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759章 粤语诗《十五月光十六圆》的诗学意蕴赏析

《十五月光十六圆》(粤语诗)

文\/树科

光喺十五

十六满咗……

天狗食月

凡人赏月……

月月月月

光光光光……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10.5.粤北韶城沙湖畔

粤语诗《十五月光十六圆》的诗学意蕴赏析

文\/阿蛋

一、引言:粤语诗的独特诗学空间与《十五月光十六圆》的出场

在中国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语言始终是诗歌艺术表达的核心载体之一。从《诗经》的四言古体,到唐诗宋词的格律严整,再到现当代诗歌的语言革新,不同语言形式为诗歌开辟了迥异的审美疆域。粤语作为中国南方极具特色的方言,其保留的古汉语语音、独特的词汇体系与韵律节奏,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别样的诗学空间。树科先生的粤语诗《十五月光十六圆》,以极简的篇幅、凝练的语言,将 “月亮” 这一传统诗歌中的经典意象,置于粤语的语境之中,既延续了古典诗词的文化意蕴,又融入了现代的观察与思考,成为粤语诗创作中一则值得深入探析的范例。

《十五月光十六圆》篇幅甚短,仅三小节十二字,却如一幅意蕴深远的水墨小品,留白处皆有深意。“光喺十五 \/ 十六满咗……” 开篇两句,以粤语特有的判断词 “喺” 与动态助词 “咗”,勾勒出月亮圆缺变化的自然现象。“天狗食月 \/ 凡人赏月……” 则引入了神话传说与人间百态,形成了超验与经验的对照。“月月月月 \/ 光光光光……” 以叠词收尾,在语言的重复中营造出绵延不绝的诗意。接下来,本文将从语言特色、意象内涵、诗学传统三个维度,对这首诗歌进行深入赏析。

二、语言特色:粤语的韵律之美与极简的表达艺术

(一)粤语词汇的独特韵味

粤语作为一种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特征的方言,其词汇与语法体系都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存在显着差异,这种差异为诗歌创作带来了独特的韵味。在《十五月光十六圆》中,诗人精准地运用了粤语中的核心词汇,让诗歌在语言层面就具备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古典意蕴。

“光喺十五” 中的 “喺”,是粤语中最常用的判断词,相当于普通话的 “在”。“喺” 字的发音为 “hei2”,声调平缓,与 “光”(gwong1)、“十五”(sap? ng?)的发音搭配,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韵律感。相较于普通话 “光在十五” 的直白表述,“喺” 字更显口语化与生活化,仿佛是诗人在月下随性的呢喃,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而 “十六满咗” 中的 “咗”,是粤语中的动态助词,用于表示动作的完成,相当于普通话的 “了”。“满咗” 一词,简洁地传达出月亮在十六日圆满的状态,“咗” 字的加入,让 “满” 这一静态的状态有了动态的过程感,仿佛能看到月亮从十五的 “未满” 到十六的 “圆满” 的渐变,赋予了自然现象以生命的律动。

这种对粤语词汇的运用,并非简单的方言堆砌,而是诗人对语言表现力的深刻把握。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语言有工拙,而无古今;有真伪,而无雅俗。” 诗人选择粤语作为创作语言,正是看中了粤语词汇中蕴含的独特表现力,让诗歌在表达上更具张力与韵味。

(二)极简主义的表达艺术

在现当代诗歌创作中,极简主义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追求,它主张以最少的语言承载最丰富的意蕴,通过留白让读者参与到诗歌的解读与再创作之中。《十五月光十六圆》在表达上便体现出鲜明的极简主义特征,十二字的篇幅,却涵盖了时间、现象、神话、人间等多重维度的内容。

开篇 “光喺十五 \/ 十六满咗”,仅八字便交代了核心的自然现象 —— 月亮在十五出现,到十六达到圆满。这里没有对月亮形态的细致描绘,没有对月色的渲染,却通过 “光” 与 “满” 两个核心意象,让读者瞬间联想到十五、十六月色的不同状态。这种 “不写之写” 的手法,恰如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脑海中构建出十五夜月色的朦胧与十六夜月色的皎洁,这种想象的过程,让诗歌的审美体验更加丰富。

