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14章 岩层、声音与记忆的三重奏

《岩层、音声与记忆的三重奏》

——《丹霞三重奏》中的地质诗学与方言本体论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音韵系统和语法结构,构建了一种既植根于地域文化又超越地域限制的诗学表达。《丹霞三重奏》作为树科《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中的代表作,以丹霞地貌为物质载体,通过"光影"、"韶音"与"山歌"三个意象层面的交织,完成了一次对时间、历史与存在本质的诗性叩问。这首诗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其对方言诗学的开拓,更在于它将地质学意义上的岩层构造转化为诗歌的结构美学,使物质性的地貌景观升华为精神性的文化符号。

一、地质诗学:岩层作为时间文本的可视化修辞

"睇赤岩光影层层叠叠/见到海洋嘅琴日足迹……"开篇两句即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丹霞地貌最为标志性的赤色岩层。诗人使用的"睇"而非"看",这一粤语特有动词的选择,暗示了观察行为中蕴含的深度凝视与地域性感知方式。"层层叠叠"的复沓修辞不仅模仿了沉积岩的物理形态,更在语音层面通过叠词创造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韵律。地质学上,丹霞地貌的红色砂岩是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内陆盆地沉积的产物,每一层岩石都是地质年代的"书页",记录着远古海洋退却、陆地抬升的漫长过程。诗人将这种地质记忆称为"海洋嘅琴日足迹","琴日"(昨日)这一时间指称被赋予海洋,使自然现象人格化,而"足迹"的意象则将不可见的时间流逝转化为可视的空间痕迹。

这种将地质时间转化为诗意时间的处理方式,与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提出的"物质想象力"理论形成呼应。巴什拉认为,诗人通过对物质元素的沉思,能够唤醒潜藏在物质深处的记忆与梦想。在《丹霞三重奏》中,赤色岩层成为"物质想象力"的载体,它的层理结构被诗人解读为"海洋日记"的视觉隐喻,每一层沉积都是一段被固化的时间叙事。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选择"光影"而非单纯的"岩石"作为观察对象,暗示了自然景观在时间维度中的变幻不定——岩石恒久,而光影流转,二者的辩证关系构成了地质诗学的基础张力。

二、音声考古:从韶乐到天籁的声音谱系

第二段"望韶石沐千万年嘅风霜/闻韶音韶乐韶华天籁……"将诗歌的感知维度从视觉转向听觉。"韶石"作为丹霞山的具体景观,相传是舜帝南巡时奏韶乐之处,因而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历史媒介。"千万年嘅风霜"将地质时间与人文时间并置,使岩石成为经受时间洗礼的文化见证者。诗人通过"闻"这一感官动词,引导读者进入声音的考古层面——"韶音韶乐韶华天籁"四个音近词的有序排列,构成了一条从具体到抽象、从历史到永恒的声音谱系。

"韶音"指舜《韶》乐的具体声响,"韶乐"扩展为古代礼乐文化的象征,"韶华"则转向时间意象(美好年华),最后"天籁"升华为超越人文的自然之声。这四个阶梯式意象的递进,完成了从历史记忆到宇宙本体的诗意跃升。这种处理方式令人想起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对希腊神庙的分析:艺术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同时将大地作为历史的保存者呈现出来。"韶石"在此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集结历史记忆与文化密码的艺术装置,它使消逝的韶乐在诗歌语言中重新回荡。

粤语在表现这一声音谱系时展现出独特优势。"韶音"(siu4 jam1)、"韶乐"(siu4 ngok6)、"韶华"(siu4 waa4)、"天籁"(tin1 laai6)在粤语发音中形成头韵与腹韵的交错,尤其是三个"韶"字的重复出现,模仿了音乐中的主题再现手法。这种音韵效果在普通话中难以完全复现,显示出方言诗歌在声音质感上的不可替代性。诗人通过对粤语音韵潜能的挖掘,使诗歌本身成为当代的"韶乐"演奏,实现了"诗"与"乐"的古老盟约。

三、山歌人类学:民间记忆的口传诗学

第三段"长老山歌任逍遥/史嚟喺度,几多歌谣……"将视角转向丹霞地区的人文景观。"长老"既可指丹霞山中的长老峰,也可理解为传唱山歌的村寨长者,这种双关运用体现了粤语诗歌的多义魅力。"任逍遥"三字既描摹山歌的自由韵律,也暗示歌者超脱时空的精神状态。尤为重要的是"史嚟喺度"这一粤语表达——字面意为"历史一直在这里",其语法结构将"历史"主语化,使之成为持续在场的主动力量。这种表达在标准汉语中显得陌生化,却正凸显了方言诗歌对主流话语的补充与修正。

山歌作为口头传统,与岩层的地质记忆形成有趣的对照:前者是流动的声音传承,后者是固化的物质记录;前者依赖人体的生物记忆,后者依托岩石的物质记忆。诗人通过"几多歌谣"的感叹,暗示了那些未被文字记载、已随风消散的民间声音。这种对声音易逝性的敏感,与德国文化学者阿莱达·阿斯曼在《回忆空间》中提出的"存储记忆"与"功能记忆"之分形成对话——山歌属于需要不断激活才能存续的"功能记忆",而岩层则是无需人为干预的"存储记忆"。《丹霞三重奏》的深刻之处在于,它通过诗歌文本将口头山歌转化为文字记忆,完成了从"功能记忆"向"存储记忆"的媒介转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