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面快捷
            桌面快捷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第七十一章 微服辞金陵,孤舟赴辽盟
李煜将狼毫搁在砚台上,那株被他勾勒出的桂枝在宣纸上静静立着,沾霜的叶片似藏着不肯弯折的韧劲。他望着窗外彻底放晴的天空,桂香被秋风卷得远了,殿内的墨气也淡了几分,终于直起身,伸了个懒腰——连日来紧绷的肩背舒展时发出细碎声响,倒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
“走吧。”他语气轻缓,却带着不容置喙的决断,目光扫过侍立一旁的史官,“方才的谕示即刻传往淮南,至于朕的行踪,对外只称染疾静养,闭门谢客。”
史官虽满心疑惑,却不敢多问,连忙躬身应道:“臣遵旨!臣这就去安排,定不让消息走漏分毫。”说罢捧着竹简,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殿门在他身后悄然合上,将澄心堂与外界的喧嚣彻底隔开。
一旁的张洎刚从楚州返程的准备中抽身,闻言猛地抬头,惊得声音都变了调:“陛下!您要去哪?莫非是……”他话未说完,却已猜到了几分,眼底瞬间涌上前所未有的焦灼,“万万不可!您是南唐天子,千金之躯怎能轻动?前往辽境路途遥远,且不说盗匪横行,若被宋军探子察觉,岂不是羊入虎口?”
“正因朕是南唐天子,才必须去。”李煜走到屏风后,亲手取下挂在其上的青色布袍——那是他早年微服出游时穿的便服,布料已有些发白,却比龙袍更能掩人耳目。他一边解着龙袍的玉带,一边沉声道,“耶律塔烈在楚州滞留,绝非只是等待辽廷谕示,他是在试探南唐的决心。徐爱卿的言辞、朕的诗稿,终究隔着一层,唯有朕亲自去见耶律璟,才能让他真正相信,南唐联辽是孤注一掷的真心。”
张洎快步追到屏风旁,声音带着恳求:“可结盟之事有徐爱卿与臣从中斡旋足矣!陛下何必亲身犯险?金陵离不开您,淮南的将士也离不开您啊!”
“斡旋能成一时,却稳不了根基。”李煜换上布袍,又取过一顶帷帽戴上,帽檐的轻纱垂下,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线条温和的下颌,“赵匡胤登基后,辽朝必然在‘联宋’与‘联唐’之间摇摆。朕去辽廷,既是表决心,也是去堵耶律璟的退路——让他亲眼看看,南唐天子敢为盟约赌上性命,他若退缩,便是给赵匡胤送了份大礼。”
他走出屏风,青袍布鞋的装扮褪去了帝王的威严,倒像个清雅的江南文士。可那双透过轻纱望向张洎的眼睛,却亮得惊人,满是孤注一掷的坚定:“张洎,朕走之后,金陵的大小事务全交由你打理。对内安抚群臣,对外严密封锁消息,若有朝臣追问,便以‘朕潜心礼佛,为江南祈福’为由搪塞。”
“那……那淮南防线与汴梁的使者呢?”张洎的声音依旧发颤,却已渐渐明白,陛下此去心意已决,再多劝阻也是徒劳。
“林将军那边,你再传一道密谕,让他按原计划加固防线,对外只称朕在金陵遥控指挥。”李煜走到案前,拿起那卷徐铉送来的急报,指尖划过“耶律塔烈”的名字,“汴梁的使者照常出发,诗稿与文书务必亲手交给赵匡胤,让他以为朕仍在金陵筹谋,无暇他顾。”
他顿了顿,将一枚刻着“江南国主”的玉印塞进张洎手中,玉印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带着沉甸甸的托付:“这枚印信暂交你保管,遇有紧急事务,可代朕加盖印信处置。记住,无论发生何事,都要稳住人心,等朕回来。”
张洎捧着玉印,指尖冰凉,泪水险些涌出眼眶。他望着眼前身着便服的帝王,忽然跪地叩首,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臣……臣定守好金陵,守好江南,恭迎陛下凯旋!只是陛下此行,需带足护卫,万万保重!”
“护卫不必多,人多反而显眼。”李煜扶起他,语气轻松了些,似在安抚又似在自勉,“朕带陈承礼与两名暗卫同行即可。陈承礼熟悉辽朝风俗,暗卫身手矫健,足够应对路上的变故。”
陈承礼是南唐宫中的老内侍,早年曾随烈祖李昪出使辽朝,不仅熟悉路途,更懂辽人习性,确是随行的不二人选。张洎知晓此人可靠,只得点头应允:“臣这就去通知陈承礼,再备足干粮与盘缠,让暗卫乔装成商贩,随陛下一同出发。”
“不必惊动太多人,盘缠与干粮朕已让陈承礼提前备好。”李煜看了眼殿外的日头,日影西斜,正是出城的好时机,“我们从皇宫西侧的密道走,那里直通城外的秦淮河码头,早已备好船只。”
原来陛下早有谋划!张洎心中一震,望着李煜的目光多了几分复杂——他原以为陛下是一时冲动,却不知这份“即兴”的决定,早已在心中盘算妥当。
片刻后,陈承礼带着两名身着短打、背着行囊的暗卫悄然入殿。三人见到身着便服的李煜,皆是一愣,随即跪地行礼,眼中却没有半分惊讶,显然早已得了吩咐。
“都起来吧,该出发了。”李煜率先迈步,朝着殿后那处隐蔽的密道入口走去。张洎连忙跟上,一路送他们穿过层层回廊,直到密道入口前才停下脚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