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89章 《传统与情韵交融》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第89章 《传统与情韵交融》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2:34:22

《<鸿雁归巢·回赠树科兄>赏析》

——兼论诗学中的赠答传统与情韵交融

文\/克克

钟锋科所作《鸿雁归巢·回赠树科兄》一诗,以典雅的韵律、深挚的情谊与精巧的构思,展现了当代文人酬唱的典范之作。此诗既承袭了古典诗歌的赠答传统,又在新时代语境下赋予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其字句间流淌的不仅是友朋之间的惺惺相惜,更是对诗歌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以下从诗学传统、意象建构、情韵表达及艺术特色四重维度,对此诗进行赏析。

一、诗学传统:承古开新的赠答之脉

赠答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体裁,自《诗经》时代便已萌芽。《诗经·小雅》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质朴对答,开启了文人以诗相和的先河。此后,魏晋时期曹氏兄弟的《赠白马王彪》《杂诗》,唐代李白与杜甫的“文章赠答”,宋代苏轼与黄庭坚的唱和,皆将这一传统推向高峰。钟锋科的《回赠树科兄》亦循此脉,以“回赠”为题,明确点明创作动机,延续了文人酬唱中“以诗代书、以情通心”的雅致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此诗虽承古制,却未泥于旧法。作者并未刻意仿效唐宋格律的严谨对仗,而是以现代诗语的自然流畅为基,融入古典韵致。首联“树科兄诗韵扬,韶城名远播四方”,以简洁笔触勾勒树科兄的诗名与影响力,既是对友人的赞誉,亦暗含对自身创作标准的期许。这种既尊传统又不囿于形式的姿态,恰如清代诗论家袁枚所言:“诗无定法,贵在真我”,体现了当代诗人对古典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二、意象建构:鸿雁与沙湖的时空交响

诗题“鸿雁归巢”已预设核心意象,而诗中“鸿雁情长记心上”一句,更将鸿雁升华为情感载体。鸿雁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自《汉书·苏武传》中“鸿雁传书”的典故始,便与迁徙、思念、归乡等主题紧密相连。钟锋科在此巧妙化用,既呼应了“归巢”的题旨,又以鸿雁的南北飞翔隐喻友人间跨越时空的情谊。乌兰察布作为北方草原之地,与“鸿雁”的迁徙习性天然契合,地名入诗不仅增添了地理的真实性,更赋予情感以辽阔的意境。

“沙湖佳话传”一句,则构建了另一重意象空间。沙湖之地虽未详指,但“沙湖”二字极易引发读者对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意象联想,或苏轼“沙湖道中遇雨”的文人雅趣。此处作者以模糊化处理,使“沙湖”成为兼具苍茫与温润的复合意象,既暗示树科兄与己在沙湖之地共有的文学际遇,又为“佳话”的流传注入历史纵深。这种虚实相生的意象手法,恰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象外之象”的审美追求。

三、情韵表达:真挚与豪迈的双重奏

全诗的情感脉络清晰而层次分明。前四句以赞誉起笔,中四句转向共历之忆,后四句则升华至共勉之志,呈现出“赞—忆—励”的情感三折结构。这种结构安排既符合传统赠答诗的“先扬后叙再期”范式,又因作者真挚情感的贯注而避免了程式化的板滞。

“人生难得搏,遇贤共奋乌兰旁”两句,尤为凸显情感的力度。此处“搏”字锤炼精妙,既指人生奋斗的艰辛,亦暗含文人以诗为志的拼搏精神;“遇贤”之“贤”直指树科兄,将个人奋斗升华为知音共进的豪迈。乌兰察布的地名在此成为奋斗场域的具象化符号,与“鸿雁”意象形成动静交织的情感张力。这种真挚与豪迈的交融,使诗歌摆脱了单纯酬答的狭小格局,展现出“以诗明志”的宏大视野。

诗末“愿兄笔耕续,诗国再创辉煌章”的期许,更是将个人情谊拓展至对诗歌艺术的集体憧憬。此处“笔耕”二字化用韩愈“笔耕砚田”之典,既是对树科兄创作态度的肯定,亦是对文人使命的共勉;“诗国”一词则凝聚了作者对中华诗脉绵延的深切期待。这种由个体而至群体的情感升华,正是赠答诗超越私人交际、进入文化传承层面的关键所在。

四、艺术特色:对仗、用典与声韵的协奏

在艺术技法层面,此诗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古典诗学功底与现代诗语的驾驭能力。首联“树科兄诗韵扬”与“韶城名远播四方”形成工整的语义对仗,“诗韵”与“名远”在词性、内容上皆相映成趣,彰显了作者在古典对仗技法上的娴熟运用。颔联“沙湖佳话传”与“鸿雁情长记心上”虽未严格对仗,但“传”与“记”的动态呼应、“佳话”与“情长”的虚实相衬,亦形成了自然的节奏美感。

用典方面,作者巧妙融入“鸿雁传书”“笔耕砚田”等典故,却未显生硬。典故的化用如同盐溶于水,既增添了诗的文化厚度,又保持了语言的流畅性。尤其是“诗国再创辉煌章”一句,虽无明确出处,却暗合中国诗歌史上“诗国”的崇高意象,如杜甫“诗国无双士”之语,使期许之情更具历史感。

声韵层面,全诗以平仄交替的现代韵律为骨,间以古典押韵之法。如“扬”“方”“旁”“忘”“章”等韵脚的隐约呼应,虽未严格遵循古韵体系,却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音律流动。这种“古韵今声”的融合,既符合当代读者的听觉习惯,又保留了诗歌的音乐美感。

结语:知音共鸣与诗脉传承的当代回响

《鸿雁归巢·回赠树科兄》不仅是一首友人间的酬答之作,更是一曲知音共鸣的现代诗学宣言。它以古典意象与现代语境的交融,真挚情感与宏大志趣的并置,展现了当代诗人对诗歌传统的敬畏与创新。钟锋科通过此诗,不仅回应了树科兄的文学情谊,更在更广阔的维度上,回应了中华诗脉在新时代的传承命题。

从诗学价值而言,此诗的成功在于实现了三重对话:与古典赠答传统的对话、与当代诗语创新的对话、与文人使命担当的对话。这种多维对话的生成,使得一首看似私密的酬答诗,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文化意义。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此诗正是以情为轴,串联起古今、连接了知己,最终在诗国苍穹中留下了一道璀璨的当代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