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 第135章 转战松山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第135章 转战松山

作者:中龙锦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2:32:21

1944年6月下旬,缅北,中国驻印军第一集团军总指挥部。

缅北的雨季闷热而潮湿,前线虽捷报频传,但指挥部里的气氛却因一份刚刚抵达的、标注着“绝密·十万火急”的电文而骤然凝固。驻印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李锦,手握这封来自国内最高军事当局的直接电令,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他那张惯常沉稳如山岳的脸上,此刻笼罩着一层前所未有的凝重与急迫。

电文内容清晰而残酷:滇西方向,中国远征军(Y部队)对据守松山要塞的日军第56师团主力(约3000人)久攻不克,伤亡极其惨重,攻势已呈疲态。松山不克,滇缅公路无法打通,整个滇西反攻计划面临功亏一篑的危险。兹命令李锦,立即抽调驻印军(x部队)中最精锐、最具山地攻坚经验之一部,以最快速度空运回国,投入松山战场,务必限期攻克松山!

松山!这个名字像一颗沉重的石子投入李锦心湖。他深知,那是一座被日军经营两年有余、号称“东方马奇诺”的超级堡垒,地形之险、工事之坚、战况之惨烈,远超缅北任何一场战斗。国内兄弟部队在那里流尽了鲜血。

“参谋长!”李锦的声音低沉而迅速,打破了指挥部的寂静,“立即停止对新一军、新二军,第七军下一步作战的规划。命令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新二军军长沈德威,第七军军长楚南河,副军长韩晓征,即刻来指挥部!同时,通知集团军其余部队和直属之重炮、工兵、通信部门主官一并前来!”

片刻之后,指挥部内将星云集,却无人言语。李锦没有多余废话,直接将电令内容传达。

“情况紧急,毋庸赘言。”李锦的目光扫过孙立人、沈德威等爱将,“松山危局,关乎滇西反攻全局,关乎国际通道之打通,更关乎我中华民族之尊严!国内弟兄在流血,在苦战,我们必须回去!”

他走到巨大的作战地图前,手指从缅北狠狠划向滇西松山。

“我决定:以新一军之新38师、新二军之104师为基干,组成先遣突击集群!这两支部队,历经胡康河谷、孟拱、密支那诸役,山地丛林作战经验丰富,攻坚能力最强!”

“集团军直属之105mm以上重炮兵团(欠一部)、特种工兵团、通信营主力,配属该集群行动!”

“所有部队,立即进行轻装准备,重型装备及后续部队由参谋长负责后续梯次转运!”

“目标:云南保山机场!运输司令部已协调盟军航空队,全力保障空运!”

“孙立人将军,由你担任先遣集群总指挥!沈德威将军副之!我要你们以最快速度,把部队给我带到松山脚下!”

“此战,无他,唯死战耳!打出我驻印军的威风,解松山之围,扬我国威!”

“是!保证完成任务!”孙立人、沈德威等将领唰地起身,眼中没有丝毫犹豫,只有毅然决然的战意。他们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中的硬仗,是从异域扬威到故国雪耻的转折之战。

命令如山倒!整个驻印军相关部队立刻以最高效率运转起来。刚刚从缅北前线撤下来的新38师、第104师官兵,来不及洗去征尘,甚至来不及好好休整,便接到了紧急集结、准备登机的命令。营地内,一片紧张忙碌的景象。

“轻装!只带武器、弹药、三日口粮和必要药品!重型装备留下!”军官们大声呼喊着。

士兵们默默整理着行装,许多人将缅北作战获得的战利品小心包好,塞进背包。他们知道要去打一场更残酷的仗,目的地是祖国,是那个被日寇蹂躏了太久的地方。一种不同于在异国作战的复杂情绪——夹杂着归国的急切、救兄弟部队于危难的使命感以及对未知强敌的凝重,在军中弥漫。

在密支那、保山等机场,庞大的c-47、c-46运输机群已经准备就绪。引擎轰鸣,震耳欲聋。一队队身着米黄色美军制式军装、手持加兰德步枪、汤姆森冲锋枪的中国士兵,秩序井然地登上飞机。他们的装备与国内部队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脸上同样刻满了风霜与坚毅。

飞机一架接一架地冲上云霄,沿着危险的“驼峰航线”边缘,飞越崇山峻岭,向着祖国的方向飞去。舷窗外,是连绵的雪山和翻滚的云海,机舱内,是沉默的士兵和沉重的武器装备。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精锐部队战略空运,目的只有一个:时间!

