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122章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第122章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2:34:22

《风采依旧》(粤语诗)

文\/树科

风度楼喺十字街头

四面八方阻交通

走咗咯……

风采楼向东西桥

好得风采喺采风

浈江武江几自在……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6.13.粤北韶城沙湖畔

《市井烟火与历史回音》

——论树科《风采依旧》的时空辩证法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浩渺星河中,粤语诗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与地域文化基因,构筑起别具一格的美学空间。树科的《风采依旧》宛如一幅岭南市井的微缩长卷,在寥寥数行中,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鲜活熔铸一炉。这首诗歌以韶关标志性建筑风采楼为叙事支点,运用粤语方言的独特韵律与意象叠加,在时空交错的维度中,演绎出城市记忆的变与恒,折射出岭南文化的深层肌理。

一、方言诗学:粤语的在地性与诗性表达

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体系中保存中古音系最为完整的语种之一,其九声六调的复杂声韵系统本身就蕴含着天然的音乐性。在《风采依旧》中,树科摒弃了传统诗歌工整的格律束缚,转而以粤语口语的自然节奏为诗歌骨架。“风度楼喺十字街头” 中的 “喺” 字,作为粤语中表示 “在” 的常用词,瞬间将诗歌锚定在岭南的语言土壤中。这种方言词汇的运用,不仅打破了普通话诗歌的同质化表达,更赋予文本强烈的地域标识性。

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指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粤语诗歌中的方言词汇如同文化密码,承载着岭南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习惯。诗中 “走咗咯” 的 “咗” 字,作为粤语完成时态的标志性助词,在简洁的口语化表达中,暗含着一种时光流逝的轻描淡写。这种看似随意的语言处理,实则暗合了粤语使用者 “务实、含蓄” 的文化性格,将情感的波澜隐于市井话语的表层之下。

从语音角度分析,粤语中大量入声字的存在为诗歌增添了短促有力的节奏感。“四面八方阻交通” 一句中,“八”“面”“阻” 等字的入声发音,如同鼓点般短促密集,与 “阻交通” 所描绘的城市拥堵场景形成声音与意义的同构。这种音义之间的巧妙呼应,展现了粤语诗歌独特的语言张力,使读者在诵读过程中,能够直观感受到城市空间的逼仄与喧闹。

二、空间叙事:建筑符号的解构与重构

风采楼作为韶关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明代,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在树科的诗歌中,这座建筑不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成为流动的叙事载体。诗歌开篇 “风度楼喺十字街头 \/ 四面八方阻交通”,将建筑置于现代城市的交通枢纽之中,“阻交通” 的现实困境与 “风度楼” 的历史厚重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空间场景的并置,暗示着历史遗迹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尴尬处境 —— 既作为文化符号被保留,又因功能冲突而成为城市运转的阻碍。

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风采楼在诗歌中的双重身份,正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博弈的具象化呈现。当诗人写道 “走咗咯……”,这个省略号不仅是语言节奏的停顿,更是对建筑命运的留白。它既可能是对车辆行人匆匆离去的写实描述,也暗含着对历史建筑逐渐被边缘化的喟叹。

诗歌的第二节实现了空间维度的转换:“风采楼向东西桥 \/ 好得风采喺采风”,“东西桥” 的引入拓展了诗歌的空间纵深,将视野从拥挤的十字街头延伸至开阔的江河之上。“采风” 一词双关,既指风采楼在浈江、武江之间采集风光,又暗合古代 “采风” 的文化传统,赋予建筑以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在这里,风采楼完成了从城市交通阻碍物到文化观察者的身份转变,展现出历史建筑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功能重构。

浈江、武江的意象在诗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江水的自在流淌与城市的拥堵形成鲜明对比,“浈江武江几自在……” 的结尾,以自然之 “自在” 反衬城市之 “不自在”,构建起自然与人工、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这种空间叙事策略,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上升为对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关系的哲学思考。

