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 第21章 三河(三河坝战役)烽烟,忠贞之剑的"败退"

赣南的阴雨如同粘稠的墨汁,浸透了瑞金城每一块青石板。忠贞师临时师部内,南京行营特派员趾高气扬的“嘉奖”犹在耳边,那份渲染着“赣南大捷”的战报墨迹未干,新的催命符已然送达:

“据确报,南昌起义军残部朱德、周士第等率两千余众,裹挟伤兵辎重,窜抵粤东大埔县境,据守三河坝险要,负隅顽抗!着令钢铁忠贞师师长李锦,亲率所部,即刻东进!务必攻克三河坝,全歼该股残匪,勿使其与潮汕叛军合流!此乃戡乱收官之战,不容有失!蒋中正。”

电文冰冷,字字如刀。李锦站在地图前,目光死死锁住那个扼守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交汇处的咽喉之地——三河坝。他的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左肩旧伤绷带下渗出的暗红,那里的疼痛已化为一种尖锐的清醒。周恩来点燃的星火在潮汕受挫,朱德这支孤军,已是燎原火种最后的希望!三河坝,必须守住!而自己,必须演好这“收官之战”的最后一幕——一场轰轰烈烈的“败退”!

“传令!”李锦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冷静,“一团、二团,师属炮兵营(携带全部重炮),侦察连、警卫连,随我即刻东进!目标——三河坝!三团留守瑞金,看护重伤员,弹压地方!”他再次将最可靠的陈瑜和三团留作后盾。

“师座!”王强(二团团长),那位独耳老兵,看着地图上三河坝标注的险峻地形,眉头紧锁,“三河坝背靠笔枝尾山,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叛军据险死守,强攻…代价难以估量!”

“代价?”李锦猛地转身,目光如电,扫过指挥部内所有军官,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刻意为之的、近乎偏执的强硬,“自北伐以来,我忠贞师何曾惧过代价?贺胜桥、武昌、南昌、郑州、赣南…哪一场硬仗不是尸山血海趟过来的?!如今叛军已成困兽,三河坝便是其最后巢穴!此战,关乎戡乱成败,关乎党国威信!纵使血流成河,也要把三河坝给我碾平!让天下人看看,叛国者的下场!执行命令!”

他的咆哮如同惊雷,震得祠堂梁柱上的灰尘簌簌落下。军官们被这罕见的、近乎疯狂的强硬姿态震慑,无人再敢质疑。一种悲壮而绝望的气氛弥漫开来。忠贞师这支疲惫之师,再次被驱赶着,踏上一条明知是血肉磨坊的征途。

粤东的深秋,寒意更甚。梅江、汀江的水流在连绵的阴雨中显得浑浊湍急。三河坝镇坐落在三江交汇的冲击平原上,镇后便是巍峨险峻的笔枝尾山,如同巨大的屏风。起义军依托山势和镇内建筑,构筑了层层叠叠的防御工事。机枪火力点隐蔽在断壁残垣之后,迫击炮阵地设在山腰制高点,俯瞰着江岸和唯一通向镇内的石桥——韩江桥(东文部桥)。江面上,几艘征用的小木船被铁链相连,构成简易的水上障碍。空气里弥漫着硝烟、水汽和一种破釜沉舟的决死气息。

忠贞师庞大的战争机器在泥泞中艰难展开。李锦将指挥部设在离韩江桥数里外一个高坡上,视野开阔。他举起望远镜,笔枝尾山起义军阵地上飘扬的红旗清晰可见,山体上密布着新挖掘的堑壕和伪装良好的射击孔。

“师座,侦察报告,叛军防御极其顽强!韩江桥是唯一陆路通道,桥头堡工事坚固,火力交叉覆盖!强攻…伤亡会非常惨重!”参谋声音艰涩。

“伤亡?”李锦放下望远镜,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一种冰冷的、近乎残忍的决心,“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命令炮兵营!所有重炮,给我对准笔枝尾山主阵地!饱和轰击!把山头给我削平!炮火准备两小时!炮停之后,一团!给我不惜一切代价,强攻韩江桥!二团预备!一团打光了,二团上!哪怕用人命,也要给我趟开一条血路!”

命令如同冰冷的铁块砸下。军官们脸色发白,但无人敢违抗。

“轰!轰轰轰——!”

忠贞师的重炮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咆哮!炮弹如同密集的陨石雨,带着刺耳的尖啸,狠狠砸向笔枝尾山!爆炸的火光此起彼伏,浓烟滚滚,瞬间将整个山头笼罩!巨大的冲击波将树木连根拔起,土石飞溅!起义军阵地陷入一片火海和烟尘之中!

