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243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栖居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栖居》

——论树科《珠玑巷》中的文化记忆与语言诗学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音韵质地和文化立场,构筑了一道抵抗语言同质化的诗意防线。树科的《珠玑巷》作为粤语诗歌的代表性文本,不仅承载着岭南文化的集体记忆,更在方言与雅言的张力中,开辟出一条通往文化原乡的诗学路径。这首诗以\"珠玑巷\"——这个被岭南各族谱反复书写的移民地理符号为切入点,通过粤语特有的词汇、语法和音律,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招魂仪式。

诗歌开篇\"胡同弄堂老屋巷\/东西南北根嘅样……\"即以三重空间指涉构建起文化地理的坐标系。\"胡同\"的北方官话特征,\"弄堂\"的吴语印记,与\"老屋巷\"的粤语表达并置,形成微缩的中国语言地理图谱。这种有意识的词汇拼贴,令人想起宇文所安在《追忆》中论述的\"记忆的碎片化重组\",诗人通过不同方言的空间词汇碰撞,暗示了岭南文化作为移民文化的复合性本质。而\"根嘅样\"这一粤语特有的属格表达与\"样\"的视觉意象结合,将抽象的文化根系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具象存在,实现了语言学上所谓的\"方言物质性\"对文化记忆的承载功能。

第二联\"卵石砖瓦红定黑?\/日月光阴食品床……\"运用粤语特有的疑问句式\"红定黑\"(红还是黑),在色彩辩证中暗藏文化选择的隐喻。卵石砖瓦作为建筑基材,其颜色变化实为岁月侵蚀的痕迹,诗人却以饮食选择的日常表达\"定\"(还是)来设问,将沉重的历史沧桑举重若轻地转化为生活化的审美判断。这种方言思维催生的修辞转换,恰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粤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在此拓展了诗歌的意义维度。\"食品床\"这一看似悖谬的搭配,实为粤语\"食\"(吃)与\"品\"(品味)的双重动作对\"床\"这一休憩空间的入侵,暗示了岭南文化中饮食与生活空间的紧密交融。

诗歌第三联\"中原,梅关,大岭南\/敬宗,大湾,大珠江……\"以三组地理—文化符号的并置,勾勒出岭南族群的迁徙路线与文化认同的层级结构。\"中原\"作为文化发源地,\"梅关\"作为南岭通道的地理节点,\"大岭南\"作为最终定居地的空间转换,与\"敬宗\"的祖先崇拜、\"大湾\"的现代性指涉、\"大珠江\"的水系文明的语义并置,形成时空交错的立体网络。这种通过地名罗列构建文化谱系的手法,令人想起艾略特《四重奏》中\"人类无法承受太多的现实\"的空间诗学,但树科以粤语特有的\"大\"字前缀(大岭南、大湾、大珠江)赋予这些地理符号以方言的韵律感和情感温度,使文化记忆的书写兼具史诗格局与地方特色。

尾联\"惗惗,谂谂,谂嚟去\/古嚟今往:竹筒屋嘅思乡……\"通过粤语独有动词\"惗\"(思考)、\"谂\"(思索)的叠用与变奏,配合\"嚟\"(来)\"去\"的方位对立,创造出思维往复运动的音画效果。这三个同义动词的连续使用,形成类似诗经重章叠句的咏叹效果,而\"竹筒屋\"这一岭南特有的狭长形制民居,则成为凝结乡愁的物质载体。诗人巧妙利用粤语\"嘅\"(的)的轻声音节,在\"竹筒屋嘅思乡\"中营造出叹息般的语音效果,使建筑的物理空间与情感的心理空间通过方言虚词达成和谐共振。

从诗学传统看,《珠玑巷》延续了岭南\"竹枝词\"以方言记风物的传统,但突破了传统地方诗歌的田园牧歌模式。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的\"粤俗好歌\"传统,在树科笔下转化为对文化身份的现代性思考。诗中\"古嚟今往\"的时空结构,既包含刘禹锡\"故垒萧萧芦荻秋\"的历史苍茫,又融入了全球化语境下对地方性的坚守。这种坚守不是保守的怀旧,而是如本雅明所说的\"在过去的形象闪现的瞬间捕捉当下\"的辩证意象。