李锦随同第一批先头部队抵达保山。他一下飞机,立刻感受到了与缅北截然不同的战场氛围。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焦土的味道,远处隐约传来沉闷的炮声。前来接应的远征军(Y部队)军官脸上写满了疲惫与焦虑。

“李总司令!你们可算来了!”一位Y部队的副军长紧紧握住李锦的手,声音沙哑,“松山……那就是个绞肉机啊!我们几个师轮番上阵,打了快两个月了,伤亡太大了……鬼子工事太坚固了!”

李锦面色凝重,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拍了拍对方的肩膀:“放心,我们来了。带我去前沿观察所。”

在李锦和先遣集群指挥官的要求下,Y部队的向导带领他们秘密接近松山前沿。即使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驻印军将领,当透过望远镜看到松山地形和听到Y部队军官介绍敌情时,也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松山,并非一座孤峰,而是一系列山峦组成的复杂防御体系。日军第56师团113联队等部,在此经营两年,将整个山体几乎掏空,构筑了无数钢筋水泥的永备工事、地堡、暗道、铁丝网、雷区。子高地、滚龙坡、大垭口、长岭岗……每一个山头都是一个独立的、又能相互支援的死亡堡垒。日军火力配系极佳,射界开阔,可谓步步杀机。

山脚下,Y部队遗留的无数烈士遗体尚未完全收殓,焦黑的土地,炸断的树木,随处可见的弹坑和破碎的武器,无声地诉说着之前战斗的惨烈。

“鬼子的工事,大部分炮火根本啃不动!他们的侧射、倒打火力极其凶狠!我们的人往往冲到近前,就被来自侧翼的火力……”Y部队的军官声音哽咽,说不下去了。

孙立人放下望远镜,脸色铁青:“妈的,这比密支那、八莫难打十倍!”

沈德威也眉头紧锁:“看来,光靠猛冲猛打不行,得把我们在缅北学到的本事,都用上,还得更有耐心。”

李锦沉默良久,缓缓开口,声音带着金属般的质感:“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回来!国内的弟兄,就是在这样的地狱里搏杀!现在,该我们上了!记住,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生力军,更是新的战术和绝对的决心!”

驻印军先遣集群没有立即发动大规模进攻。李锦和孙、沈等将领深知,面对松山这样的要塞,盲目冲锋等于送死。他们首先做了几件事:

1. 精密侦察:

集团军直属的“黑豹”特战大队和各师侦察连的精英们,如同最耐心的猎人,利用夜色和浓雾,潜行至日军阵地前沿甚至侧后。他们携带剪线钳、望远镜和素描本,在极度危险的距离上,一趴就是数小时,用笔精确勾勒出碉堡射孔的角度、铁丝网的走向和暗道的通风口位置。与此同时,盟军的p-38侦察机在高空盘旋,拍摄下清晰的航空照片。这些情报与Y部队用鲜血换来的经验相结合,最终汇集成一幅幅比例精确到1:500的巨型沙盘和火力配系图,日军表面上草木不生的松山,其内在的防御脉络几乎被完全“透视”。

2. 火力打击:

所有抵达前线的美式m101型105毫米和m114型155毫米榴弹炮,与Y部队的炮群统一编组,成立了联合炮兵指挥部。这里不仅是火力分配中心,更是技术研讨中枢。炮兵参谋们日夜研究,如何为重炮设计直瞄射击阵地,以便在近距离用混凝土破坏弹精准轰击地堡射孔;他们反复计算弹道,试验如何使用延期引信,让炮弹在穿透土层或混凝土顶盖后才爆炸,以最大化对地下工事的破坏效果。

3. 战术研讨:

