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面快捷
            桌面快捷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811章 跨越时空的诗意联结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811章 跨越时空的诗意联结
        
    《桥嚟桥去》(粤语诗)
文/树科
朱皇元璋断龙脉
自然日月接龙桥……
永玉:虹桥!
从文牵手幸福去
睇到齐家幸福嚟……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8.2.湘省沱江畔
跨越时空的诗意联结
—— 树科粤语诗《桥嚟桥去》赏析
文/阿蛋
在当代粤语诗歌创作领域,树科的《桥嚟桥去》以其凝练的意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语言质感,成为一首极具品鉴价值的佳作。这首诗作于 2025 年 8 月 2 日湘省沱江畔,收录于《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虽仅四句二十余字,却如一幅意蕴丰赡的水墨长卷,将历史沧桑、文化传承与人间温情熔铸于 “桥” 这一核心意象之中,在粤语方言的韵律美感里,构建起跨越时空的诗意联结。要深入理解这首诗的艺术魅力,需从意象解构、典故溯源、方言美学、情感脉络与文化意蕴五个维度展开,以文学鉴赏的专业视角,探寻其背后的诗学价值。
一、意象解构:“桥” 作为时空与精神的双重枢纽
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而《桥嚟桥去》中的 “桥”,绝非单纯的地理景观符号,而是贯穿全诗的核心意象,承担着时空枢纽与精神纽带的双重功能。开篇 “朱皇元璋断龙脉,自然日月接龙桥”,以 “断龙脉” 与 “接龙桥” 的鲜明对比,将 “桥” 置于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龙脉”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既是山川地理的走向,更是王朝气运的象征,朱元璋 “断龙脉” 的传说,多见于明清以来的方志与野史,如《明实录》中曾记载其为巩固统治,对多地 “龙脉” 进行破坏,这一典故的引入,瞬间为诗歌奠定了厚重的历史基调。而 “自然日月接龙桥” 则以 “自然” 二字打破人为的历史桎梏,将 “桥” 与 “日月” 这两个永恒的自然意象相联结,使得 “桥” 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承接天地、沟通古今的媒介 —— 它接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两岸,更是被 “断龙脉” 所割裂的历史文脉与自然秩序。
诗的后两句 “从文牵手幸福去,睇到齐家幸福嚟”,则将 “桥” 的意象从历史维度转向人文维度。这里的 “桥” 虽未直接出现,却隐含在 “牵手幸福去” 与 “幸福嚟” 的动态过程中。沈从文作为湘西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其笔下的沱江、边城,本身就是充满诗意与温情的文化符号,而沱江畔的桥,更是他文学世界里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重要场景。诗人以 “从文牵手幸福去” 勾勒出沈从文文学作品中所传递的人文关怀,又以 “睇到齐家幸福嚟” 将个体的幸福延伸至 “齐家” 的群体幸福,这里的 “桥”,已然成为传递幸福、联结个体与群体的精神纽带。从 “接龙桥” 的天地之桥,到隐含的人文之桥,树科通过 “桥” 的意象转换,实现了从历史到现实、从宏大到微观的诗意跨越,使得 “桥” 的内涵愈发丰富 —— 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幸福的传递者,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这种意象的构建,与中国古典诗学中的 “意象叠加” 传统一脉相承。如杜甫《登高》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以 “万里”“百年” 的时空意象叠加,营造出沉郁顿挫的意境;而《桥嚟桥去》则以 “历史之桥” 与 “人文之桥” 的叠加,在有限的篇幅里拓展出无限的诗意空间。同时,“桥嚟桥去” 的诗题,以粤语中 “嚟”(来)与 “去” 的动态对立,进一步强化了 “桥” 作为枢纽的特质 ——“嚟” 是历史的延续、幸福的到来,“去” 是文脉的传承、幸福的传递,一 “来” 一 “去” 之间,“桥” 的动态美感与深层意蕴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典故溯源:历史与人文的对话共振
典故的运用是诗歌增厚文化底蕴、提升艺术张力的重要手段,《桥嚟桥去》虽短,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与人文符号,这些典故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形成了历史与人文的对话共振,使得诗歌具有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艺术效果。
首先来看 “朱皇元璋断龙脉” 的典故。关于朱元璋断龙脉的传说,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版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南京紫金山、浙江会稽山等地 “龙脉” 的破坏。据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认为紫金山 “龙盘虎踞”,恐有他人觊觎皇位,遂下令开凿钟山,以 “断其龙脉”;又据《浙江通志》记载,他曾派人前往会稽山,破坏当地的 “王气”。这些传说虽带有一定的附会色彩,却反映了中国古代 “天人感应” 的政治哲学与王朝更替的历史语境。树科引入这一典故,并非为了复述历史,而是通过 “断龙脉” 这一人为的破坏行为,与后文 “自然日月接龙桥” 形成对比 —— 人为的权力可以割裂历史文脉,而自然的力量与人文的精神却能通过 “桥” 重新联结,这种对比既凸显了历史的沧桑,也彰显了文化传承的顽强生命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