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747章 粤语诗《力度》的诗学解析与文化意蕴探寻

《力度》(粤语诗)

文\/树科

问世间,边嗰力大?

信唔信,金木水火土……

万事物,佢哋嘟有力度

同人比:我哋精神嘅知道嘅……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28.粤北韶城沙湖畔

粤语诗《力度》的诗学解析与文化意蕴探寻

文\/阿蛋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多元版图中,方言诗歌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与鲜活的语言生命力,为诗歌创作注入了别样的活力。树科创作的粤语诗《力度》,虽篇幅短小,却以凝练的笔触、质朴的诘问,在 “金木水火土” 的传统意象与 “精神力度” 的现代思考间搭建起桥梁,既彰显了粤语作为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又对 “力度” 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作出了富有时代感的回应。本文将从语言诗学、意象建构、主题意涵、文化语境四个维度,对《力度》进行细致的文本细读与诗学阐释,探寻其在方言诗歌创作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粤语语言的诗性激活:韵律、质感与文化身份的彰显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方言诗歌的核心价值之一,便在于对特定方言语言特质的发掘与激活。《力度》选择以粤语为创作载体,并非简单的语言选择,而是对一种地域文化精神与语言审美范式的自觉坚守。粤语作为中古汉语的 “活化石”,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特征,其声调的复杂性(九声六调)、词汇的生动性以及表达的口语化特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韵律资源与质感层次。

《力度》开篇以 “问世间,边嗰力大?” 起笔,“边嗰” 作为粤语中 “哪个” 的口语化表达,相较于普通话的 “哪个”,更具生活气息与对话感。这种诘问式的开篇,如同民间歌谣中的 “起兴”,以直白朴素的口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仿佛诗人正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 “力度” 这一话题。从语音韵律来看,“间(gaan1)” 与 “大(daai6)” 在粤语声调中,一为高平调,一为低平调,声调的起伏形成了自然的韵律节奏,读来朗朗上口,避免了书面语诗歌可能存在的生硬感。这种韵律并非刻意雕琢的结果,而是粤语语言本身的声调规律在诗歌中的自然流露,体现了 “以声传情” 的传统诗学追求。

再看 “信唔信,金木水火土……” 一句,“唔信” 作为粤语中 “不信” 的否定表达,简洁明快,且 “信(seon3)” 与 “唔(m4)” 的声调组合,形成了短促而有力的节奏,强化了诘问的语气,既带有几分俏皮,又蕴含着对传统认知的审视。在词汇选择上,“金木水火土” 虽为汉语通用的五行概念,但在粤语语境中,这一概念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 —— 粤语地区的民间信仰、传统习俗中,五行观念渗透于婚丧嫁娶、建筑布局等方方面面,诗人选用这一意象,既借助了传统文化的共同认知,又融入了粤语地区的文化语境,使 “金木水火土” 的意象不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带有地域文化温度的符号。

此外,粤语的口语化特质还赋予了诗歌一种 “在场性”。“万事物,佢哋嘟有力度” 中的 “佢哋”(他们)、“嘟”(都),均为粤语日常交流中的常用词汇,这种口语化的表达使诗歌摆脱了书面语的束缚,仿佛诗人正在观察身边的万事万物,将自己的所见所感直接诉诸笔端。这种 “在场性” 正是方言诗歌的优势所在 —— 它能够捕捉到地域生活中最鲜活、最真实的语言细节,从而让诗歌更贴近生活、贴近人心。从诗学理论来看,这与朱自清先生所说的 “诗的语言是日常语言的提炼” 不谋而合,《力度》正是通过对粤语日常语言的提炼,将平凡的词汇转化为富有诗性的表达,实现了 “以俗为雅” 的艺术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粤语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文化身份的方言,其在诗歌中的运用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意义。在全球化与标准化语言推广的背景下,方言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而方言诗歌则成为守护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力度》以粤语创作,不仅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的创新,更是对粤语文化的一种自觉认同与传承。诗中的每一个词汇、每一句表达,都蕴含着粤语地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触摸到粤语文化的脉搏,这种文化认同感的构建,正是方言诗歌超越语言形式本身的深层价值所在。

