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面快捷
            桌面快捷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小米阅读 >
            其他 >
            乱载三国 >
            第42章 荀攸的忽悠日记(八)
        
            小米阅读 >
            其他 >
            乱载三国 >
            第42章 荀攸的忽悠日记(八)
        
    贾文和与他的“夜半歌姬”
建安十四年 四月 春意盎然 心情:困顿、暴躁、以及一丝即将胜利的曙光
我,荀公达,曹营首席谋士(自封的),擅长洞察人心,顺势而为,连主公的奇思妙想都能巧妙引导的“忽悠郎中”,如今,却快要被一只猫逼疯了!
是的,一只猫。而且,是贾诩贾文和那只名为“墨玉”的、通体乌黑、平日里看起来高贵冷艳的母猫!
事情要从半个月前说起。春风拂过许昌城,也拂动了万千生灵的心。不知从何时起,贾诩府上那只平日里悄无声息的墨玉,仿佛突然被什么无形的乐师附了体,化身为一位执着而凄厉的“女高音”。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正是我摒弃白日喧嚣,凝神静气,或研读兵书,或构思策论之时,那婉转(?)悠长(!)、穿透力极强的猫叫声,便准时从一墙之隔的贾府后院响起。
“喵——嗷——呜——”
其声也,初时如泣如诉,似有无尽哀怨;继而高亢入云,仿佛在控诉这冷漠的世间;最后又化作百转千回的拖长音,绵绵不绝,直钻耳膜,萦绕在脑际,久久不散。
第一夜,我以为是偶然,翻个身,用被子蒙住头,勉强入睡。
第二夜,叫声依旧,我开始怀疑人生。
第三夜,我顶着两个浓重的黑眼圈,在议事时差点把“荆州”说成“猫州”。
第四夜,第五夜……至今已逾十日!
这十余日,我未曾有一夜安眠!白日里精神恍惚,批阅文书时,竹简上的字迹都仿佛在跳动;与主公议事时,需要耗费十二分的精神才能集中注意力,生怕一不小心把“进军汉中”说成“进军猫窝”。就连郭嘉那家伙都看出我不对劲,挤眉弄眼地问我:“公达,近日可是夜夜研读‘妙计’,操劳过度?”
我研读个鬼的妙计!我是在忍受魔音贯耳!
我尝试过各种方法:塞耳朵(效果甚微)、焚香静心(香味与猫叫混合,更添诡异)、甚至试图在心中默诵《孙子兵法》与之对抗(结果兵法没记住几句,猫叫声倒是记得清清楚楚)。
最终,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罪魁祸首——贾诩家的墨玉!它发情了!而它的主人,贾文和那个老狐狸,居然对此不闻不问,任由他的爱猫用歌声折磨他的邻居(主要是我)!
是可忍,孰不可忍!今日散朝后,我下定决心,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但对方是贾诩,那个以明哲保身、算无遗策着称的老狐狸,直接冲上去让他管管猫?只怕会被他四两拨千斤地挡回来,说不定还会被他暗中记上一笔。
必须智取!必须发挥我荀公达的专长——忽悠!不,是“顺势引导”!
我精心准备了一份“薄礼”——一盒安神助眠的上等百合茯苓糕,登门拜访贾府。
贾诩见到我,似乎毫不意外,那张永远看不出喜怒的脸上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公达今日怎有暇光临寒舍?请进。” 他语气平和,仿佛根本不知道他家猫的“恶行”。
我压下心中的火气,挤出笑容:“多日未见文和兄,特来探望。顺便……请教一些政务。” 我将糕点递上,“小小意思,聊表心意,此物有安神之效,望文和兄夜夜好眠。”
我特意加重了“夜夜好眠”四个字,同时仔细观察他的表情。贾诩接过糕点,神色如常:“公达费心了。请用茶。”
落座后,我并未直接提及猫事,而是先从近日的粮草调度、边境防务等正经事谈起,显得我此次来访目的纯正。贾诩对答如流,思路清晰,完全看不出是夜夜被猫吵(或者他根本不受影响?)的样子。
聊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我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便话锋一转,叹了口气,揉了揉太阳穴:“唉,文和兄,不瞒你说,近日攸倍感疲惫,夜间难以安枕,以致白日精神不济,长此以往,恐误了主公大事啊。”
贾诩慢条斯理地品了口茶,抬眼看了看我,目光深邃:“哦?公达所虑何事,竟至夜不能寐?”
好家伙,装傻是吧!我心中暗骂,面上却愈发愁苦:“倒非政务,实乃……实乃一些外界滋扰。” 我顿了顿,压低声音,仿佛难以启齿,“文和兄可有听闻,近日许都城内,似有……‘狐魅’作祟?每至深夜,便发出凄厉叫声,扰人清梦?攸之宅邸,恰受影响最深。”
我把“猫”说成“狐魅”,既点明了现象,又给了彼此台阶。
贾诩闻言,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极快的、难以捉摸的笑意,随即恢复平静,淡淡道:“狐魅?子不语怪力乱神。公达乃智者,何出此言?或许是些野猫牲畜,春日喧闹,亦是常理。”
他承认了!虽然轻描淡写,但总算接话了!我立刻顺着杆子往上爬:“文和兄所言极是!定是些不识趣的野猫!只是这叫声实在恼人,攸听闻,此类牲畜一旦……嗯,情动,便会如此喧哗,不止不休,不仅扰民,于其自身亦是损耗元气,可怜可叹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