炮击持续了两个小时,地动山摇。当最后一发炮弹的余音消散,弥漫的硝烟尚未散尽时,忠贞师一团的士兵在凄厉的冲锋号声中,如同灰色的潮水,涌向韩江桥!

“杀啊——!”

“冲过桥去——!”

然而,炮火并未完全摧毁起义军顽强的意志和精心构筑的工事!就在一团士兵冲上石桥的瞬间,笔枝尾山半腰和桥头堡废墟中,沉寂已久的机枪突然爆发出疯狂的嘶吼!交叉火力如同无数条灼热的火鞭,狠狠抽打在冲锋的队伍中!冲在最前面的士兵如同被割倒的麦子般成片倒下!子弹打在石桥上,溅起点点火星和碎石!

“迫击炮!压制!压制!”周盛(一团团长)在后方声嘶力竭地吼叫。

忠贞师的迫击炮开始还击,炮弹落在起义军阵地上,掀起新的烟柱。但起义军占据了地利,火力点极其隐蔽和刁钻,压制效果有限。冲锋的队伍被死死压制在桥面和桥头狭窄的地带,伤亡惨重。不断有士兵中弹跌落浑浊湍急的江水中,瞬间被卷走。

“二营长!带人上!给我冲过去!”一团团长红着眼下令。

又一波士兵悍不畏死地跃起冲锋,试图用血肉之躯冲开一条血路。然而,迎接他们的是更加密集、更加精准的火力!起义军士兵显然抱着必死之心,抵抗异常顽强!手榴弹如同冰雹般从半山腰和废墟中投掷下来,在冲锋队伍中猛烈爆炸!

桥面上,忠贞师士兵的尸体层层堆积,鲜血顺着桥面石缝流淌,汇入浑浊的江水中,染红了一片江面。惨叫声、怒吼声、爆炸声、机枪的咆哮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一幅地狱般的景象。

李锦站在高坡指挥所,望远镜的视野剧烈地颤抖着。他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士兵在火网中挣扎、倒下,鲜血染红韩江桥。每一刻的伤亡,都像烧红的烙铁烫在他的心上。但他脸上,依旧保持着那副冷酷如铁、不为所动的“名将”面具。他需要这场“惨败”,需要这淋漓的鲜血,向南京证明“叛军”的“顽强”,也证明自己“尽力”了!

“师座!一团伤亡过半!桥头…冲不上去啊!是不是…”参谋的声音带着哭腔。

“闭嘴!”李锦猛地放下望远镜,声音如同寒冰,“告诉周盛(一团团长)!拿不下桥头堡,提头来见!二团!准备投入战斗!今天就算把忠贞师打光,也要给我踏平三河坝!”

命令被冷酷地传达下去。又一波忠贞师士兵在绝望的冲锋号声中,踏着战友的尸体,扑向那死亡之桥!战斗进入了最惨烈的绞肉机阶段!起义军的弹药似乎也消耗巨大,火力稍有减弱,但抵抗依然寸土不让!韩江桥,成了名副其实的血肉磨坊!

激战持续到黄昏。忠贞师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一团几乎被打残,二团也伤亡不小,才勉强在桥头东岸占据了一小块摇摇欲坠的滩头阵地,却再也无力向镇内和笔枝尾山主阵地推进半步。整个韩江桥及两岸,尸横遍野,血流漂杵。浑浊的江水被染成了暗红色,在夕阳下泛着诡异的光泽。

深夜,三河坝战场陷入一种死寂般的喘息。只有伤兵压抑的呻吟和江水流淌的呜咽。忠贞师临时指挥所内,气氛压抑得如同坟墓。伤亡数字触目惊心:阵亡近八百,轻重伤逾千!巨大的损失让军官们垂头丧气,脸上写满了悲愤与不解。

李锦独自站在指挥所外的高坡上,任由冰冷的夜风吹拂。他背对着众人,肩膀微微耸动。没有人看到,一滴滚烫的泪水,终于冲破了冷酷面具的束缚,混合着硝烟和尘土,从他刚毅的脸颊滑落,砸在脚下的焦土上,瞬间消失无踪。这泪,为那些倒在韩江桥上的忠贞将士而流,也为这身不由己、不得不流的血而流。

他深吸一口气,用衣袖狠狠抹去脸上的痕迹,转身回到指挥所,脸上已恢复了那种带着疲惫却不容置疑的肃杀。他抓起笔,亲自起草给南京行营的战报:

“…职部奉命追剿,于三河坝与叛军残部朱、周匪(为了写作需要,无任何不良导向)遭遇。该匪据三江交汇之天险,负隅顽抗,凶顽异常!职亲督所部,奋勇攻坚,血战竟日!然叛军据笔枝尾山高地,火力凶猛,工事坚固,兼之地形极端不利,我忠贞将士虽前赴后继,浴血拼杀,予敌重创,毙伤其数百,然终因伤亡过巨,攻击受挫!现匪仍据险死守,气焰嚣张!职部伤亡惨重,亟需休整补充…恳请上峰速派援军,并空投弹药给养,以竟全功!职李锦顿首。”

战报措辞“巧妙”:强调了敌之顽强(“凶顽异常”、“火力凶猛”、“工事坚固”)、地形之险恶(“三江交汇之天险”、“地形极端不利”)、己方之英勇(“奋勇攻坚”、“血战竟日”、“前赴后继”、“浴血拼杀”)、战果之“显着”(“予敌重创,毙伤其数百”),以及无法回避的惨重损失(“伤亡过巨”、“攻击受挫”、“伤亡惨重”)。核心信息只有一个:非我不力,实乃叛军太硬,地形太差,我已尽力,损失太大,需要增援和补给!

电报发出。李锦知道,南京收到这份“血泪控诉”般的战报,纵使不满,短期内也无法苛责。他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命令!”李锦的声音在指挥所内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各部原地休整,加固现有阵地!严密监视叛军动向!**没有我的命令,不得再发动任何主动进攻!等待上峰指示和补给!”

军官们愕然地看着他,从白日里冷酷的强攻命令,到此刻突然的“固守待援”,这转变太过突兀。

“师座,这是…”有人不解。

“执行命令!”李锦目光如电,“将士们的血,不能白流!在援军和补给抵达之前,盲目进攻只会徒增伤亡!稳住阵脚,等待时机!”

接下来的三天,三河坝前线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忠贞师龟缩在韩江桥东岸狭窄的滩头阵地上,深挖工事,不再越雷池一步。起义军方面也停止了大规模反击,只是利用地形不断袭扰。双方隔着被鲜血染红的韩江和堆积如山的尸体,陷入了对峙。

李锦利用这宝贵的“平静期”,开始了他精心策划的“战场输血”。白天,他命令炮兵营进行“例行威慑性炮击”,炮弹却总是“精准”地落在起义军阵地前沿的空地或废弃工事上,声势浩大,实际破坏有限。夜晚,他则派出最精锐、最可靠的警卫连和侦察排老兵,组成数支精干的小分队,在夜色的掩护下,悄然行动。

他们的任务并非袭扰,而是“送”。

第一夜,几艘蒙着黑布的小船,满载着用油布包裹严实的木箱,在熟悉水性的本地向导带领下,避开主流,沿着江岸阴影,悄无声息地滑向起义军控制的西岸浅滩。木箱里,是忠贞师“缴获”的、实际上从未开封的崭新“汉阳造”步枪、成箱的子弹,以及大量的手榴弹。小分队将木箱推上岸,在指定地点做好标记,迅速撤回。第二天,起义军阵地的枪声明显变得稠密而有力。

第二夜,同样的路线,送去的则是大量的磺胺粉、绷带、急救包,甚至还有几箱珍贵的盘尼西林(这是李锦以“救治重伤员”为名,特批从师部野战医院“挪用”的)。这些东西对于缺医少药、伤员众多的起义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第三夜,送去的则是实实在在的粮食——成袋的大米、面粉,甚至还有珍贵的腊肉和盐巴。小分队甚至在靠近起义军警戒哨时,故意弄出一点轻微的声响,然后迅速“仓皇撤退”,留下“来不及带走”的物资。

这些行动,都被李锦巧妙地包装成了“侦察渗透小分队遭遇敌哨,被迫遗弃部分缴获物资”或“水上巡逻分队船只意外搁浅,物资被江水冲走”。起义军方面心照不宣,默默接收着这从天而降的“礼物”。笔枝尾山上,朱德望着东岸忠贞师阵地,眼神复杂。他知道,这堵在面前的“铜墙铁壁”,实则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条隐秘的生命线。

第四日清晨,大雾弥漫三河坝。江面、山峦、阵地尽皆笼罩在浓得化不开的乳白色之中,能见度不足十米。这正是李锦等待的时机!

“传令!”李锦的声音在指挥所内响起,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决断,“各部注意!大雾弥漫,恐敌借机突围或反扑!所有前沿阵地,提高警惕,加强火力侦察!机枪、迫击炮,向预定可疑区域,进行覆盖性火力拦阻射击!没有明确目标,不准冲锋!把声势给我造足!”

