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 第146章 进攻芒市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第146章 进攻芒市

作者:中龙锦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2:32:21

勐戛、轩岗等外围要点的迅速丢失,如同重锤敲响了芒市日军的丧钟。中国驻印军第一集团军挟龙陵大胜之威,以新锐之师和绝对优势的火力,自北、东、西三面向芒市压来。盘踞在城内的日军第五十六师团残部及各方溃兵,在师团长松井秀知的严令下,决心依托城垣和城内建筑,进行最后的困兽之斗。

九月底,滇西的秋意渐浓,但战场上的气氛却灼热如火。集团军总司令李锦在前进指挥部下达了总攻芒市的最终命令。

在攻克勐戛,打开通往芒市的门户后,副总司令孙立人指挥的新一军士气如虹,攻势愈发凌厉。新38师师长李鸿、新30师师长唐守治,指挥所部分别沿滇缅公路及其东侧起伏的丘陵地带,如同两把配合默契的巨型铁钳,向着芒市城区迅猛穿插。

新一军充分展现了其高度机械化和美式训练的优势。步兵们不仅依靠徒步行军,更能乘坐Gmc十轮卡进行快速机动,在关键节点迅速投入战场。更重要的是,师属炮兵营的 m101型105毫米榴弹炮,不再固守于遥远的后方阵地,而是紧随步兵先头部队推进,在刚刚占领的区域迅速设立临时发射阵地。这使得炮火支援的响应时间大大缩短,达到了“随叫随到”的惊人效率。

面对日军利用沿途村落(如法帕、风平)或孤立高地仓促建立的阻击阵地,新一军的应对方式堪称行云流水,致命高效。

1. 炮兵急袭:一旦侦察兵或前锋部队发现日军抵抗,立即通过ScR-536步话机呼叫炮火。105毫米榴弹炮群会立即对目标区域进行短促而猛烈的急袭覆盖,炮弹如同冰雹般砸下,最大限度地杀伤日军有生力量和摧毁表面工事。

2. 坦克突击:配属的m4“谢尔曼” 或m3A3“斯图亚特” 坦克随即前出,利用其厚重的装甲和直瞄火力,充当移动堡垒。它们用75\/76毫米主炮精准“点名”,逐个摧毁日军用砖石房屋改造的坚固火力点或用沙包加固的机枪巢。

3. 步兵清扫与迂回:炮火尚未完全停歇,待命的步兵便已发起冲击。他们以班排为单位,充分发挥自动武器的绝对优势。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以其远超日军三八式步枪的射速,形成密集的压制火力。bAR自动步枪提供持续的班组支援火力。汤姆逊冲锋枪在近距离巷战和丛林遭遇战中,更是如同“战壕扫帚”般的存在。

士兵们战术灵活,正面以优势火力压制的同时,总有小股精锐(通常是一个班或一个排)大胆地从侧翼的树林、沟壑进行快速迂回包抄,直接攻击日军的侧后或指挥部。

在这种 “炮火覆盖、坦克拆点、步兵清扫加侧翼迂回” 的多维打击下,日军仓促构建的防线往往在短短一两个小时内便土崩瓦解。日军士兵要么在工事内被炮火和坦克摧毁,要么在试图转移或反击时,被新一军步兵强大的自动火力成片撂倒,要么就在绝望中发现后路已被切断,只能束手就擒或溃散入山林。

新一军的迅猛推进,使得日军在芒市外围预设的多道防线,迅速而整齐地断裂、消融。兵锋直指芒市城下,日军核心阵地已遥遥在望。

当右翼新一军沿公路高歌猛进之时,左翼由副总司令沈德威指挥的新二军并新三军,则以其特有的沉稳与缜密,在芒市西侧及西南的广阔区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封锁与扫荡作战。他们的目标并非急于攻城,而是如同一位耐心的猎人,彻底扎紧包围圈,清除所有潜在威胁。

