代、方言与科学的诗学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意识不再是物质的附属品,而是与物质相互作用、共同建构世界的重要力量;方言不再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而是承载科学哲思的媒介;传统诗歌手法不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基础。

从诗学价值来看,《世界》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拓展了方言诗歌的题材范围和思想深度,更在于它展现了诗性智慧对世界的重构能力。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局限于理性思维和实证方法,而诗歌作为一种感性的认知方式,能够弥补理性思维的不足,为人们提供一种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知视角。树科的《世界》正是通过诗性智慧,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转化为情感化、形象化的语言,使人们在感受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世界的本质、意识的价值和人类的未来。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科学没有诗意,就像生活没有色彩。” 树科的《世界》正是科学与诗意的完美结合,它让我们看到,在量子与意识的交汇处,存在着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奇妙的世界,而诗歌,则是打开这个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这样将科学与人文、传统与现代、方言与普通话相结合的作品,让诗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