“天狗食月 \/ 凡人赏月” 两句,同样延续了极简的表达风格。“天狗食月” 是中国传统神话中关于月食的说法,诗人用四字便引入了神话维度,为诗歌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凡人赏月” 则将视角拉回人间,描绘出普通人在月下赏景的生活场景。神话与人间的对照,仅用八字便完成,语言的凝练程度令人叹服。而结尾 “月月月月 \/ 光光光光”,以叠词的形式重复,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四个 “月” 字的重复,既指时间上的 “每个月”,也暗示了月亮圆缺变化的循环往复;四个 “光” 字的重复,则强调了月光的永恒与绵延。这种重复不是语言的冗余,而是通过韵律的叠加,让诗意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得到延伸,形成了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这种极简主义的表达艺术,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 “炼字” 传统一脉相承。杜甫曾言 “语不惊人死不休”,强调对语言的锤炼;李清照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便是通过极简的叠词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十五月光十六圆》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诗歌的简约风格,让诗歌在语言表达上既具古典的凝练,又有现代的灵动。

三、意象内涵:月亮意象的多重解读与人文关怀

(一)月亮意象的传统意蕴与现代延伸

月亮是中国诗歌中最经典、最持久的意象之一,从《诗经?陈风?月出》中的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李白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到苏轼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始终承载着人们对故乡、亲人、美好情感的向往与寄托。《十五月光十六圆》中的月亮意象,既延续了这种传统意蕴,又在现代语境下进行了新的延伸。

“光喺十五 \/ 十六满咗”,诗人首先关注的是月亮圆缺的自然规律。在传统农耕社会,月亮的圆缺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十五、十六的圆月更是被赋予了团圆、美满的文化内涵。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便是这种文化内涵的体现。诗人对月亮圆缺的描述,看似客观,实则暗含了对传统团圆文化的认同。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流动的频繁,传统的团圆观念受到了冲击,许多人难以在中秋佳节与家人团聚。诗人通过 “十五月光十六圆” 这一现象的描述,或许也在暗示现代社会中 “团圆” 的延迟与不易 —— 就像月亮并非在十五最圆,而是在十六才圆满一样,人们对团圆的期盼,有时也需要经历等待与延迟。

这种对月亮意象的现代延伸,让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它不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而是通过自然现象反观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让读者在欣赏月色之美的同时,思考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等深层问题。

(二)“天狗食月” 与 “凡人赏月” 的对照:神性与人性的对话

“天狗食月 \/ 凡人赏月” 两句,是诗歌中极具张力的部分。“天狗食月” 作为神话传说,代表了一种超验的、神性的力量;“凡人赏月” 则代表了世俗的、人性的情感,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构成了神性与人性的对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狗食月” 被视为一种不祥之兆,人们会通过敲锣打鼓等方式驱赶 “天狗”,祈求月亮恢复圆满。这种对自然现象的神话化解读,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诗人将 “天狗食月” 引入诗歌,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让诗歌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而 “凡人赏月” 则描绘了一种平和、悠然的生活场景 —— 普通人在月下漫步、沉思、欢聚,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月色之中。这种对人间百态的描绘,让诗歌充满了烟火气与人文关怀。

神性与人性的对照,让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一方面,“天狗食月” 的神话传说,让人们看到了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与敬畏;另一方面,“凡人赏月” 的生活场景,又让人们感受到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从容与豁达。这种对照,实际上是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 人类既需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又可以在与自然的相处中获得情感的慰藉与精神的滋养。正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诗人通过 “天狗食月” 与 “凡人赏月” 的对照,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向往。

(三)“月月月月 \/ 光光光光” 的绵延:时间的永恒与生命的循环

诗歌结尾的 “月月月月 \/ 光光光光”,以叠词的形式重复,在语言的韵律中营造出时间的永恒感与生命的循环感。四个 “月” 字的重复,既指每个月都会出现的月亮,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是循环往复的 —— 月亮每月都会经历圆缺的变化,就像时间每月都会重复流逝一样。这种对时间的感知,与中国传统的时间观相契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循环的过程,而非线性的流逝,如四季的更替、昼夜的交替、月亮的圆缺,都是时间循环的体现。

四个 “光” 字的重复,则强调了月光的永恒与绵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人间经历多少悲欢离合,月光始终照耀着大地,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这种永恒的月光,既是自然的奇迹,也是人类精神的寄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都曾在月光下抒发情感、寄托理想,月光成为了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诗人通过 “光光光光” 的重复,让读者感受到月光的永恒魅力,也感受到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同时,“月月月月 \/ 光光光光” 的重复,也暗含了生命的循环与延续。就像月亮每月都会圆满一样,生命也会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不断延续。这种对生命的思考,让诗歌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哲学意味,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历史传承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四、诗学传统:与古典诗词的对话及现当代诗歌的创新