第104师徐天鹰部和第105师罗振武部是执行清剿任务的主力。他们以营、团为战术单位,在芒市西侧龙川江以西的丘陵、坝子和村落间,展开了拉网式的梳理。

在勐稳村,104师的一个营将村子三面包围,派出小分队逐屋搜索。他们发现一股日军残兵依托村内的缅寺(佛寺) 钟楼顽抗。营长没有强攻,而是调来伴随的工兵。工兵在机枪掩护下,巧妙地将炸药包安置在钟楼承重柱下,一声巨响,钟楼坍塌,残敌被悉数埋葬。

在风吹坡一带,105师的部队以连为单位,呈散兵线向山坡上的密林推进。他们遭遇了日军小股部队利用石灰岩溶洞的节节抵抗。步兵立即呼唤随行的喷火兵,一条条凝固汽油火龙钻入洞穴,伴随着凄厉的惨叫,很快便肃清了洞穴群。整个过程如同外科手术,精准而彻底。

与此同时,第106师高镇远部的任务至关重要——封锁芒市通往遮放的核心通道。该师选择了回贤山、等井山等关键制高点,迅速构筑了完善的防御阵地。

官兵们挖掘之字形战壕和防炮洞,用沙袋加固机枪巢。师属炮兵团的山炮连被前推,射界牢牢覆盖住山下的公路和可能的步兵进攻路线。师工兵营则在公路上埋设反坦克地雷和诡雷,并炸毁了数座小桥,设置了多重鹿砦。侦察分队被远远地放了出去,像触角一样伸向遮放方向,密切监视任何日军增援的迹象。

沈德威的指挥所里,地图上代表左翼集团的一个个箭头推进速度看似缓慢,但每一步都扎实无比。他不时下达指令:“告诉徐天鹰,勐嘎山区的洞穴必须逐个爆破确认,不留死角。” “提醒高镇远,106师的防线要能顶住日军大队级别的反扑,工事要再加固。”

这种 “不求速胜,但求无懈可击” 的“磐石”风格,在此刻发挥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左翼集团通过残酷而细致的清剿,将龙川江西岸的残敌基本肃清;通过严密封锁南线通道,彻底断绝了芒市守军向西突围或获取遮放援军的念想。当右翼新一军的兵锋抵近芒市城垣时,其整个西、南侧翼,已然被沈德威率部打造成了一道坚固无比的铜墙铁壁,为主力最终攻城,创造了绝对可靠的侧翼环境。

中路,就在左右两翼为最终决战清扫战场、巩固战线之际,在芒市正北方向,真正的钢铁拳头——由副总司令楚南河指挥的第七军,已经完成了雷霆一击的最后准备。这片相对开阔的丘陵谷地,此刻弥漫着一种大战前特有的、混合着柴油味与钢铁气息的压抑氛围。

第2装甲师师长刘慧平站在他的指挥坦克上,举着望远镜,最后一次审视着前方隐约可见的芒市城区轮廓。在他的身后,攻击出发地域内,钢铁的洪流已然集结完毕。

m4“谢尔曼”中型坦克如同一个个移动的堡垒,其宽大的履带深深碾入泥土,76毫米长身管主炮在昏黄的天光下泛着冷冽的幽光。车长们站在炮塔舱口,头戴耳机,反复检查着通讯设备;装填手将一枚枚被帽穿甲弹和高爆弹从弹药架上取出,放在最顺手的位置;驾驶员则让引擎保持着低沉而有力的空转轰鸣,排气管偶尔喷出股股黑烟,仿佛巨兽压抑的喘息。更为轻捷的m5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则部署在侧翼,它们将利用其高机动性,掩护“谢尔曼”的侧翼,并快速穿插撕裂日军的防线。

整个装甲集群按照预定的攻击队形疏散展开,各车之间保持着标准的战术间隔,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日军炮火反制。无线电网络里,充斥着各营连之间简洁、冷静的最终确认信号。