在音律层面,诗人充分利用粤语完整的入声系统和九声调值,在\"巷\"(hong6)、\"样\"(joeng2)、\"床\"(cong4)等韵脚中形成跌宕起伏的声调对比。特别是\"谂嚟去\"中\"嚟\"(lei4)与\"去\"(heoi3)的声调升降,模拟出思绪起伏的听觉效果。这种声调表现力是普通话四声系统难以企及的,印证了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对方言入诗的音乐性论述。诗中\"惗惗,谂谂\"的双声叠韵组合,更创造出类似梵语\"dhvani\"(韵)理论的语音象征效果,使思维活动本身获得了音韵造型。

从文化记忆角度解读,《珠玑巷》是对\"珠玑巷传说\"这一岭南集体记忆的诗意重构。据《南雄府志》记载,珠玑巷是北方士族南迁的重要中转站,黄慈博《珠玑巷民族南迁记》考证有广府系族谱多溯源于此。树科将这一历史记忆转化为\"东西南北根嘅样\"的意象群,在\"卵石砖瓦\"的物质性中注入\"敬宗\"的文化基因。这种处理方式与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理论形成对话,诗人不是简单复述历史传说,而是通过方言的诗性力量,使文化记忆获得当代性表达。

在当代诗歌语境中,《珠玑巷》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对方言诗学的探索。相较于普通话写作的诗歌,粤语诗歌保留了更多古汉语词汇(如\"嚟\"即古\"来\"字)和语法特征(如\"嘅\"作属格标记),这种语言特性使诗歌产生特殊的\"陌生化\"效果。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强调的\"文学性\"正来自这种对日常语言的偏离,而粤语作为非标准语的诗性运用,天然具有刷新感知的潜能。树科将\"食品床\"这样不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的搭配入诗,恰恰创造出布莱希特所追求的\"间离效果\",迫使读者在语言障碍中重新思考词语之间的诗意关联。

诗歌最后落点在\"竹筒屋嘅思乡\",这一意象浓缩了岭南侨乡文化的典型特征。竹筒屋作为广府传统民居,其狭长形制既适应南方气候,又隐喻着移民文化的线性时间观。诗人通过\"思乡\"这一永恒主题与特定建筑形式的结合,实现了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哲学表达。不同的是,这种栖居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通过方言词汇具体化的文化记忆场,正如诺拉在《记忆之场》中强调的,记忆必须依附于具体的物质载体才能延续。

《珠玑巷》的创作实践,为当代中国诗歌的语言困境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普通话日益成为唯一标准语的背景下,方言诗歌就像文化多样性的基因库,保存着被主流话语遮蔽的表达可能。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虚词结构(如\"嘅\")、动词变体(如\"惗谂\")、特殊句式(如\"红定黑\"),构建起抵抗语言同质化的诗意堡垒。这种抵抗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如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修补术\"(bricolage),在现有语言材料中创造性地重组出新的意义系统。

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看,《珠玑巷》呈现的不仅是岭南文化的记忆地图,更是所有面临全球化冲击的地域文化的缩影。诗中\"中原—梅关—大岭南\"的空间移动,隐喻着文化传播中的变形与适应;\"古嚟今往\"的时间结构,则暗示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诗人通过方言这一\"弱者的武器\",在主流文化的夹缝中开辟出身份认同的空间,这种策略与后殖民理论家巴巴(homi bhabha)提出的\"第三空间\"理论不谋而合——在文化碰撞的交界地带,最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转化。

《珠玑巷》作为文化记忆的诗歌编码,其意义不仅在于保存过去,更在于为未来提供文化再生的可能。就像诗中的\"卵石砖瓦\"既是建筑废墟又是重建材料,粤语诗歌的语言碎片也在树科的笔下重获新生。在普通话写作占据主流的当代诗坛,这样的方言诗歌实践恰如本雅明笔下的\"历史天使\",面对不断堆积的文化同质化废墟,依然执着地收集那些值得拯救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通过《珠玑巷》的文本细读,我们发现方言诗歌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现代汉语诗学创新的重要资源。树科以其敏锐的语言意识,将粤语的音韵特质、词汇特点和语法特性转化为独特的诗歌表现力,在文化记忆的书写中实现了\"声音—意义—文化\"的三重奏鸣。这种创作实践提示我们:真正的诗歌创新或许不在于追逐最新的理论潮流,而在于深入挖掘语言本身沉睡的可能性,在方言与雅言、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球的张力中,寻找那个既能安放个体记忆又能承载集体认同的诗意空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