二、意象建构的传统与现代:从 “五行” 到 “精神力度” 的升华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人通过意象的选择与组合,构建起诗歌的意境与主题。《力度》在在意象建构上,既借鉴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系统,又融入了现代的思考,实现了从 “五行” 物质力度到 “精神力度” 的升华,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金木水火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意象,最早可追溯至《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在传统哲学中,五行不仅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还代表着五种不同的属性与力量 —— 水的滋润之力、火的燃烧之力、木的生长之力、金的变革之力、土的承载之力。《力度》开篇便提及 “金木水火土”,显然是受到了传统五行观念的影响,诗人以这五种物质作为 “力度” 的载体,既符合中国读者的文化认知习惯,又为 “力度” 的阐释提供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从诗歌的意象逻辑来看,“万事物,佢哋嘟有力度” 是对 “金木水火土” 力度的延伸与拓展。诗人首先以五行作为 “力度” 的具体例证,进而推及 “万事物”,认为世间所有事物都具有 “力度”。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中 “格物致知” 的认知路径 —— 通过观察具体事物的属性与规律,进而认识抽象的道理。在传统诗歌中,这种 “以物喻理” 的手法极为常见,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比喻读书的感悟,《力度》则以 “金木水火土” 比喻事物的力度,二者在表现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力度》的意象建构并未停留在传统层面,而是在 “同人比:我哋精神嘅知道嘅……” 一句中实现了现代性的突破。“同人比” 明确将 “事物的力度” 与 “人的力度” 进行对比,而 “精神嘅知道嘅” 则将 “人的力度” 指向了 “精神” 层面。这一转折至关重要,它使诗歌的主题从对物质力量的探讨,上升到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关注,赋予了 “力度” 更丰富的内涵与更深刻的现代意义。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对 “力度” 的认知多与 “气” 相关联,如孟子提出的 “浩然之气”,认为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这种 “浩然之气” 便是一种精神力量。《力度》中 “精神嘅力度” 与孟子的 “浩然之气” 有着精神上的契合,二者都强调人的精神力量的伟大。但不同的是,孟子的 “浩然之气” 更多与道德修养相关,而《力度》中的 “精神力度” 则更具普遍性与时代性 —— 它不再局限于道德层面,而是涵盖了人在现代社会中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勇气等多种精神品质。这种拓展,使 “精神力度” 的内涵更贴近现代人生存的现实需求,也使诗歌的主题更具现实意义。

从意象的象征意义来看,“金木水火土” 的物质力度是可见、可感的,如金的坚硬、火的炽热、水的奔腾,这些力度都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而 “精神力度” 则是无形、抽象的,它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却能在人的行为与选择中体现出来。诗人将 “可见的物质力度” 与 “无形的精神力度” 进行对比,并非否定物质力度的价值,而是强调精神力度的超越性 —— 物质力度有其限度,而人的精神力度则可以突破这种限度,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这种对比,既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意象的创造性转化,又展现了现代诗人对人的价值与力量的肯定,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中 “人是自己选择的产物” 的观点有着某种程度的呼应,彰显了诗歌的现代性特质。

三、主题意涵的多维阐释:力度的本质、价值与人类的精神超越

“力度” 是《力度》的核心主题,诗人通过简短的诗句,对 “力度” 的本质、价值以及人类如何通过精神力度实现自我超越进行了多维阐释,引发读者对 “力度” 这一命题的深度思考。

首先,关于 “力度的本质”,《力度》提出了 “万事物,佢哋嘟有力度” 的观点,认为力度是世间万物普遍具有的属性。这一观点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 “生生不息” 思想相契合。《周易?系辞上》言:“生生之谓易”,认为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而这种运动变化的动力,便是万物自身所具有的 “力度”。在《力度》中,诗人将 “金木水火土” 作为万物的代表,认为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力度,正是这些力度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变化。这种对力度本质的认知,既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又蕴含着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 —— 力度并非单一的、绝对的,而是多样的、相对的,每种事物的力度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作用,不可或缺。

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力度》对力度本质的认知与赫拉克利特的 “永恒的活火” 理论也有着相似之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火的燃烧与熄灭便是一种力度的体现,而这种力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力度》中的 “金木水火土”,也如同 “永恒的活火” 一般,各自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着力度,且这种力度的展现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诗人通过对万物力度的肯定,表达了对世界客观性与规律性的认知,这种认知超越了个人主观意志的局限,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

其次,在 “力度的价值” 层面,《力度》通过 “同人比:我哋精神嘅知道嘅……” 的转折,将力度的价值从物质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关注物质层面的力度,如科技的力量、财富的力量、权力的力量等,这些物质力度确实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力度》却提醒我们,相较于物质力度,人的精神力度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因为物质力度往往是有限的,它会受到时间、空间、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精神力度则是无限的,它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在困境中给予人力量,在挫折中激励人前行。

