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635章 《知行》存在论诗学与声景叙事

【诗学鉴赏】论粤语诗《知行》的存在论诗学与声景叙事

文/元诗

提要:本文以树科粤语诗《知行》为研究对象,结合岭南方言诗学传统与阳明心学体系,从声景互文、存在论诗学、知行合一的当代解构三个维度展开分析。通过剖析诗中“谂/知/行”的辩证关系,揭示粤语声调系统与心学实践性的内在共鸣,探讨方言写作如何重构现代汉诗的精神维度。

一、声景叙事与心学叩问的互文

《知行》开篇以否定式悬置认知:“唔喺你知道咗乜嘢/嘟唔喺你知咗,做到咗”,这种双重否定结构令人联想起《传习录》中“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着名论断。诗人用粤语特有的副词“唔喺”(不是)与“嘟唔喺”(都不是)构建认知迷宫,恰如阳明对“知行之辨”的哲学拆解。值得注意的方言特质是,“嘟”作为语气助词携带的延宕感,与标准汉语的确定性表述形成张力,这种声景差异正是诗意生发的关键。

粤语完整的入声系统(如“乜”[mat]、“咗”[zo]的急促收音)制造出认知活动的顿挫感,这与阳明心学强调的“即刻澄明”形成声学呼应。王阳明在《大学问》中指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树科通过方言音韵的顿挫将这种连续性打破,迫使读者在声调落差中重新思考知行关系。这种语言策略暗合岭南诗学传统,从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的粤讴声韵,到黄节近代粤语诗的声律实验,皆善用声调特性构建哲学空间。

二、“谂”的认知诗学与存在高度

诗眼“谂咗我”构成存在论转折。“谂”在粤语中兼具“思考”与“惦念”双重含义,这个多义动词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转化为亲密对话。诗人通过“谂”的主体间性,把认知活动从主客对立引向“此在”的共情,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强调的“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认识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把握,而是此在的展开方式。

“登高,步步高,越嚟越高”的顶真修辞,在粤语九声调值中呈现奇特的声音景观:阴平(高55)、阴上(步35)、阳平(来21)的声调落差形成听觉上的攀登感。这种声景叙事完美具象化心学的修养功夫,《传习录》载“如人走路,一步踏不着实,便一步不稳”,而树科用声调变化模拟出这种切实的进阶感。更妙的是“嘻嘻”拟声词的出现,这个充满岭南市井气息的感叹,以民间智慧消解了哲学概念的沉重,恰似阳明用“街头百姓”喻道的平民化倾向。

三、存在高度与认知确定性的解构

末节“我唔定高唔高/你噈定喺真嘅高咗”完成认识论的颠覆。诗人用粤语特有句式“唔定...唔...”(不确定...是否...)构建认知模糊域,而“噈定”(就肯定)则指向确定的实践性认知。这种对比暗合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的观点:“意义不在于符号表征,而在于语言游戏中的使用”。攀登者的高度不确定性与观察者的确定性判断之间,揭示出知行关系的本质:行动价值不取决于主体感受,而存在于交互主体的确认中。

这种解构手法令人想起庄子《齐物论》“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的认知相对论,但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判断动词“喺”(是)与体貌助词“咗”(了)的搭配,赋予其现代存在论色彩。助词“咗”表示的完成体,标志着认知已通过行动转化为确凿的存在,这正是对阳明“知行合一”最精妙的诗学诠释。

四、粤语诗学与心学的当代融合

《知行》的创作实践彰显了方言写作的哲学承载力。粤语保留的古汉语词汇(如“谂”见于《诗经·小雅》“岂不怀归)”)与独特语法结构,使其能构建更贴近古典心学的语义场。同时,粤语连绵词“嘻嘻”与语气助词“噈”的运用,又为心学注入当代市井生活气息,这种雅俗融合正是对阳明“不离日用常行内”诗学观的实践。

在现代汉诗普遍陷入语言狂欢的背景下,树科的创作提示了另一种可能:通过方言的声音特质重建诗与思的原始关联。正如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指出的,语言不是工具而是存在模式,《知行》的粤语叙事恰恰让阳明心学在声音景观中重新鲜活起来。

结语:

树科《知行》通过粤语声景叙事,实现了对阳明心学的当代诗学转换。诗中“声调-意义-存在”的三位一体结构,不仅拓展了方言写作的哲学深度,更提示了现代汉诗重建精神维度的可能路径。这种创作实践证明,区域性语言恰恰能超越地域性,抵达人类普遍的认知诗学境界,这正是“越方言越世界”的辩证体现。

喜欢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