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 第153章 袭击重炮阵地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第153章 袭击重炮阵地

作者:中龙锦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2:32:21

驻印军主力从桐木岭、盐池庙一线后撤至欧家庙、武家堰、八都河一线,标志着豫西鄂北会战进入了更为严峻的阶段。这道新防线依托丘陵、河流,虽不如前一道险要,但经过新三军前期的经营和周卫国(虽被撤职,但其早期部署仍有影响)的弹性防御构思,尚有一定的防御纵深。李锦深知,此线若再被突破,老河口将直接暴露于日军兵锋之下。他果断下令,所有撤至此线的部队,包括韩晓征部、孙立人直属部队等,统由副总司令孙立人指挥,与新三军代理军长方胜利部协同,务必在此地稳住阵脚。

孙立人临危受命,展现出其名将的冷静与魄力。他并未简单地将疲惫之师填入固定战壕,而是迅速调整部署:

1.层次防御: 以新三军原有部队为第一梯队,利用其熟悉地形和预设工事的优势,坚守欧家庙、武家堰等核心支撑点。

2.机动预备: 将撤下来的韩晓征部等相对完整的部队作为第二梯队和预备队,部署在防线后方关键位置,随时准备向突破口投入反击。

3.火力集中: 将能够联系上的所有师属、军属炮兵,以及集团军配属的部分重炮,统一指挥,划定阻击区域,力求在日军进攻道路上形成密集的火力杀伤区。

4. 结合部强化: 特别加强了欧家庙与武家堰、八都河之间结合部的兵力与火力,防止日军故技重施,从缝隙中穿插突破。

……几乎没有休整,猛烈的炮击和步兵冲锋再次席卷而来。

日军的炮火准备虽然因重炮阵地被毁而强度稍减,但其大量75mm山炮和105mm野炮依然在短时间内向欧家庙主峰及两侧阵地倾泻了成百上千发炮弹。爆炸的冲击波裹挟着碎石和弹片四处横飞,刚刚修复的铁丝网再次被撕开,土木结构的机枪掩体在直接命中下轰然坍塌,灼热的气浪和硝烟令人窒息。

炮火刚刚向纵深延伸,尚未散尽的烟尘中便传来了日式步兵特有的、如同潮水般的呐喊和歪把子轻机枪那独特的、略显嘶哑的射击声。日军步兵的身影在硝烟中若隐若现,他们以小队、分队为散兵线,戴着标志着的屁帘帽,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式步枪,在九二式重机枪的火力掩护下,猫着腰,向山坡上的守军阵地涌来。

孙立人指挥部队依托工事,沉着应战。

阵地上,幸存的守军官兵迅速从防炮洞和残存的战壕中跃出,进入各自的战斗位置。各级军官和士官的吼声在枪炮声中此起彼伏:“进入阵地!机枪手就位!注意节省弹药,放近了打!”

当日军前锋进入约一百五十米距离时,守军的火力骤然爆发!

m1919A4勃朗宁中型机枪发出了持续而稳定的“咚咚咚”声,长长的火舌鞭子般抽向日军散兵线,试图将其割裂。配备给班组的bAR自动步枪则以其较高的射速和精度,进行着有节奏的点射,“哒哒哒,哒哒哒”,重点清除日军的轻机枪手和掷弹筒兵。大多数士兵手中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此刻展现了其巨大优势。相比于日军需要手动退壳上膛的三八式步枪,m1那清脆而连贯的“乒勾、乒勾”射击声几乎响成一片,形成了密集的压制火力。八发弹夹打空后,那声标志性的“叮”的弹夹弹出声,往往意味着需要立刻更换弹夹或寻找掩护,也成为了战场上独特的节奏点。

日军同样在猛烈还击。他们的九二式重机枪在较远距离上以精准的点射压制守军火力点;**式掷弹筒则不断将手榴弹大小的榴弹抛物线射入守军战壕,虽然威力不大,但落点刁钻,给守军造成了持续的伤亡和骚扰。

战士们利用m1加兰德步枪的射速和bAR自动步枪的持续性,以及迫击炮的灵活支援,一次次打退日军的集团冲锋。

战斗迅速白热化。日军不顾伤亡,一波倒下,后面一波又踩着同伴的尸体冲上来,企图依靠绝对的兵力优势冲垮防线。守军阵地前的斜坡上,日军的尸体越来越多。

关键时刻,部署在反斜面和侧翼的60mm和 81mm迫击炮发挥了巨大作用。观测员通过电话或手势,不断将修正参数报给后方的炮班。

“目标,方位xxx,距离xxx,日军第二波次集结地,三发急速射,放!”