在掩蔽部里,营级以上军官们围坐在沙盘前,气氛凝重。Y部队幸存军官用嘶哑的声音描述着日军侧射火力点的致命与隐蔽,以及“肉弹”冲锋的疯狂。会议最终确立了“小群多路、重点爆破、步步为营、堑壕逼近”的十六字核心战术。训练重点随即转向:每个步兵班都必须熟练掌握m2火焰喷射器的操作与掩护配合;“巴祖卡”火箭筒射手需练习打击移动目标和狭小射孔;工兵则强化使用爆破筒和tNt炸药包在敌火下实施爆破的技巧。

4. 土工作业:

在松山日军视线之下,一场无声却至关重要的竞赛开始了。成千上万的士兵轮班作业,用工兵锹和十字镐,在坚硬的山地上,向着日军主阵地一寸一寸地挖掘。他们构建了深达一人多高、纵横交错的交通壕,以及无数个用麻袋加固的冲击出发阵地。这项工程极其艰苦且充满危险,日军的冷炮和狙击手时刻造成伤亡。但驻印军官兵以惊人的毅力和纪律性执行着,他们将这条条坑道视为通往胜利与生存的生命线。当一条主干交通壕挖掘到距离日军子高地仅八十米时,日军才惊恐地发现,中**队的刺刀,几乎已经抵到了他们的咽喉。

与此同时,日军也察觉到了中**队的调动和变化。松山守敌发现对面的中**队打法变了,不再是人海冲锋,而是变得极其难缠。他们的炮火更准,小股渗透和夜间袭击更加频繁专业,土工作业效率惊人。松山日军指挥官意识到,他们遇到了真正的劲敌。

经过约十天的周密准备,驻印军主力投入了对松山的决定性攻击。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最残酷的阶段。

攻击的焦点,首先汇聚于松山防御体系中的关键支点——子高地与滚龙坡。

炮火准备开始了,其精准与猛烈程度远超以往。不仅师属105毫米榴弹炮进行了压制射击,更有数门155毫米“长脚汤姆”重炮被冒险推至前沿阵地,在极近的距离上,炮口近乎放平,进行直瞄射击!炮手们瞄准日军地堡黑黝黝的射孔,发射出m78型穿甲弹。炮弹带着骇人的呼啸直扑目标,击中混凝土工事时爆出巨大的火球和碎屑,虽未能每次都能彻底摧毁,但巨大的冲击和震动足以让里面的日军肝胆俱裂。

炮火刚刚向纵深延伸,攻击部队便从精心挖掘、直抵日军阵地前沿的交通壕末端跃出。他们不再是密集的散兵线,而是以排、班,甚至三五人的战斗小组为单位,在狭窄的正面,如同多把锋利的匕首,沿着预定路线向各自的目标猛扑。

日军的反应如同预想般凶猛。子高地上,至少四挺九二式重机枪从不同角度构成的交叉火网瞬间复活,子弹像镰刀一样扫过地面。滚龙坡侧翼的岩洞中,日军四一式山炮进行了急促的直瞄射击,炮弹在突击队形中炸开。

“火箭筒!干掉左边那个地堡!”一名手持m1“巴祖卡” 的射手在战友火力掩护下,迅速瞄准、击发!火箭弹拖着尾焰撞在地堡上,炸出一团火光,但厚重的墙体使其未能完全贯穿。

“爆破组!上!炸开铁丝网!”工兵抱着爆破筒,在机枪掩护下匍匐前进,将其塞入屋脊形铁丝网下。“轰!” 一声,开辟出一条狭窄的通道。

“喷火兵!右边那个坑道口!”喷火兵沉重的身影出现,他逼近到三十米内,对准一个不断射出子弹的坑道口扣动扳机。一条狰狞的火龙呼啸着钻入,坑道内立刻传出非人的惨嚎和弹药殉爆的闷响,随即寂静下来。

日军并非被动挨打,他们多次组织凶狠的“逆袭”。往往在中**队刚刚占领一段战壕立足未稳时,戴着口罩(防毒、也防我军喷火器的烟雾)的日军士兵就嚎叫着从相邻坑道或暗道中跃出,双方随即在狭窄的堑壕内展开惨烈的白刃战。刺刀的碰撞声、工兵铲的劈砍声、垂死的咒骂声不绝于耳。阵地上尸骸枕藉,血水浸透了焦土。