在装甲集群后方稍远一些的隐蔽位置,第1机械化步兵师师长王强的部队也已全员就位。大量的Gmc十轮卡车和m3半履带车排成数列长龙,引擎同样在低声轰鸣。半履带车上,m1919A4中型机枪的枪口指向天空,随时准备提供防空和对地压制火力。车厢里,满载着头戴m1钢盔、全副武装的机械化步兵。他们检查着手中的m1加兰德步枪,将汤姆逊冲锋枪的弹鼓擦得锃亮,将一颗颗mK2手榴弹的后盖拧松。没有人说话,只有金属碰撞的轻微声响和偶尔传来的军官低声叮嘱。他们的眼神紧盯着前方的坦克集群,只等装甲部队用履带和火炮在日军的防线上撕开缺口,他们便会如同决堤的洪水般涌入,用自动武器和手榴弹肃清每一处街垒、每一栋房屋,将突破口的战术胜利,转化为决定性的战果。

整个第七军蓄势待发,只待总攻命令一下,便将向着芒市的心脏,发出石破天惊的一击。

总攻发起日,黎明。集团军直属炮兵司令周振邦中将,集中了重炮师和火箭炮兵旅的绝大部分火力,对芒市北面及东面城墙日军预设防御阵地,进行了长达四十分钟的毁灭性炮击。m1 155mm“长脚汤姆”和m1 203mm“榴弹炮之王”的巨弹,如同陨石般砸落在城墙上,砖石飞溅,烟尘冲天。t34“管风琴”火箭炮的一次次齐射,则将城墙后的区域化为一片火海,极大地杀伤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和士气。

炮火尚未完全停歇,第七军的进攻浪潮便已涌起。

“前进!”

楚南河一声令下,无线电波将命令传达到每一个坦克车组。

刹那间,数十辆“谢尔曼”坦克如同苏醒的钢铁巨兽,排成标准的攻击楔形队形,引导着搭载装甲步兵的m3半履带车,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向被炮火撕裂的芒市城垣缺口!坦克的履带碾过遍布弹坑的焦土,炮塔不断旋转,机枪手警惕地扫视着两侧,炮长则随时准备向任何出现的目标开火。

日军的抵抗瞬间爆发。残存的城墙上、被炸塌的房屋废墟里,隐藏的机枪火力点和迫击炮、步兵炮,向冲锋的装甲集群倾泻着弹雨。子弹打在坦克装甲上,发出密集的“叮当”声响,溅起串串火星。一辆冲在最前面的“谢尔曼”坦克,不幸被日军一枚隐蔽良好的47mm反坦克炮命中侧面,履带断裂,瘫痪在原地,车组成员奋力从舱盖爬出,随即被伴随的装甲步兵掩护后撤。

“不要停!压制火力!工兵,清理路障!”

刘慧平在指挥车里冷静地下达指令。

坦克集群的炮火开始猛烈还击。75mm\/76mm坦克炮喷出火焰,将一个个暴露的日军火力点打成废墟。伴随的装甲步兵们迅速下车,以坦克为移动掩体,用手中的自动武器精准地点射着试图靠近投掷“肉弹”或磁性手雷的日军士兵。工兵冒着枪林弹雨,使用爆破筒和炸药包,快速清除着日军设置在缺口处的障碍物和雷场。

在绝对的火力和装甲优势面前,日军的正面阻击显得苍白无力。装甲洪流硬生生冲垮了芒市城垣的防御,主力部队如同决堤的洪水,从多个缺口涌入城区。芒市,这座滇西名城,就此进入了最为残酷的巷战阶段。

进入城区,战斗的性质陡然改变。宽阔的街道变成了死亡走廊,每一扇窗户、每一个门洞、每一堆瓦砾后面,都可能隐藏着致命的杀机。日军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将军民混合的房屋改造为坚固的支撑点,在街口设置交叉火力,在屋顶布置狙击手,甚至挖掘地道连接不同建筑,进行灵活的机动和反击。