三、时间维度:瞬间与永恒的辩证书写

《风采依旧》在时间处理上呈现出独特的辩证法。诗歌以 “走咗咯……” 的瞬间场景切入,捕捉到城市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片段。这种对瞬间的聚焦,类似于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罗伯 - 格里耶对物的客观描摹,通过对具体场景的细致刻画,消解传统叙事中的线性时间逻辑。然而,在看似碎片化的瞬间背后,却隐含着对历史永恒性的追寻。

风采楼作为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建筑,本身就是时间的容器。诗中 “风采依旧” 的标题,既点明了建筑名称,又暗含对历史延续性的肯定。尽管城市空间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重构,交通方式日新月异,但风采楼依然矗立在十字街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这种 “变” 与 “恒” 的辩证关系,在诗歌中通过语言的重复与对比得以强化。例如,“风采” 一词在诗中两次出现,前一次指向建筑名称,后一次延伸为文化采风的意象,实现了从物质实体到文化符号的升华。

在时间维度的处理上,树科巧妙运用粤语中表示时态的虚词,如 “咗”“咯” 等,将瞬间的现实场景与永恒的历史记忆编织在一起。“走咗咯” 的完成时态,既记录了当下的动态,又暗示着过去的延续;而 “几自在” 的感叹,则在对自然状态的赞美中,流露出对永恒之美的向往。这种时间处理方式,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实现了对时间哲学的深度探索。

四、文化意蕴:岭南精神的诗性诠释

《风采依旧》作为一首粤语诗歌,其文化意蕴深深植根于岭南文化的土壤之中。岭南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特质,这种文化基因在诗歌中通过建筑意象与语言表达得以彰显。风采楼作为历史与现实交汇的节点,既承载着中原文化的传统基因,又在岭南地域的滋养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的存在,象征着岭南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

诗中对市井生活的描绘,如 “四面八方阻交通”,展现了岭南城市的烟火气息。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延续了岭南文化 “经世致用” 的务实精神。与北方诗歌中常见的宏大叙事不同,树科的诗歌聚焦于城市空间中的细微之处,通过对建筑、交通、江水等具体物象的描写,勾勒出岭南人真实的生存状态。

“采风” 意象的运用,更是对岭南文化中 “兼容并蓄” 特质的诗意表达。在古代,采风是收集民间歌谣、了解民情风俗的重要方式;在现代语境下,风采楼作为 “采风” 的主体,象征着岭南文化对多元信息的主动吸纳。这种古今意象的融合,体现了岭南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的发展路径。

五、诗歌艺术:简约与张力的美学平衡

从诗歌艺术的角度审视,《风采依旧》展现出简约与张力并存的美学特质。全诗仅用短短六行,却构建起多层次的意义空间。这种简约并非简单的内容压缩,而是通过意象的精准选择与语言的高度凝练实现的。每一个意象,无论是 “十字街头”“东西桥”,还是 “浈江武江”,都经过精心筛选,具有丰富的象征内涵。

诗歌中的留白艺术是营造张力的重要手段。“走咗咯……” 的省略号,以及结尾处的不完整句式 “浈江武江几自在……”,都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未完成的表达,类似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 “飞白” 技法,在空白处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读者在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到诗歌意义的建构之中,使诗歌的张力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在结构上,诗歌呈现出对称与转折的巧妙结合。前半部分聚焦于城市空间的拥挤与建筑的现实困境,后半部分则转向自然景观的开阔与建筑的文化功能。这种结构上的转折,不仅使诗歌在节奏上产生起伏变化,更在意义层面实现了从现实批判到文化反思的升华。

结语

树科的《风采依旧》以粤语诗歌的独特形式,在市井烟火与历史回音的交织中,完成了对城市记忆的诗意书写。诗歌通过方言的在地性表达、空间的多维叙事、时间的辩证处理以及文化意蕴的深度挖掘,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的美学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风采楼不再是单纯的建筑符号,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粤语诗歌的独特魅力,更为当代诗歌如何处理地域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风采依旧》所引发的关于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思考,具有超越地域与时代的普遍意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