每一天,每一块阵地的争夺,都伴随着巨大的伤亡。驻印军官兵虽然装备训练远超国内部队,但在松山这座由钢筋、混凝土和疯狂意志构筑的堡垒前,同样付出了惨烈的代价。然而,他们的新战术正在缓慢而坚定地奏效。通过一点一点的蚕食,用炸药包、爆破筒和火焰喷射器的逐一清剿,日军一个个声称“永久要塞”的堡垒,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和冲天烈焰中,被艰难地、逐个地拔除、碾碎。胜利的天平,正随着每一寸用鲜血换来的焦土,开始倾斜。

持续一个多月的松山战役,其惨烈程度超越了缅北战场上的任何一役。至1944年9月上旬,子高地、滚龙坡、黄土坡等主要阵地已陆续插上青天白日旗。残存的数百名日军,被压缩在主峰地下如同迷宫般的几个核心永备工事内,做着最后的困兽之斗。

面对深藏地下、结构复杂的日军指挥部和屯兵洞,任何轻率的突入都意味着惨重伤亡。

工兵和精选的突击队员,组成一个个输送队,在机枪和烟雾弹的掩护下,顶着日军从射击孔射出的最后子弹,以及不时投出的手榴弹,用肩膀扛、用绳索拖,将一箱箱、一捆捆总计数吨重的tNt炸药和爆破筒,艰难地运抵已被标识出的主要地道出入口、通风口以及被认为结构薄弱的顶盖位置。

一名工兵在安放炸药时,被侧翼射来的冷枪击中,倒在炸药包旁;另一组队员在试图堵塞一个通风口时,遭遇了日军从内部发起的自杀式冲锋,双方在洞口同归于尽。

当所有炸药最终安放完毕,命令通过有线电话传遍各爆破点:

“起爆!”

刹那间,天崩地裂!

一连串沉闷如惊雷、却又更深沉剧烈的爆炸声从地底传来,整个松山主峰剧烈地颤抖,如同发生了地震。几个主要的爆破点地面猛地向上拱起,随即又轰然塌陷下去,形成巨大的凹坑。浓烟和尘土从每一个洞口、缝隙中喷涌而出,直冲云霄。日军经营数年、自诩为“东方马奇诺”的核心工事,在内部发生的毁灭性爆炸和结构性崩塌中,被彻底炸毁、焚毁、活埋。

松山守敌指挥官金光惠次朗少佐及其指挥部人员,大多在这末日般的爆炸中被埋葬。极少数在后续清剿中被从废墟里拖出的日军,也已是伤痕累累,精神崩溃。

当一面历经战火、残破不堪却依旧鲜艳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被几名伤痕累累的士兵用临时砍伐的树干作为旗杆,在松山主峰的最高点——那片已被炮火削低数米、遍布弹坑与焦土的制高点上牢牢树起时,整个喧嚣了一个多月的战场,似乎在这一刻为之寂静了一瞬。

幸存的将士们,无论是装备精良的驻印军,还是衣衫褴褛的Y部队兄弟,许多人再也抑制不住情绪,相拥而泣。更多的人,则是脱力地瘫倒在尚有余温的焦土上,仰望着那面在硝烟未散的天空中猎猎作响的旗帜,任由混合着硝烟、血污和喜悦的泪水,在布满尘垢的脸上肆意横流。

李锦在孙立人、沈德威等人的陪同下,登上了这片用上万将士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土地。脚下是烧焦的泥土、破碎的工事和尚未散尽的硝烟。他看着眼前这群衣衫褴褛、疲惫到了极点却目光如炬的士兵,看着漫山遍野的烈士遗体,久久无言。

他缓缓抬起手,向这片浸透忠魂的土地,向所有参与这场史诗般攻坚战的将士们,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给军委会发电,”他的声音沙哑而沉重,“我部协同Y部队兄弟,已于本日完全攻克松山。腊戌子(松山)之敌,已悉数就歼。滇缅公路之锁钥,已被我英勇将士以血肉之躯砸开!”

松山战役的胜利,是滇西缅北反攻的转折点。此役,中国驻印军以其精锐之师、现代化战术和无比的牺牲精神,在国内最惨烈的战场上,证明了其无愧于“国之利刃”的称号。李锦率部归国参战,不仅解了松山之围,更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的抗战士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