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26章 方言的突围与诗意的重构

《方言的突围与诗意的重构》

——论树科粤语诗《天南第一峰》的在地性表达

文\/元诗

在中国当代诗歌的版图中,方言写作始终是一条若隐若现的暗流,它时而潜入主流诗歌话语的底层,时而喷薄而出形成独特的语言景观。树科的粤语诗《天南第一峰》正是这样一次方言的突围尝试,它以广东最高峰石坑崆为载体,通过粤方言特有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构建了一个既地域又普世、既传统又现代的诗意空间。这首诗表面上是对岭南地理标志的歌咏,实则是对诗歌语言本体的一次深刻叩问——当普通话成为诗歌写作的霸权语言时,方言如何以其鲜活的在场性,为现代汉语诗歌注入新的生命力?

《天南第一峰》开篇即以粤语特有的句式和词汇确立其语言身份:\"广东最高峰\/大名石坑崆\/超过咗四岳\/差啲华山同……\"。其中\"咗\"(表示完成时态)、\"差啲\"(意为\"差点\")、\"同\"(意为\"一样\")等粤语词汇的运用,不仅构成了语音上的地域标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与标准汉语不同的思维节奏和认知方式。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曾指出:\"方言是精神的家园。\"树科在此并非简单地进行语言转译,而是通过方言重构了诗人与世界的关系。当\"石坑崆\"这个充满岭南特色的地名以原生态的方式进入诗歌时,它携带的不仅是地理信息,更是一整套地方性知识体系和文化记忆。

诗歌的第二段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文化对话:\"高又点话啫\/天下处最穷\/韩愈啊韩公\/绿水青山拥……\"。此处\"点话啫\"(意为\"怎么说呢\")这一粤语特有的疑问句式,制造了语言上的陌生化效果。而韩愈的突然介入,则构建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位曾被贬至岭南的唐代文豪,在此成为岭南文化接纳中原文明的象征。韩愈在《送区册序》中曾描述岭南\"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而树科笔下的\"绿水青山拥\"则是对传统岭南书写的现代回应。这种回应通过方言完成,恰如巴赫金所言:\"语言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实现其真正的生命。\"粤语在此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成为文化记忆的活态载体。

诗歌结尾处,树科将视野突然拉向宇宙维度:\"嘻嘻,今日嘅世界\/睇法最佳宇宙观……\"。从\"石坑崆\"的地理高度到\"宇宙观\"的思想高度,诗人通过\"嘻嘻\"这一粤语中常见的语气词完成了举重若轻的转折。这种由方言助词实现的语气转换,在标准汉语诗歌中往往需要复杂的修辞才能达成。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强调\"语言是存在的家\",树科正是通过粤语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构建了一种既亲切又超越的诗学空间。当\"今日嘅\"(意为\"今天的\")、\"睇法\"(意为\"看法\")这些日常粤语词汇与\"宇宙观\"这样的哲学概念并置时,产生的是语言碰撞带来的诗意火花。

从诗歌形式上看,《天南第一峰》打破了传统山水诗的崇高范式,代之以一种戏谑与庄重并存的现代语调。中国古代山水诗从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到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大多遵循雅言传统,而树科则大胆引入\"嘻嘻\"这样的口语化表达,形成了对山水诗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与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对日常语言的推崇形成呼应,如威廉斯\"那么多依靠\/一辆红色手推车\"的实践,但树科的独特性在于他是通过方言而非标准语实现这一诗学突破。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在此得到验证——粤语作为非标准变体,天然具有刷新读者语言感知的潜能。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审视,《天南第一峰》体现了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又\"不忘本来\"的特质。岭南自古因五岭阻隔而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但同时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吸纳外来文明。这种双重性在诗中表现为:一方面以\"石坑崆\"标举岭南地理自信,另一方面又以\"韩愈\"指向中原文化影响;一方面使用粤语扞卫语言身份,另一方面又将这种地方性表达提升至\"宇宙观\"的普世高度。历史学者陈寅恪曾言:\"中国将来之发展,必于南北文化之交融中得之。\"树科的粤语诗实践,恰是这种南北交融在诗歌领域的生动体现。

在更广阔的当代诗歌语境中,《天南第一峰》的方言写作具有诗学本体论的意义。自胡适《尝试集》开启白话诗运动以来,现代汉语诗歌一直在寻找最适合现代经验的表达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的\"口语诗\"到21世纪的\"民间写作\",语言的\"在地性\"日益受到重视。树科的粤语诗既不同于简单化的口语狂欢,也不同于猎奇式的方言展示,而是通过方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情感结构,探索现代诗歌表达的新可能。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诗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的论断,在此可改写为\"诗是在方言中保存的东西\"——那些在标准语翻译中流失的微妙情感和地方智慧,恰恰在方言诗歌中得以保全和彰显。

《天南第一峰》结尾处突如其来的\"宇宙观\",暗示了方言诗歌的终极追求——从地域性抵达普遍性。这种看似矛盾的追求,实则符合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我们总是通过具体的语言形式把握抽象的世界图景。树科通过粤语这一\"小传统\",最终抵达了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大思考\",这一路径与爱尔兰诗人希尼通过方言英语探索普遍人性异曲同工。在全球化导致文化同质化的今天,这种根植于地方又超越地方的诗歌实践,或许正是抵抗文化扁平化的有效策略。

回望《天南第一峰》全诗,树科通过\"石坑崆—韩愈—宇宙观\"的三重跳跃,完成了从地理到历史再到哲学的思维跃升。这种跃升不是概念化的强行拔高,而是通过粤语特有的词汇、句式和语气自然实现的。法国诗人佩吉的名言\"一切始于神秘,终于政治\"在此可转译为\"一切始于方言,终于宇宙\"——树科的诗歌实践表明,最地域的语言可能蕴含最普遍的人类经验,最接地气的表达可能承载最超越的诗性智慧。在标准汉语日益主导诗歌写作的今天,《天南第一峰》这样的粤语诗作提醒我们:诗歌的生命力或许正来自那些尚未被标准化的语言飞地,来自那些用母语思维才能捕捉的微妙震颤。

《天南第一峰》作为一首看似简单的粤语诗,实则提出了当代汉语诗歌发展的关键命题:在标准化与多样性之间,诗歌如何保持其语言的鲜活性与文化的丰富性?树科的答案是回归方言这一\"语言的故乡\",在地方性表达中寻找普遍性价值。这种尝试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诗歌的表现手段,更为我们思考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提供了诗学样本。当诗人用\"嘻嘻\"这样的粤语词汇举重若轻地谈论\"宇宙观\"时,他实际上是在实践一种新的诗歌伦理——唯有忠于自己的语言根源,才能抵达他人的心灵深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