片刻之后,刺耳的呼啸声划过天空,数发迫击炮弹准确地落在正在重新组织、准备投入下一波冲锋的日军人群中炸开,顿时人仰马翻,有效地打乱了其进攻节奏。

当日军少数冲近阵地的士兵嚎叫着跳进战壕,试图进行白刃战时,迎接他们的往往是汤姆森冲锋枪狂风暴雨般的扫射,或者是由m1刺刀和工兵铲进行的残酷格斗。战壕内血肉横飞,怒吼声、惨叫声、刺刀碰撞声不绝于耳。

但日军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攻势一波猛过一波,整个欧家庙防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多处阵地陷入苦战,形势岌岌可危。

尽管给予日军大量杀伤,但守军自身的消耗也极其惊人。机枪枪管打得通红,需要频繁更换冷却水或备用枪管;弹药手拼尽全力将弹链塞进机枪,步兵的子弹袋也迅速瘪了下去。伤亡在不断加剧,担架队冒着弹雨将一个个血流不止的伤员抬下火线,但很多时候,伤员的呻吟很快就被更猛烈的爆炸声淹没。

在防线左翼的三号高地,日军一个加强中队在付出了半个中队的代价后,终于突入了守军一个连的核心阵地。双方在狭窄的战壕和弹坑里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守军连长手持m1卡宾枪连续击毙数名日军后,与一名日军曹长扭打在一起,最终拉响了身上最后一颗mK2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在八都河桥头堡,日军利用烟幕弹掩护,试图强渡河流。守军一个排死守桥头堡,打光了所有机枪子弹后,用步枪和手榴弹继续抵抗,最后全排壮烈殉国,桥头堡失守,日军得以在河对岸建立了一个立足点。

整个欧家庙防线就像一根被绷到了极致的弦,多处出现裂缝,仿佛下一秒就要彻底断裂。孙立人不断接到各处求援和告急的报告,他手中最后的预备队——一个不满编的营,已经被拆分成连、排单位,填进了几个最危险的缺口。他知道,如果再没有转机,或者得不到生力军的增援,这道付出了巨大代价才稳定下来的防线,很可能在日军的下一轮总攻中崩溃。形势,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

就在欧家庙方向激战正酣之际,李锦的目光也投向了北面的战略要地——襄阳、樊城。此地若失,日军既可西进威胁豫西,亦可南下迂回包抄老河口,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他绝不能容忍腹背受敌的情况出现。

“梁司令,”李锦接通了第二集团军司令梁卫国中将的电话,语气严肃,“欧家庙方向压力巨大,我无兵可调于你。现命令你,亲率所部暂编第五军,并加强第116师,立即前出,负责襄阳、樊城之防御!你的任务,就是像一颗钉子一样,给我牢牢钉在襄樊!没有我的命令,哪怕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能让倭寇越过襄阳、樊城一线!确保我主战场侧后安全!”

“是!总司令放心!卫国在,襄樊在!”

梁卫国斩钉截铁地回答。他深知任务艰巨,日军为了策应豫西主攻,必然会对襄樊施加压力。他立即率部开赴襄樊,勘察地形,部署城防。他利用汉水(襄河)天然屏障,在襄阳、樊城外围构筑多层次防御阵地,重点防守渡口和交通要道,并将集团军直属的炮兵和工兵力量合理配置,准备迎接日军的猛攻。梁卫国的存在,如同在北面竖起了一道坚固的盾牌,暂时缓解了李锦对侧翼的担忧。

尽管正面防线暂时稳住,北面也有所安排,但李锦清楚,目前被动防御的根源,在于日军那占绝对优势的炮兵,尤其是那些威力巨大的150mm榴弹炮和堪称战场巨兽的240mm重型加农炮。这些重炮的存在,使得日军的每一次进攻都能以毁灭性的炮火准备开始,极大地削弱了守军的防御工事和士气。

“必须打掉鬼子的重炮!”李锦再次将希望寄托于暗影中的力量。他召见王大山,下达了开战以来最为艰巨的一项特种作战命令:

“王司令,日军攻势如此猖獗,倚仗的就是其重炮群。我要求你,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并摧毁它们!重点是150mm和240mm重炮!注意,这种目标防卫必然极其森严,寻找困难,摧毁更难!你需要什么支持,我全力满足!但行动必须成功!”