历史上,无数事例都印证了精神力度的伟大价值。如文天祥在南宋末年,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气节,留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千古绝唱,他所展现出的便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度 —— 这种力度超越了生命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如在近代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凭借着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精神,不畏强敌,奋勇抗争,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种精神力度同样是战胜强大敌人的关键力量。《力度》中 “我哋精神嘅知道嘅……” 虽未明言精神力度的具体表现,但却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阅读中联想到历史与现实中那些展现精神力度的人和事,从而深刻体会到精神力度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在 “人类的精神超越” 方面,《力度》的主题意涵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诗人将 “事物的力度” 与 “人的精神力度” 进行对比,其目的不仅是强调精神力度的价值,更是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精神潜力,通过发挥精神力度实现自我超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压力与挑战,如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困境、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在这些压力与挑战面前,有些人会选择退缩、放弃,而有些人则能够凭借着强大的精神力度,克服困难,实现自我突破。这种自我突破,便是精神超越的具体体现。

从诗学角度来看,《力度》对人类精神超越的关注,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 “言志” 传统一脉相承。《尚书?尧典》言:“诗言志,歌永言”,认为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志向与情感的。《力度》虽然篇幅短小,但却通过对 “精神力度” 的肯定,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精神超越的向往与追求,这正是 “诗言志” 传统在现代方言诗歌中的延续与发展。同时,这种对精神超越的关注,也使诗歌具有了激励人心的力量 —— 它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精神力度的强大,从而激发自身的精神潜力,以更积极、更坚定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文化语境与诗学价值:《诗国行》中的《力度》及其方言诗歌创作启示

《力度》收录于《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创作于 2025 年 7 月 28 日粤北韶城沙湖畔。这一文化语境与创作背景,为我们理解《力度》的诗学价值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同时也为当代方言诗歌创作带来了诸多启示。

粤北韶城(韶关)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韶关既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汇之地,又是粤语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环境,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沙湖畔作为诗歌的创作地点,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氛围也可能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 沙湖的湖水、周边的草木、湖畔的人文景观,这些自然与人文元素或许都成为诗人观察 “万物力度” 的灵感来源。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创作的《力度》,不仅带有粤语文化的基因,还融入了粤北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气息,使诗歌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诗国行》作为一部粤语诗鉴赏集,其收录《力度》的行为本身,便体现了对粤语诗歌创作的肯定与推广。在当代诗歌创作中,普通话诗歌占据主导地位,方言诗歌往往被视为 “边缘” 的创作形式,面临着传播范围有限、受众群体狭窄等问题。而《诗国行》的出版与传播,为粤语诗歌提供了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使更多读者能够接触到粤语诗歌的魅力,这对于推动粤语诗歌的发展、丰富当代汉语诗歌的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力度》作为其中的一篇作品,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的主题意涵,也为《诗国行》增添了亮点,成为展现粤语诗歌创作水平的重要例证。

从方言诗歌创作的启示来看,《力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实现了 “三个统一”:一是语言形式与文化内涵的统一。诗人没有为了追求方言的 “特色” 而刻意使用生僻的粤语词汇,而是选择了日常交流中常用的词汇,这些词汇既体现了粤语的语言特色,又承载着粤语文化的内涵,使语言形式与文化内涵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二是传统意象与现代主题的统一。诗人借鉴了 “金木水火土” 这一传统意象,但并未局限于传统的解读,而是将其与现代社会中 “人的精神力度” 这一主题相结合,实现了传统意象的现代性转化,使诗歌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具有现代的思想内涵。三是个人感悟与普遍情感的统一。《力度》虽然是诗人个人对 “力度” 的思考与感悟,但这种思考与感悟却触及了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 —— 如力量的本质、精神的价值、自我的超越等,这些普遍情感能够引发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共鸣,使诗歌具有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此外,《力度》还为方言诗歌的传播与接受提供了启示。方言诗歌要想突破 “边缘” 的困境,不仅需要在创作上不断创新,还需要注重与读者的互动与交流。《力度》开篇的诘问式表达、口语化的语言风格,都增强了诗歌的亲和力与对话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这种 “对话式” 的创作手法,或许可以成为方言诗歌吸引读者、扩大传播范围的有效途径。同时,方言诗歌的传播还需要借助更多的平台与渠道,如《诗国行》这样的鉴赏集、方言诗歌朗诵会、新媒体平台等,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方言诗歌、喜爱方言诗歌。

结语

树科的粤语诗《力度》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诗学内涵与文化意蕴。在语言上,它激活了粤语的诗性特质,以口语化的表达、自然的韵律,彰显了粤语作为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在意象建构上,它实现了从传统 “五行” 意象到现代 “精神力度” 的升华,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主题意涵上,它以多维阐释揭示了力度的本质与精神超越的价值,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空间;在文化语境层面,它既是粤北地域文化与粤语文化的生动载体,又为当代方言诗歌创作提供了 “三个统一” 的宝贵经验。

