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洪武元年:开局万吨面粉撬翻大明 > 第66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坏就坏在这里

于谦的名声和真实的所作所为,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就完全是两个人。

尤其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和站在歷史的下游看他的时候。

这种割裂感尤其强烈。

宣德五年的时候,也就是朱祁镇的爹——朱瞻基时期,于谦在三杨的举荐下,去了河南、山西担任巡抚,身上还兼著兵部侍郎的职位。

这一当,就是十九年。

他当巡抚的一个职责,就是督查粮仓、粮税等。

很巧合的是,土木堡之变时的关键人物——杨洪,此时就在宣府。

离谱的是,正史,如《明史》、《明实录》等,未曾记载两个人有过交际,反而是杨洪驻地的地方志有记载说两人商谈过事情。

两人的辖区是有重合区域的,职责是必然有交集的。

在长达十九年的时间里,两人怎么可能没有见面商谈过公事?

没有交集就奇了怪了!

因为这意味著于谦在任职期间的十九年间,他都是失职的。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他辜负了三杨和朱瞻基的信任,尸位素餐。

土木堡之变后的景泰年间,尤其是前几年,于谦可以说是权倾朝野!

军务、政务,他都能插手其中,並且能发挥主导作用。

连內阁里都有他一手推上去的人!

尤其是军事上,十团营是他一手弄出来的,杨洪第一个加入。

而景泰朝比得上朱祁镇治下的正统和天顺两朝吗?

不说別的功绩,单以粮价和逃兵数量看。

粮价和逃兵,和于谦的关係很大。

数学是不会骗人的。

景泰年间的粮价,是正统年间的两倍。

土木堡之变前,逃兵六十六万。

朱祁镇掌权后的天顺年间,再查逃兵数量,这个数字突破了百万。

也就是说,景泰年间,经过于谦这个兵部尚书不断的改革后,大明武备更差了。

于谦歷任兵部侍郎,在景泰元年,就成了兵部尚书,他掌控著全**事政务、后勤等。

逃兵问题,他是第一责任人。

土木堡之变时,于谦在京城充当兵部左侍郎,而当时的兵部尚书鄺埜(kuàng yě),则跟隨朱祁镇巡边去了。

土木堡距离京城仅200里,留守在京城,负责大军后勤的于谦,让朱祁镇的大军断粮了。

要知道,在正统朝之前,大明各地、各层级的粮仓的储备粮,可以用“国有三年粮”来描述,足够让大明吃三年的。

朱先安记得,在他看过的《明史》、《明实录》等相关史书记载中,土木堡之变前,各地各层级粮仓里的粮食,是绝对足够的。

正统十年开始,朱祁镇开始派人清查各地粮仓,火龙烧仓,查帐的人一**的死,查到哪里,烧到哪里。

勛贵、军队武官、镇守太监、地方官员士绅,监守自盗,把粮仓当自家的使唤。

但在宣德帝朱瞻基在位时,他们做的还相对隱蔽些。

正统元年到正统十年,尤其是土木堡之后,他们就完全放飞自我了。

这种粮政败坏的局面,和于谦有关係吗?

有,而且很有关係!

因为在宣德五年,于谦去河南、山西当巡抚的头一年,他就上疏请求朱瞻基,將开放粮仓的权力,下发到当地官府手里。

朱瞻基不蠢,没允许。

但是,朱瞻基死太早了。

朱祁镇八岁当了皇帝,是为正统朝。

正统六年时,年仅十四岁的他正式接管朝堂政务。

而在这之前的正统五年,于谦再次上疏请求皇帝,將开放粮仓的权力,下发到地方政府。

很令人“惊喜”的是,当时的內阁三杨,在收到这份奏疏的第一天,就直接同意了。

在正规单位工作过的人,都能察觉到这个速度的不正常吧?

三杨再看重于谦,面对这种影响力巨大的国策,也该好好討论討论才是。

哪儿有一天就批准统一的?

趁著朱祁镇还未正式掌权时,將粮仓的权柄,从皇帝手中夺走了。

自此之后,福建当地的官员、武勛,第二个上奏,然后是第三个,第四个......

粮政彻底败坏,大明朝开始缺粮了。

当然,这个天大的责任于谦一个人背不起,因为这是官绅、武勛和地方士绅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是官僚主义的必然选择——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但是,于谦仍旧难辞其咎。

因为他是开第一枪、第二枪、乃至於第三第四枪的那个人!

于谦死后被抄家,家无余財,两袖清风。

那自然是对的。

因为他家根本不缺钱用。

至於被抄家时,为何没钱?

那就要问于谦自己,或者是那些可能转移资產的同僚亲族了。

于谦早些年受內阁三杨看重,去往江西平叛。

手里是带著兵的!

在河南、山西巡抚长达十九年,身上还兼著数职。

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最新地址:www.071662.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