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7章 粤语诗境中的时空交响

《喺诗歌步道起飞》(粤语诗)

文\/树科

噈似听到张宰语:

\"天涯共此时\"……

诗国天地何其广

纵横经纬几万年……

望江亭阅风流往

诗歌步道嚟翩跹……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5.25.粤北韶城沙湖畔

《粤语诗境中的时空交响》

—— 论《喺诗歌步道起飞》的诗性建构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图景中,粤语诗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与文化基因,开辟出一片别具韵味的创作空间。树科的《喺诗歌步道起飞》作为一首粤语诗作,犹如岭南文化土壤中绽放的奇葩,以方言特有的韵律与节奏,编织出关于诗歌、历史与空间的多维叙事。这首短诗虽篇幅有限,却蕴含着深厚的诗学张力,在古今对话与地域文化的碰撞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方言入诗:语言的在地性与诗性突围

粤语作为汉语方言的重要分支,承载着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密码。《喺诗歌步道起飞》开篇便以 “噈似听到张宰语” 的粤语表达,瞬间将读者带入充满地域特色的语言场域。“噈似”(就像)这种极具口语化的方言词汇,打破了传统诗歌书面语的桎梏,赋予诗歌鲜活的生命力与真实感。

方言入诗并非简单的语言移植,而是诗人对诗歌语言边界的主动探索。在现代诗歌发展历程中,艾青的《大堰河 —— 我的保姆》运用大量浙江金华方言,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浓度与地域色彩;北岛的《古寺》中偶尔闪现的京腔俚语,也为诗歌增添了别样的市井气息。树科在《喺诗歌步道起飞》中运用粤语方言,同样是对诗歌语言丰富性的拓展。这种在地性语言的运用,使诗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符号,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与文化温度。

粤语独特的九声六调,也为诗歌带来了丰富的韵律变化。“天涯共此时” 与粤语语境的结合,在发音上产生了新的节奏美感。粤语中 “时”(si4)的发音悠长婉转,与普通话的发音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语音上的差异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音乐性,使诗句在吟诵时更具韵味,仿佛一首悠扬的岭南小曲,在读者耳畔回荡。

二、时空交织:历史纵深与现实场域的诗意对话

“天涯共此时” 一句的引用,成为连接古今的关键纽带。张九龄作为唐代着名诗人,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千古名句,早已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思念与共鸣的经典表达。树科在此巧妙化用,使诗歌瞬间拥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当粤语语境中的 “噈似听到张宰语” 与张九龄的诗句相遇,时空的界限被打破,古代诗人的情感与当代诗人的感悟在这一刻交融,形成跨越千年的对话。

“诗国天地何其广,纵横经纬几万年” 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时空维度。“诗国” 一词将诗歌世界具象化为一个广袤无垠的国度,而 “纵横经纬几万年” 则从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强调了诗歌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诗歌历史的敬畏,更表达了对诗歌未来发展的无限憧憬。在这个 “诗国” 中,古今诗人如同星空中的璀璨星辰,共同照亮诗歌的天空。

“望江亭阅风流往,诗歌步道嚟翩跹” 则将视角拉回现实场域。“望江亭” 作为具体的地理空间,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文人墨客的足迹;“诗歌步道” 则是现代社会中为诗歌文化打造的实体空间。诗人在这两个空间的转换中,完成了历史与现实的无缝对接。站在望江亭,回望往昔的风流人物与诗歌盛景;漫步诗歌步道,感受当下诗歌文化的蓬勃生机。这种时空交织的叙事方式,使诗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实的鲜活气息。

三、意象建构:诗歌步道的象征意义与精神飞翔

“诗歌步道” 作为诗中的核心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既是现实生活中供人们欣赏诗歌、感受诗意的实体场所,更是诗人心中通往诗歌世界的精神通道。在这条步道上,诗人可以自由驰骋,与古今诗人对话,汲取诗歌的灵感与力量。它象征着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起飞” 一词则赋予诗歌步道以动态的生命力。“喺诗歌步道起飞” 不仅是身体上的移动,更是精神上的升华。诗人仿佛借助诗歌步道的力量,挣脱现实的束缚,飞向广阔的诗歌天空。这种 “起飞” 的意象,让我们联想到李白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的豪迈与洒脱,展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无限激情与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

诗歌中的 “望江亭”“风流往” 等意象,也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历史感的意象群。望江亭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兴衰荣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风流往” 则指向过去的辉煌与才情,与 “诗歌步道” 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诗歌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延续与演变。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一个立体而丰满的诗歌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与情感共鸣。

四、文化自觉:粤语诗的价值与意义

《喺诗歌步道起飞》的创作,体现了诗人强烈的文化自觉。在全球化与普通话普及的背景下,粤语诗的创作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坚守,更是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丰富与发展。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得以传承与弘扬。树科以粤语写诗,将岭南地区的语言特色、文化传统融入诗歌创作,使粤语诗成为展示岭南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从诗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粤语诗为当代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打破了传统诗歌以普通话为主要创作语言的局限,拓宽了诗歌的语言边界与表现形式。粤语诗独特的韵律、词汇和语法结构,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同时,粤语诗也为研究方言与诗歌的关系、地域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等诗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结语

树科的《喺诗歌步道起飞》以粤语为载体,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时空交织的叙事、丰富的意象建构,展现了诗歌世界的广阔与深邃。这首诗既是对诗歌文化的礼赞,也是对地域文化的深情告白。它让我们看到,方言与诗歌的结合能够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能够赋予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代诗歌发展的道路上,粤语诗如同一颗闪耀的明珠,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诗歌创作的多元之路。我们期待更多像《喺诗歌步道起飞》这样优秀的粤语诗作涌现,为当代诗歌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