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236章 《和光同尘,诗意哲思》

《和光同尘》(粤语诗)

文\/树科

日照江山,月影水流

岸唔会嚟,嘟唔会走……

我哋嘅嚟,我哋嘅走

喺佢哋嚟,喺你哋走……

佢哋你哋,我嚟我走

我嘅嚟去,你哋左右……

岸喺前后,嘟喺上下

岸有冇光,喺手脚心……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6.23.粤北韶城沙湖畔

《和光同尘,诗意哲思》

—— 树科粤语诗《和光同尘》赏析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版图中,树科的粤语诗《和光同尘》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精巧的结构布局脱颖而出,宛如一颗散发着幽微光芒的明珠,值得我们深入探寻与品味。

一、意象之美:自然与人事的交织

诗歌开篇 “日照江山,月影水流”,短短八字,便勾勒出一幅宏大而静谧的自然图景。日光倾洒于广袤江山,赋予万物生机与光辉;月影倒映于潺潺水流,随波摇曳,增添了几分空灵与神秘。“日照” 与 “月影”,一明一暗,一昼一夜,是时间流转的象征;“江山” 与 “水流”,一静一动,一雄浑一灵动,构建起空间的维度。这两组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动静相宜的美学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深厚而开阔的基调。

随即,诗人笔锋一转,引入 “岸唔会嚟,嘟唔会走” 的意象。“岸” 在传统文学意象中,常象征着稳固、坚守与界限,它默默伫立,见证着世间万物的变迁,却始终保持自身的位置,不为外界所动。而 “嘟”(在粤语语境中,可理解为某种微小、不起眼的事物,如尘埃),虽渺小如沧海一粟,却也有着自己的存在方式,不随波逐流,不刻意追求变动。“唔会嚟” 与 “唔会走”,强调了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恒定状态,与前文中自然意象的永恒流转形成呼应,暗示了自然规律与个体存在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

从自然过渡到人事,“我哋嘅嚟,我哋嘅走 \/ 喺佢哋嚟,喺你哋走”,这里的 “我哋”“佢哋”“你哋”,代表着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他们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着各自的来来去去。“喺…… 嚟”“喺…… 走” 的表述,将个体的行动置于一个更为宏大、宽泛的背景之下,仿佛他们的命运早已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如同自然万物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一般,凸显了个体在历史长河与社会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这种自然意象与人事意象的交织,不仅拓展了诗歌的内涵广度,更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本质、个体与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

二、语言之妙:粤语方言的独特韵味

粤语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方言,在树科的这首诗中发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普通话相比,粤语保留了更多古汉语的发音和词汇,其发音丰富多变,音调起伏较大,具有一种天然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中的 “嚟”(来)、“唔”(不)、“嘟” 等粤语词汇,不仅准确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与意图,更让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宛如一首悠扬的粤语民谣,在读者耳畔奏响。

例如,“岸唔会嚟,嘟唔会走”,若将 “唔” 换成普通话中的 “不”,虽然语义相同,但原有的那种古朴、自然的韵味便会大打折扣。“唔” 字在粤语中的发音短促有力,更加强化了 “不会” 这一否定态度,使诗句的表达更加坚定、决绝。再如 “我哋嘅嚟,我哋嘅走”,“嘅” 作为粤语中常用的助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 “的”,但它在句中的运用,让诗句的节奏更加明快、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此外,粤语方言的运用还为诗歌增添了一份亲切感与生活气息。它拉近了诗歌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仿佛能够置身于粤语文化的语境之中,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与情感。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诗歌语言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为当代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元素。

三、结构之巧:回环往复中的递进

《和光同尘》在结构上采用了回环往复的手法,通过相似句式的重复与变化,层层递进,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全诗共四节,每节四句,每节之间既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又在内容和情感上有所推进。

从第一节的自然意象开篇,到第二节引入人事意象,阐述个体的来来去去;第三节进一步深化个体与他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佢哋你哋,我嚟我走 \/ 我嘅嚟去,你哋左右”,这里不仅强调了个体行动的自主性,更突出了他人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在群体关系中的位置与状态;最后一节又回归到自然意象,“岸喺前后,嘟喺上下 \/ 岸有冇光,喺手脚心”,此时的自然意象已不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岸” 的前后位置,“嘟” 的上下分布,暗示了世间万物皆有其既定的秩序与位置,而 “岸有冇光,喺手脚心” 则巧妙地将自然与个体再次联系起来,光的有无,似乎不再取决于外界环境,而在于个体自身的感知与把握,从而将诗歌的主题从对自然与人事现象的观察,上升到对个体内心世界、主观能动性以及哲学思考的层面。

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使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整齐、对称的美感,如同音乐中的主旋律反复出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同时,在内容上又通过层层递进,不断拓展和深化诗歌的内涵,引导读者逐步深入诗人所构建的诗意世界,探寻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智慧。

四、哲学之思:和光同尘的智慧启示

“和光同尘” 这一古老的哲学概念,出自《道德经》,原文为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其含义为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与万物和谐相处,融入尘世之中。树科以此为诗名,无疑是将这一哲学思想融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诗中,无论是自然意象所展现出的万物和谐共生、遵循自然规律的状态,还是人事意象所反映出的个体在世界中的渺小与无奈,以及个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都体现了 “和光同尘” 的哲学理念。诗人通过对自然与人事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顺应自然、尊重差异、包容万物的人生态度。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我们应如同 “岸” 与 “嘟” 一般,既坚守自己的本质与位置,又不刻意彰显,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在处理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时,要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学会理解、接纳与包容,不盲目追求特立独行,而是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同时,诗中的最后一节 “岸有冇光,喺手脚心”,也为 “和光同尘” 的哲学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提醒我们,虽然要顺应自然、融入尘世,但个体并非完全被动、无所作为。光的有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感知与行动,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去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好与光明。这种将顺应自然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观点,使 “和光同尘” 的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了更为积极、现实的指导意义。

树科的粤语诗《和光同尘》以其独特的意象之美、语言之妙、结构之巧和哲学之思,为我们呈现了一首兼具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的佳作。它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不禁对自然、人生、社会以及古老的哲学智慧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在这个快节奏、多元化的时代,这样一首能够触动心灵、引发深思的诗歌,显得尤为珍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