从诗歌接受史的角度来看,《力度》的价值还体现在其 “留白” 的艺术魅力上。诗歌结尾以 “我哋精神嘅知道嘅……” 收束,省略号的运用并非仓促收尾,而是诗人刻意留下的 “意义空白”。根据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的理论,“作品的意义并非作者赋予的单向传递,而是读者与文本互动生成的结果”。《力度》的结尾留白,恰好为不同读者提供了个性化解读的可能:对于身处困境的人而言,“精神嘅力度” 或许是直面挫折的勇气;对于文化传承者而言,它可能是守护方言文化的坚守;对于理想追求者而言,它又可成为突破现实局限的动力。这种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精神力度” 的解读空间,让短诗具备了超越篇幅的艺术张力,也使其在传播过程中能持续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与思想碰撞。

更进一步说,《力度》的创作与传播,还折射出当代方言诗歌发展的重要方向 —— 在坚守地域文化根脉的同时,实现与普遍人性的对话。方言诗歌的核心优势在于其 “在地性”,但 “在地性” 若脱离了普遍的人类情感与哲学思考,便容易陷入 “小众化” 的困境。《力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以粤语为语言外壳,包裹的却是 “万物有力度”“精神力度超越物质” 等具有普遍性的命题,既让粤语读者感受到文化归属感,也让非粤语读者能跨越语言障碍,理解诗歌传递的精神内核。这种 “在地性与普遍性的平衡”,正是当代方言诗歌突破传播边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回望中国诗歌史,从《诗经》的 “风、雅、颂” 到唐代的方言民歌,地域语言始终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力度》作为当代粤语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既延续了这一传统,又以现代视角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它证明了方言不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可以承载深刻思想与丰富情感的诗歌语言;也证明了短小的篇幅同样能蕴含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若能有更多如《力度》这般兼具语言特色、文化内涵与普遍价值的作品出现,方言诗歌必将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为中国诗歌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活力。

补充:诗歌接受层面的价值延伸

除了创作与文本层面的价值,《力度》在接受层面也展现出独特的意义,这一点在《诗国行》鉴赏集的收录与传播过程中尤为明显。作为一部专门收录粤语诗歌的鉴赏集,《诗国行》的读者群体既包括粤语文化圈的受众,也涵盖了对粤语文化与方言诗歌感兴趣的非粤语读者。对于粤语读者而言,《力度》中的 “边嗰”“唔信”“佢哋” 等词汇,是童年记忆、日常交流的鲜活再现,阅读诗歌的过程如同重温熟悉的生活场景,容易产生 “文化认同感” 与 “情感共鸣”;而对于非粤语读者,诗歌中 “金木水火土” 的传统意象与 “精神力度” 的现代主题,成为跨越语言障碍的桥梁,他们虽可能对部分粤语词汇感到陌生,但通过注释与上下文理解,仍能把握诗歌的核心意涵,进而对粤语文化产生好奇心与探索欲。

这种 “双重接受” 的现象,使得《力度》不仅是一首独立的诗歌作品,更成为连接粤语文化与非粤语文化的 “纽带”。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这种 “纽带作用” 显得尤为重要 —— 它既让粤语文化通过诗歌这一雅致的形式得以传播,也让不同地域的读者能通过诗歌了解粤语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此外,《力度》在学校教育、文化活动中的传播,还能起到 “文化启蒙” 的作用。对于年轻一代的粤语使用者而言,通过阅读《力度》,他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粤语的语言美与文化价值,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对于年轻一代的非粤语使用者,《力度》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粤语文化的窗口,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

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力度》的接受过程还反映出当代读者对 “真诚诗歌” 的需求。在诗歌创作日益追求技巧化、晦涩化的当下,《力度》以质朴的语言、直白的诘问、深刻的主题,展现出 “返璞归真” 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 “真诚性”—— 诗人没有刻意雕琢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表达,而是将自己对 “力度” 的思考与感悟直接呈现出来,这种 “真诚” 恰恰是打动读者的关键。正如诗人艾略特所说:“诗歌不是情感的放纵,而是情感的脱离;不是个性的表达,而是个性的脱离。”《力度》的 “真诚” 并非个人情感的随意宣泄,而是诗人对普遍人性与哲学命题的深刻思考,这种 “脱离个人化” 的真诚,使其能在不同读者心中引发共鸣,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诗歌作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