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63章 凝视文明的基因图谱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第63章 凝视文明的基因图谱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2:34:22

《睇到伏羲女娲图……》(粤语诗)

——新疆博物馆8号厅

文\/树科

佢睇,佢哋睇

你睇,你哋睇

我睇,我哋睇

齐齐,眼睇睇

睇睇,睇到乜?

睇到规矩

睇到阴阳

睇到星象

睇到节气

睇到和谐……

睇到己己咩?

仲有螺旋嘅dNA?

仲有文明嘅轨道?

仲有我哋冇?

仲有噈好……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6.9.粤北韶城沙湖畔

《凝视文明的基因图谱》

—— 论《睇到伏羲女娲图……》的视觉诗学与文化解码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浩瀚星空中,树科的粤语诗《睇到伏羲女娲图……》宛如一枚独特的文化琥珀,将古老的华夏文明基因与粤语方言的鲜活生命力熔铸为一。诗人在新疆博物馆 8 号厅的凝视瞬间,以语言为棱镜,折射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首诗不仅是对伏羲女娲图的直观回应,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符号象征与人类认知的深邃思考。

一、叠词的韵律迷宫:粤语方言的诗性解构

诗歌开篇以 “佢睇,佢哋睇 \/ 你睇,你哋睇 \/ 我睇,我哋睇” 的重复句式构建起独特的韵律节奏,这种近乎口语化的叠词运用,将粤语方言的鲜活质感推至台前。粤语作为古汉语的 “活化石”,保留着大量中古音系的特征,其九声六调的丰富性赋予诗歌天然的音乐性。诗人通过不断重复的 “睇” 字,不仅营造出一种集体凝视的仪式感,更暗合了粤语中 “叠词表强调” 的语言习惯。

在语言学层面,这种重复并非简单的修辞游戏。从雅各布森的诗学理论来看,诗歌语言的本质在于对日常语言的 “陌生化” 处理。“睇” 字的高频出现,打破了常规语言的线性逻辑,使读者的注意力从语义内容转向语言本身的声音与节奏。正如赵元任在《语言问题》中所言:“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音、词汇、语法构成其三大要素。” 树科对 “睇” 字的反复锤炼,正是对语音要素的创造性运用,使诗歌在听觉维度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力。

从文化符号学角度分析,“睇” 字的重复构成了一种视觉召唤。它不仅指向现实中的 “观看” 行为,更延伸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 “审视”。当 “齐齐,眼睇睇” 的集体凝视出现时,个体的观看行为升华为群体的文化记忆,粤语方言的地域特色与华夏文明的普遍性在此刻达成奇妙的共振。

二、符号的多维解码:伏羲女娲图的文明隐喻

诗歌的第二节转入对伏羲女娲图的具象解读,“睇到规矩 \/ 睇到阴阳 \/ 睇到星象 \/ 睇到节气 \/ 睇到和谐”,诗人以五个排比句构建起文明符号的解码矩阵。伏羲女娲作为华夏文明的创世神话人物,其图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在新疆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中,二人常以人首蛇身交尾的形象出现,手中分别持规和矩,这一图像系统与诗歌中的 “规矩” 形成直接呼应。

规和矩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测量工具,在《史记?夏本纪》中就有 “左准绳,右规矩” 的记载,象征着秩序与法则。诗人将 “规矩” 置于解码的首位,暗示着华夏文明对规则意识的重视。而 “阴阳” 则指向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本身就是阴阳调和的视觉化表达。正如《周易?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哲学思想在图像与诗歌中得到了双重呈现。

“星象” 与 “节气” 的解码则将文明的视野扩展到宇宙时空的维度。伏羲被尊为 “人文始祖”,相传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造了八卦。八卦系统与星象、节气密切相关,是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知结晶。诗歌中 “睇到星象 \/ 睇到节气” 的表述,将视觉图像与天文学、农学知识相勾连,展现出华夏文明 “天人合一” 的思维模式。

“和谐” 作为解码的最终指向,既是对前面诸多元素的总结,也是对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提炼。从《尚书?尧典》的 “协和万邦” 到孔子的 “和而不同”,和谐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在伏羲女娲图中,人首蛇身的交尾形象、规与矩的平衡、阴阳的交融,无不彰显着和谐之美。

三、追问的哲学维度:文明基因的现代叩问

诗歌的第三节以一连串的疑问句展开:“睇到己己咩?\/ 仲有螺旋嘅 dNA?\/ 仲有文明嘅轨道?\/ 仲有我哋冇?\/ 仲有噈好……” 这些追问将诗歌的意境从具象的图像解读引向抽象的哲学思考。“螺旋嘅 dNA” 这一现代科学概念的引入,构成了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奇妙对话。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dNA 的双螺旋结构与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形成了跨时空的隐喻关联。这种隐喻并非简单的形似,而是揭示了文明传承与生命延续的内在逻辑。正如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所言:“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文化也存在类似的‘模因’(meme),通过复制、传播实现传承。” 伏羲女娲图作为文化模因,承载着华夏文明的核心基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复制、变异、传承。

“文明嘅轨道” 这一表述将文明发展类比为天体运行的轨迹,暗含着对文明规律的探寻。诗人追问 “仲有我哋冇?”,既是对当代社会中文明基因流失的忧虑,也是对个体在文明传承中责任的反思。这种追问与艾略特在《荒原》中对现代文明的叩问形成了精神上的共鸣,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对文明命运的关切始终如一。

诗歌以 “仲有噈好……” 的开放式结尾,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这种留白艺术既符合中国传统诗歌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审美追求,又契合现代诗歌的开放性特征。它邀请读者参与到对文明基因的解码与传承之中,使诗歌的意义在读者的解读中不断生成与延展。

四、跨时空的对话:诗歌的文化张力

《睇到伏羲女娲图……》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构建了多重跨时空对话。首先是地域空间的对话,诗歌创作于粤北韶城沙湖畔,而描绘的对象却是新疆博物馆的文物,这种空间跨度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界限,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粤语方言的运用不仅没有削弱这种普遍性,反而以独特的地域色彩丰富了文明的表达维度。

其次是时间维度的对话,古老的伏羲女娲图与现代的 dNA 概念、粤语方言与华夏文明的古老基因,在诗歌中形成了奇妙的时空折叠。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并置,而是通过语言的炼金术实现了文明基因的现代转化。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言:“每一个时代都梦想着下一个时代,在对过去的回溯中孕育新的未来。” 树科的诗歌正是在对古老文明的凝视中,孕育着对未来的想象。

最后是文化符号的对话,规与矩、阴阳与星象、神话与科学,这些看似对立的符号在诗歌中达成了和解与共生。这种对话展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与创造性,也为当代诗歌的文化书写提供了新的范式。

结语:在凝视中传承文明

树科的《睇到伏羲女娲图……》以其独特的粤语诗学、深刻的文化解码与开放的哲学追问,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极具启示性的样本。诗歌通过对伏羲女娲图的凝视,不仅完成了对古老文明的致敬,更实现了对文明基因的现代激活。在这个文化快速变迁的时代,这样的诗歌提醒我们:唯有在凝视中理解传统,在追问中传承文明,才能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精神的桥梁。

当我们再次重读这首诗,那些反复出现的 “睇” 字,仿佛变成了文明传承的接力棒,从远古的神话时代传递到当下,又将继续传递到未来。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凝视中,我们既是观看者,也是传承者,更是文明基因的续写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