王大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摧毁重炮阵地,这几乎是特种作战中最困难、最危险的任务之一。他没有任何犹豫,立正敬礼:“是!保证完成任务!我需要电子情报旅的全力配合,以及……可能需要动用储备的‘特种爆破器材’。”

“准!”

李锦毫不犹豫。

王大山返回司令部,立即召集了最核心的指挥团队和麾下几位最出色的队长,包括刚刚因功晋升上校、授勋的陈默。

“任务目标:日军重炮阵地,优先150mm及以上口径。”王大山开门见山,指着地图,“难度,诸位心知肚明。第一关,找到它。”

日军的重炮部队是其王牌,隐蔽和伪装措施必然做到极致。王大山多管齐下:

1. 无线电侦测: “密匙”少将的电子情报旅开动所有侦听设备,全力搜索日军炮兵单位特有的无线电信号特征,试图通过三角定位法大致确定其方位。这是一个漫长且需要运气的过程。

2. 航空照片判读: 通过第五战区协调,请求盟军侦察机冒险对日军纵深可能设置炮兵阵地的区域进行高空拍照。特种部队的照片判读专家日夜不休地仔细研究每一张照片,寻找蛛丝马迹——不同于寻常的车辆履带印、经过伪装的炮兵掩体轮廓、特殊的弹药堆积点等。

3. 前线观测推算: 结合欧家庙前线遭受炮击的弹道、落点,由经验丰富的炮兵参谋进行逆向推算,大致判断敌方炮兵阵地的可能区域。

4. 人力侦察渗透: 这是最关键也最危险的一步。王大山派出了由陈默亲自带领的,规模空前的多支精锐侦察小队。他们携带高倍望远镜、炮队镜、无线电静默状态下使用的激光测距仪(如果设定中有此超前装备)等,利用夜色和复杂地形,向推算出的几个重点区域进行渗透。他们需要抵近到足以目视观察的距离,确认目标。

过程极其艰难。一支小队在渗透途中遭遇日军巡逻队,发生交火,仅一人带伤返回;另一支小队潜伏了三天三夜,发现的目标只是一个伪装的假阵地。陈默带领的小队,历经周折,躲过了数道巡逻线和警戒哨,终于在距离欧家庙前线约二十公里的一处隐蔽山谷林地边缘,发现了异常——那里有经过精心伪装的重型车辆进出留下的独特车辙,空气中隐约弥漫着柴油和发射药的味道,通过高倍望远镜,甚至在林木缝隙中隐约看到了被帆布覆盖的、异常粗长的炮管轮廓,以及周边异常密集的防空火力点(25mm高射炮和高射机枪阵地)和步兵警戒哨。

“发现目标,疑似240mm重炮阵地,防卫极其严密。”陈默通过携带的、功率极低且经过加密的短距离单兵电台,发出了简短而至关重要的信息。

确认目标后,更困难的挑战摆在面前——如何摧毁?

240mm重炮结构坚固,并非简单放置炸药就能彻底毁坏。需要将足够当量的炸药安置在炮身、炮闩或底座等关键部位。

山谷周围明哨、暗哨、巡逻队、防空阵地、步兵掩护阵地层层布防,强攻无异于自杀。

王大山、陈默等人连夜制定方案。决定采用“多点渗透,分组行动,同时爆破”的战术。将攻击部队分为:

1.狙击\/观测组: 携带春田m1903A4狙击步枪和观测设备,提前占据制高点,负责监视敌军,狙杀关键目标(如指挥官、通讯兵、机枪手),并为突击组提供指引。

2.警戒\/破障组: 负责无声清除外围警戒哨,开辟安全通道,并在主要突击路径上设置诡雷,阻遏敌军增援。

3.核心突击组(多组): 由最精锐的队员组成,每组携带大量c3塑性炸药(设定中由徐文博渠道获得的美军最新装备,威力大,可塑性强)、定时起爆器和导火索。他们的任务是渗透至火炮旁边,将炸药安放在关键部位。

3.支援\/掩护组: 携带巴祖卡火箭筒、迫击炮和自动武器,在行动暴露时提供火力掩护,并负责攻击日军的防空阵地和弹药堆积点,制造更大混乱。

4.装备与训练: 所有参战队员进行了临战强化训练,熟悉炸药安放位置,演练协同动作。他们装备了加装消音器的m3冲锋枪(注油枪) 用于近距离无声战斗,以及足够的破片手榴弹和烟雾弹。

在一个乌云遮月、能见度极低的夜晚,攻击行动开始了。

陈默亲自指挥核心突击组。队员们脸上涂着迷彩,穿着与夜色融为一体的作战服,如同幽灵般,沿着预先侦察和清理出的路线,悄无声息地向山谷内的重炮阵地渗透。

警戒组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切除”了沿途的日军哨兵。狙击组就位,冰冷的十字线套住了远处阵地上游荡的日军身影。

突击组队员终于接近了目标——四门如同史前巨兽般的240mm重型加农炮静静地蹲伏在掩体内,巨大的炮管指向欧家庙方向。周围有少量的日军炮兵在休息,哨兵在附近巡逻。

时间紧迫!各组按计划行动。突击组队员两人一队,迅速靠近各自分配的目标火炮。他们动作敏捷而精准,将一块块如同面团般的c3炸药紧紧粘贴在炮膛下部、炮闩结构以及复进装置等关键部位,插入雷管,设定好延时起爆装置(统一设定为15分钟)。

整个过程紧张得令人窒息,任何一点轻微的声响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就在大部分炸药安装完毕时,意外发生了!一名日军士兵似乎察觉到了异响,端着枪向一门火炮走来。千钧一发之际,远处制高点传来一声极其微弱的闷响——狙击手开火了!那名日军士兵应声倒地。但这声枪响(尽管装了消音器,在寂静的夜里仍有细微声音)还是引起了附近其他日军的警觉!

“敌袭!!”

日语的惊呼声响起。

“行动暴露!按第二方案执行!掩护组,开火!”

陈默立刻通过电台下令。

刹那间,巴祖卡火箭弹拖着尾焰射向日军的防空炮位和临时营房,迫击炮弹也开始落下。自动武器猛烈开火,压制惊醒的日军。烟雾弹被投掷出来,迅速遮蔽了阵地。

“撤!快撤!”

陈默命令突击组立即按预定路线撤离。

队员们毫不犹豫,转身就向山谷外冲去。身后,日军的警报声、叫喊声、枪声响成一片。支援组拼死阻击着试图追击的日军。

十五分钟后,当追击与撤离的战斗仍在激烈进行时——

“轰!!!!!!!”

一声震耳欲聋、远超寻常炮弹爆炸的巨响从山谷中传来!紧接着,是连续三声同样级别的恐怖爆炸!大地为之震颤,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将半个山谷映照得如同白昼!四门日军的240mm重炮及其大量配套弹药,在精心安置的烈性炸药作用下,被彻底摧毁,化为了一堆堆扭曲的废铁!巨大的爆炸甚至引发了二次殉爆,日军的这个重炮阵地瞬间被从地图上抹去!

成功完成任务的陈默小队,在付出了一定伤亡后,最终摆脱了日军的追击,与接应部队汇合。

欧家庙前线,日军预定的新一轮猛攻因重炮阵地的莫名被毁而不得不推迟,炮火准备强度大减。孙立人抓住机会,组织部队加固工事,调整部署。王大山和他的特种部队,再次以一场惊心动魄的敌后破袭,如同一柄精准的利刃,刺入了日军最要害的部位,为正面防线赢得了极其宝贵的喘息之机,也极大地震撼了日军高层。李锦接到王大山“任务完成,重炮阵地已摧毁”的简报时,紧锁的眉头终于稍稍舒展。这场危机四伏的华中会战,出现了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