第七军的装甲部队在狭窄的街道中遇到了挑战。坦克的视野受限,侧翼和尾部极易遭到日军“肉弹”和近距离反坦克火力的攻击。一辆“谢尔曼”在转弯时,被从二楼窗口扔下的炸药包炸毁了履带;另一辆则被躲在下水道里的日军用燃烧瓶点燃。

楚南河立即调整战术:“坦克不得单独冒进!与步兵紧密协同,以步兵清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

新的战斗模式随即展开。第1机械化步兵师的士兵们成为了巷战的主角。他们以班排为单位,组成精干的战斗小组。坦克则停在街口或相对开阔处,作为固定的直瞄火力点,用坦克炮轰击日军固守的坚固房屋,用机枪封锁街道,压制日军火力。

步兵们的战斗血腥而艰难。他们不再走街道中央,而是采用“破墙开洞”的战术,用炸药、爆破筒甚至火箭筒,在相邻的房屋墙壁上开辟通道,从一栋建筑内部运动到另一栋,逐屋清剿。遇到日军固守的房间,先是投入手榴弹,随后冲锋枪手和步枪兵迅猛冲入,进行近距离射杀。火焰喷射器成为了对付地下室和密闭空间的利器,炽热的火焰喷入,往往能瞬间瓦解抵抗。

与此同时,从东面突入的新一军部队,也展现了其在复杂环境下出色的渗透和突击能力。孙立人鼓励部队以小股兵力,利用城区的复杂地形,大胆穿插,分割日军阵地。新38师的一支精干分队,在一次夜袭中,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了日军一个大队指挥所附近,用手榴弹和冲锋枪突然发起攻击,一举端掉了这个指挥节点,导致该区域日军陷入混乱。

新二军的部队在巩固西侧阵地的同时,也派出部分精锐,配合主力进行巷战。他们作风顽强,善于构筑临时工事和设置诡雷,在巩固已占领街区,防范日军反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斗是残酷的拉锯战。一条街道,一个院落,往往要经过数次甚至十几次的反复争夺才能最终占领。敌我双方的士兵在瓦砾间、残垣后激烈交火,手榴弹的爆炸声、冲锋枪的扫射声、伤员的惨叫声此起彼伏。白刃战时有发生。

在这场惨烈的巷战中,盟军空军再次扮演了“空中炮兵”的角色。尽管芒市城区面积不如腾冲,但每日出动的p-51、b-25机群,依然对已知的日军坚固据点、疑似指挥所和物资囤积点进行了反复的轰炸和扫射。尤其是在日军依托一些大型建筑(如原土司府、仓库等)负隅顽抗时,李锦命令使用了凝固汽油弹。这种可怕的武器被投下后,瞬间爆燃,产生的高温和粘稠火焰几乎能吞噬一切,将日军藏身的木质结构建筑化为灰烬,给守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慑和物理杀伤。

然而,空袭和炮火无法消灭每一个角落的敌人。最终决定胜负的,依然是地面部队的意志和牺牲。中国驻印军的官兵们,凭借着优势的装备、严格的训练和光复国土的坚定信念,顶着巨大的伤亡,一步一步,一米一米地向城内推进。日军的抵抗虽然疯狂,但在兵员、火力、补给全面劣势的情况下,其控制区域在不断缩小,士气也在持续的血腥消耗中逐渐崩溃。

经过十余日的激烈巷战,芒市城内的日军被逐渐压缩到了城中心的几个孤立据点。胜利的天平,已经不可逆转地倒向了中**队一方。第七军的坦克和新一军的步兵,正从多个方向,向着日军最后的核心阵地逼近。芒市的光复,已然指日可待。而与此同时,左路的沈德威部,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目标——遮放,并为切断芒市残敌南逃之路,展开了积极的行动。滇西反攻的铁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继续向南奔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