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566章 《根喺边度?》鉴赏:粤语书写中的根系追寻与历史记忆

《根喺边度?》诗学鉴赏:粤语书写中的根系追寻与历史记忆

文\/一言

一、引言:粤语诗歌的根系意识与历史书写

树科的《根喺边度?》是一首以粤语方言为载体,探讨家族根源、历史传承与文化认同的现代诗歌。这首创作于2025年的作品,收录于《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深刻的历史意识,构成了当代粤语诗歌创作的重要样本。诗歌通过\"根\"这一核心意象,串联起个人家族史与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展现了粤语作为文学表达媒介的独特魅力。

从文学史角度看,粤语诗歌创作有着悠久的传统。自明清时期粤讴、木鱼书等民间说唱文学开始,粤语就以其丰富的音韵系统和地域特色,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粤语诗歌逐渐从民间口头传统走向书面文学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树科的这首《根喺边度?》正是这一传统的当代延续,它既继承了粤语诗歌的口语化、生活化特点,又融入了现代诗歌的抽象思维和历史意识。

诗歌开篇即以\"根?我,你\/我哋,嘟喺根度……\"的设问句式,将读者引入对\"根\"的哲学思考。这里的\"根\"既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起源,也是文化学意义上的身份认同,更是历史学意义上的集体记忆。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我哋\"(我们)这一集体人称代词,消解了个体与群体、个人与历史的界限,构建了一个从当下回溯过去的时空隧道。

二、语言形式:粤语方言的诗歌美学

《根喺边度?》最显着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对粤语方言的创造性运用。全诗采用纯粤语书写,大量使用粤语特有词汇和语法结构,如\"老窦\"(父亲)、\"阿妈\"(母亲)、\"阿爷阿嫲\"(爷爷奶奶)、\"姊婆公公\"(曾祖父母)等亲属称谓,以及\"嘟\"(都)、\"喺\"(在)、\"嚟\"(来)等方言虚词。这些语言元素不仅构成了诗歌的地域特色,更在音韵和意义上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从音韵学角度看,粤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入声韵尾和九声六调系统,其音调变化比普通话更为丰富。诗歌中\"根度\"(那里)、\"壶口\"、\"中原\"等词语的平仄搭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性。特别是\"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这样的排比句式,通过粤语特有的声调起伏,营造出一种历史回响的听觉效果,使抽象的时间概念获得了具象的感知形式。

在词汇选择上,诗人有意使用了一些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粤语词汇。如\"公婆\"在粤语中既可指代祖父母辈,也可泛指祖先,这种多义性为诗歌增添了层次感。\"冇定数\"(没有定数)这样的表达,既符合粤语口语习惯,又暗示了历史记忆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与\"五千年\"这样精确的时间表述形成张力,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书写的辩证思考。

从语法结构看,诗歌采用了粤语特有的\"主语 谓语 补语\"句式,如\"我哋嚟自佢哋\"(我们来自他们),这种语序与普通话不同,却更符合粤语思维习惯,使表达更为自然流畅。同时,诗人巧妙地利用了粤语中\"喺\"(在)的多重用法,既表示物理空间的存在(\"喺壶口,喺中原\"),也表示时间上的归属(\"喺呢度\"在这里),将空间坐标与时间坐标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历史坐标系。

三、意象系统:从家族谱系到文明源头

《根喺边度?》构建了一个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意象系统,从个人家族记忆延伸到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展现了根系追寻的多重维度。

诗歌首先呈现的是家族谱系意象:\"老窦,阿妈\/阿爷阿嫲,姊婆公公……\"这些亲属称谓按照亲疏关系排列,构成了一幅家族树状图。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使用了粤语特有的\"姊婆\"(曾祖母)称谓,这种方言词汇的选择不仅具有地域特色,更暗示了家族记忆的地方性和独特性。从\"老窦阿妈\"到\"姊婆公公\",时间跨度约四代,这种代际排列为后续的历史延伸提供了逻辑基础。