(一)与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对话

《十五月光十六圆》中的月亮意象,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有着深刻的对话关系。从《诗经》中的 “月出皎兮”,到唐诗宋词中的 “明月松间照”“明月几时有”,月亮始终是诗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十五月光十六圆》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对月亮意象进行了新的诠释。

在古典诗词中,月亮往往被赋予团圆、思乡、怀古等情感内涵。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将思乡之情寄托于明月之中;苏轼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通过明月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亲人的思念。《十五月光十六圆》中的月亮,同样承载了团圆的内涵,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发思乡或思亲之情,而是通过对月亮圆缺规律的客观描述,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的情感。这种 “以景寓情” 的手法,与古典诗词中的 “情景交融” 传统一脉相承。

同时,诗人对 “十五月光十六圆” 这一现象的关注,也体现了对古典天文知识的继承。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早已发现月亮并非在十五最圆,而是在十六或十七最圆,这一现象被称为 “望后月”。如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便记载:“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诗人以 “十五月光十六圆” 为题,既体现了对古典天文知识的了解,也让诗歌具有了科学的严谨性,实现了文学与科学的巧妙结合。

(二)现当代诗歌的创新:方言的运用与形式的突破

在现当代诗歌创作中,方言诗歌的兴起是一种重要的创新趋势。许多诗人开始尝试用方言进行创作,试图在方言中寻找诗歌的新的生命力。《十五月光十六圆》作为一首粤语诗,正是这种创新趋势的代表之作。

方言诗歌的创作,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让非方言区的读者也能理解诗歌的内涵。《十五月光十六圆》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出色。诗人虽然使用了粤语词汇,但诗歌的核心意象 —— 月亮、圆缺、天狗食月、赏月 —— 都是具有普遍文化认同的元素,非粤语区的读者即使不熟悉粤语,也能通过这些核心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涵。同时,诗人对粤语词汇的运用十分精准,“喺”“咗” 等词汇的加入,不仅没有阻碍读者的理解,反而让诗歌更具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让非粤语区的读者也能感受到粤语的独特魅力。

此外,在诗歌形式上,《十五月光十六圆》也突破了传统诗词的格律限制,采用了自由体的形式。诗歌没有固定的句式与韵律,而是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自由安排语言,让诗歌在形式上更具灵活性与现代感。这种形式上的突破,与现当代诗歌追求自由、创新的精神相契合。同时,诗歌虽然采用自由体的形式,但通过语言的重复、韵律的搭配,依然保持了诗歌的音乐性,让读者在朗读时能感受到语言的韵律之美。

这种在方言运用与形式突破上的创新,让《十五月光十六圆》既扎根于中国诗歌的传统土壤,又具有鲜明的现当代特色,为现当代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结语:短小诗篇中的宏大诗学

树科先生的《十五月光十六圆》,以十二字的短小篇幅,承载了丰富的诗学内涵。在语言层面,诗人精准运用粤语词汇,展现了粤语的韵律之美,同时以极简的表达艺术,让诗歌在留白中蕴含无限深意;在意象层面,诗人对月亮意象进行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解读,通过 “天狗食月” 与 “凡人赏月” 的对照,构建了神性与人性的对话,又以 “月月月月 \/ 光光光光” 的重复,营造出时间的永恒与生命的循环;在诗学传统层面,诗歌既与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深刻对话,又在方言运用与形式突破上体现了现当代诗歌的创新精神。

这首诗歌告诉我们,好的诗歌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在于语言的表现力、意象的丰富性与思想的深度。《十五月光十六圆》就像一颗浓缩的珍珠,虽小却光芒四射,它以粤语为媒介,以月亮为核心,连接了传统与现代、神性与人性、自然与人类,让读者在简短的诗句中,感受到中国诗歌的无穷魅力与深厚底蕴。同时,这首诗歌也为粤语诗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 方言诗歌只有扎根于地域文化的土壤,继承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同时融入现代的观察与思考,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现当代诗歌的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与研究中,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像《十五月光十六圆》这样的优秀作品,它们以独特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深刻的思想,不断推动中国诗歌的创新与发展,让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