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231章 恒常与自在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第231章 恒常与自在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2:34:22

《恒常与自在》

——论粤语诗《天行健》中的宇宙生命观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星空中,粤语诗歌犹如一颗独特的星辰,以其方言特有的韵律和思维,照亮了现代诗的另一重境界。树科的《天行健》便是这样一首以粤语思维重构古典宇宙观的佳作。这首短诗以看似简单的天文意象——\"热头\"(太阳)与\"月光\"(月亮)——为载体,却构建了一个关于恒常与自在的哲学世界。当我们深入这首诗的肌理,会发现诗人实际上在探讨一个古老的命题:在变动不居的宇宙中,生命应当以何种姿态存在?

诗题\"天行健\"取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互文关系为全诗奠定了精神基调。但树科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并未直接沿袭儒家那种积极进取的入世哲学,而是通过粤语特有的表达方式,重构了这一命题。诗歌开篇\"睇到,睇唔到\/嘟唔喺咁关键\"便展现出一种超然的智慧。\"睇\"(看)这一动作在粤语中比普通话的\"看\"更具主动性和日常性,而\"嘟唔喺\"(都不是)的否定句式则带有浓厚的方言韵味。诗人以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消解了人类认知的中心地位——无论我们是否看见、是否理解,宇宙的运行自有其规律。这种开篇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形成遥远的呼应,却又因粤语的鲜活而显得格外亲切。

诗歌的第一节聚焦于\"热头\"(太阳)的形象。在粤语中,\"热头\"比普通话的\"太阳\"更具体感温度,仿佛能让人直接触摸到那份热度。\"热头唔知攰嘅\/佢从嚟嘟冇唞过\"这两句诗,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太阳以不知疲倦的生命力。\"攰\"(累)和\"唞\"(休息)都是极具粤语特色的词汇,它们的运用使得太阳的形象不再是遥远的天体,而像一个勤劳的广东街坊,日夜不停地工作。这种表达既承接了《周易》\"自强不息\"的精神,又通过方言的日常性将其平民化、生活化。太阳的不知疲倦不是一种刻意的坚持,而是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这与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dasein)的本真存在状态有着微妙的相通之处。

第二节转向\"月光\"(月亮)的描绘,诗人在这里展现了更为复杂的宇宙观。\"月光嘟喺啫\"(月亮都是这样罢了)中的\"啫\"是粤语中常用的语气词,带有轻微的不在意和随性的意味。这种表达消解了月亮在传统文化中的浪漫光环,使其回归到自然天体的本真状态。\"佢有己己钟意嘅\"(它有自己喜欢的)一句中,\"己己\"(自己)的叠用强化了月亮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月亮不随\"潮起潮落\"而改变,不在乎\"扁嘅圆嘅\"(月相变化),因为它\"有己己心思时\"。这些表达共同构建了一个自在自为的月亮形象,它不受外界影响,保持内在的完整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心思\"一词的运用。在粤语中,\"心思\"不仅指思想,更包含情感、意愿等丰富内涵。月亮被赋予\"心思\",不是简单的拟人化,而是诗人对宇宙生命性的深刻体认。这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宇宙意识一脉相承,却又因粤语的市井气息而显得更为亲切自然。月亮的\"心思\"不受潮汐和月相这些外在形式的影响,暗示了本质与现象的哲学区分,令人想起柏拉图的理念论——月亮的变化只是表象,其内在的\"理念\"永恒不变。

从诗艺角度看,《天行健》展现了粤语诗歌独特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全诗采用自由体,但通过粤语特有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创造出一种口语化的韵律。\"嘟唔喺\"、\"啫\"、\"嘅\"等粤语虚词的频繁使用,使诗歌读来如日常对话般自然流畅,却又因意象的精心选择而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正是粤语诗歌的魅力所在——它既能承载深刻的哲学思考,又不失方言的鲜活与生动。

在文化意义上,《天行健》体现了粤语作为汉语方言的独特表现力。诗中\"热头\"、\"月光\"等词汇,与古汉语中的\"日\"、\"月\"形成历史呼应,展现了粤语对古汉语的保留与发展。同时,\"己己\"、\"唞\"等特色词汇又彰显了粤语的地域文化特质。这种古今交融、雅俗共济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既有古典哲学的深度,又有现代生活的气息。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曾言\"方言可证古语\",树科的这首诗恰是这一观点的生动例证。

《天行健》虽然短小,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观照系统。太阳与月亮作为诗歌的两大意象,分别代表了恒常与自在两种生命状态。太阳的不知疲倦展现了《周易》\"自强不息\"的精神,而月亮的随性自在则更接近道家的自然无为。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生命态度在诗中和谐共存,暗示了理想人生的两种维度:对外要如太阳般坚持不懈,对内则应如月亮般保持自我的完整与独立。这种辩证的宇宙人生观,使《天行健》超越了简单的自然描写,成为一首关于生命哲学的隽永之作。

树科的《天行健》以其简洁的粤语表达,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它让我们看到,方言诗歌不仅可以表达地域风情,更能探讨人类共同的哲学命题。在这首诗中,粤语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观照世界的独特角度。当诗人用\"热头\"和\"月光\"这样的日常词汇谈论宇宙人生时,他实际上在实践一种诗学上的\"本土化形而上学\"——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思考最高远的问题。这正是《天行健》最值得珍视的诗学价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