命令迅速传达。刹那间,忠贞师阵地上枪炮齐鸣!轻重机枪向着浓雾中起义军阵地的大致方向疯狂扫射,子弹如同泼水般射入白茫茫的虚空!迫击炮弹带着尖啸,落点却“恰好”在起义军阵地前沿的空地上或江水中爆炸!爆炸的火光和震耳欲聋的轰鸣在浓雾中回荡,声势惊人,却几乎没有造成有效杀伤。

这震天的“枪炮声”,成了起义军最好的掩护和撤退信号!

笔枝尾山上,朱德看着山下浓雾中那光怪陆离的闪光和震耳欲聋却毫无威胁的“枪炮声”,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深深的感慨。他猛地一挥手:“同志们!时机已到!按预定计划,轻装!撤退!向西南,进山!”

早已做好准备的起义军将士,迅速而有序地撤出阵地。伤员被搀扶着,沉重的、无法带走的物资被就地掩埋或销毁。他们如同融入浓雾的溪流,悄无声息地离开经营多日的工事,沿着崎岖的山路,向着西南方那连绵起伏、云雾缭绕的武夷山脉深处退去。

浓雾中震天的“激战”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直到正午时分,雾气才稍稍稀薄。忠贞师前沿观察哨“惊愕”地发现,对面起义军阵地已空无一人!

“报告师座!叛…叛军跑了!笔枝尾山阵地空了!”通讯兵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震惊"。

李锦“勃然大怒”,一把推开椅子:“什么?!废物!一群废物!大雾天是干什么吃的?!给我追!一团、二团!立刻组织追击分队!沿着山路,给我追!”

忠贞师派出的几支小股部队,在崎岖的山路上“奋力追击”,自然是一无所获。他们带回来的,只有几面被遗弃的、破损的起义军军旗和少量无法带走的破旧装备,作为“追击”的“战利品”。

数日后,一份更加“沉痛”的战报从三河坝飞往南京:

“…职部于三河坝与叛军朱、周匪部(写作需要,无如何不良导向)血战经日,毙伤其数百,予敌重创!然该匪凶狡异常,竟趁浓雾弥漫之际,弃阵而逃!职虽严令各部奋力追剿,然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匪踪飘忽,终未能竟全功…职指挥不力,致使残匪遁入闽赣边界深山,恳请上峰严加议处!然我忠贞师经此恶战,伤亡逾千,元气大伤,实已无力再行深入追剿…伏乞明鉴!职李锦惶恐顿首。”

南京,总统府。蒋介石看着这份“字字泣血”的请罪电报,又看着案头另一份情报机关关于三河坝战役忠贞师“惨重损失”的密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猛地将电报摔在桌上,对着侍立一旁的陈布雷怒道:“娘希匹!损兵折将,寸功未立!李慕韩…他到底在干什么?!”

陈布雷小心翼翼:“委座息怒。三河坝地势险恶,叛军困兽犹斗,确非易与。李师长血战报国,忠勇可嘉,虽未竟全功,然亦予敌重创,使其元气大伤,短期内难成气候…且忠贞师伤亡如此惨重,若再严责,恐寒了前线将士之心…” 他巧妙地引用了李锦战报中的“关键词”。

蒋介石阴沉着脸,沉默了许久,最终从鼻子里哼了一声:“罢了!令他部退回赣州休整!戡乱之事,另委他人!”语气中充满了失望与不满,却也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份“惨胜”与“败逃”交织的现实。

赣州,忠贞师休整营地。李锦站在城楼上,远眺着南方那一片苍茫的、被绿色覆盖的群山万壑。左肩的旧伤依旧隐隐作痛,提醒着三河坝的血与雾。一份最新的、来自秘密渠道的简短情报,被他紧紧攥在手心:

“星火已越罗霄巅,会师茨坪映山红。——伍”

井冈山!茨坪!星火终究在群山之巅汇聚成炬!周恩来简洁的暗语,宣告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序章。李锦缓缓松开手,任凭那张小纸片被秋风吹走,卷入浩荡长风,飞向无垠的天际。他嘴角,终于勾起一抹如释重负、却又无比沉重的弧度。

城楼下,士兵们在整训,伤兵在呻吟,补充的新兵带着茫然。南京的申饬电文冰冷地躺在师部案头。一切都像是回到了原点,又仿佛一切都已彻底改变。

他转过身,肩章上那颗中将的金星,在秋日的阳光下,闪烁着冷硬而孤寂的光芒。如同那把名为“忠贞”的利剑,在完成了最凶险、最隐秘的使命后,悄然归入鞘中,敛尽锋芒,等待着下一次出鞘的时机——无论那将是何种身份,何种阵营。

此剑藏锋,静待惊雷。李锦的目光,穿透眼前的营垒,投向那更加浩瀚、更加不可预知的未来。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而他,这个来自未来的灵魂,与这把沾满血与火、荣耀与枷锁的忠贞之剑,已被深深卷入其中,再无退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