接着,诗歌将时间尺度从家族史扩展到更久远的历史:\"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这里的数字运用极具匠心。\"五百年\"可能指代粤民系形成的历史,\"五十二万公婆\"则用夸张手法表现人口繁衍的规模;\"五千年\"显然指向中华文明史,\"冇定数\"则暗示了历史记忆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可计量到不可计量的时间表述,展现了根系追寻的不同层次。

地理空间意象在诗歌中同样重要:\"我哋嘅根喺呢度:\/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壶口瀑布作为黄河的重要地理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原\"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江南西北东\"则涵盖了更广阔的地理空间。这些地理名词与时间维度相互交织,构建了一个时空交织的根系网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使用\"喺呢度\"(在这里)作为空间表述的起点,暗示了根系既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四、历史哲学:时间记忆与身份认同

《根喺边度?》不仅是一首关于家族和地域的诗歌,更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哲学思考,探讨了时间、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复杂关系。

诗歌中呈现的时间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线性时间,从\"五百年\"到\"五千年\"的历史延伸;另一方面是循环时间,\"我哋,嘟喺根度\"(我们,都在根处)暗示了历史与当下的永恒连接。这种时间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今一体\"思想相呼应,也体现了海德格尔\"时间性\"概念中\"曾在-现在-将来\"的三维统一。

关于历史记忆的书写,诗歌表现出明显的\"去中心化\"特征。诗人没有选择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记忆焦点,而是通过\"公婆\"、\"祖先\"等泛称,构建了一个集体记忆的模糊场域。\"约冇定数嘅祖先\"这样的表述,承认了历史记忆的不完整性和选择性,这与当代历史哲学中关于\"记忆的建构性\"理论不谋而合。同时,\"五十二万公婆\"这样的夸张数字,又暗示了历史记忆的宏大叙事与个人记忆的微观视角之间的张力。

身份认同问题是诗歌的深层主题。\"根喺边度\"(根在哪里)的追问,本质上是对\"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哲学思考。诗歌给出的答案具有开放性:根系既是生物学的(\"十八代以上嘅祖宗\"),也是文化的(\"壶口,中原\");既是地方的(粤北韶城),也是民族的(\"江南西北东\")。这种多重根系论,打破了单一身份认同的局限,体现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歌将粤语本身作为文化根系的一部分。通过粤语书写,诗人不仅表达内容,也通过形式本身确认了粤语文化的合法性和价值。这种语言自觉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挑战了以普通话为中心的单一语言文化观,主张语言多样性的文化生态。

五、结语:根系书写的当代意义

树科的《根喺边度?》以其独特的粤语表达和深刻的历史意识,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全球化与地方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日益成为文化议题的今天,这种根系书写具有特殊的当代意义。

从文学创作角度看,这首诗证明了方言作为文学表达媒介的独特价值。粤语丰富的词汇系统、音韵特点和语法结构,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诗人没有刻意将粤语\"翻译\"成普通话,而是忠实于方言本身的表达逻辑,这种语言自信值得称道。同时,诗歌将方言表达与普遍性主题相结合,使地域性书写获得了更广泛的共鸣。

从文化研究视角看,《根喺边度?》呈现了一种\"根系文化\"的现代形态。在流动的现代性中,人们对确定性和归属感的渴望反而更加强烈。诗歌通过追溯家族和文明的历史根系,为当代人的身份焦虑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答。这种解答不是封闭的、排他的,而是开放的、包容的,它承认根系的多重性和流动性。

最后,从诗学发展角度看,这首作品丰富了现代汉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它证明,现代诗歌不必局限于普通话的单一表达,方言同样可以承载现代思想和情感。这种探索为汉语诗歌的多元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其他方言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根喺边度?》以其质朴的语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成为当代粤语诗歌的重要作品。它提醒我们:在追寻未来的同时,不要忘记回望来路;在拥抱世界的同时,应当珍视自己的文化根系。这种根系意识,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我们面对复杂世界时的精神坐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