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四合院:揭穿易中海,撞死贾张氏 > 第105章

四合院:揭穿易中海,撞死贾张氏 第105章

作者:敲敲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4:08:13

“伯父,这可使不得!”李建东怎么会是贪便宜的人。

眼下这些房子虽然不值多少钱,但四十年后至少值上亿——他肯定能活到那个时候,甚至更久。

以他现在的身体状况,活到一百五十岁不成问题。

到时候再配点延年益寿的丹药,全家都能活得久。

怎么能平白收人家的房子?

“如果你觉得过意不去,按原价卖给你也可以,反正当年也没花几个钱。”冉父摇头叹息。

李建东心里明白,当年卖家仓促脱手,这院子几乎是半卖半送。

现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贫雇农越吃香。

再过十五年,世道就会彻底改变——那时候有钱的人才是老大,看不起穷人,不嫌娼妓。

“行,让我再想想。”李建东心里盘算着:这处房子得买下来,但四合院那边也不能放弃。

虽然院子里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但未来十五年,这些人反而最安全。

人多了才能挡风遮雨。

反观冉家的大院子,房子虽多,但人手太少,这是最大的弱点。

……

晚饭后,李建东跟着冉父再次走进书房。

李建东直截了当地说:“伯父,您上次给的空调资料我都仔细研究过了,熬了个通宵看完的。材料很实用,我现在想找一台旧空调拆开试试。”

冉父欣慰地点点头:“好孩子,我就知道你是个爱钻研的。白天刚托朋友打听了一下,他们单位有一台民国时期进口的老空调,闲置了五六年。不过要拿物资换才能当废品处理。”

“需要多少?”李建东问。

“主要是细粮,最少一千斤大米。”冉父搓着手,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以前送台空调不过是举手之劳,现在却要为粮食发愁——家里平时吃的是杂粮窝头。

“没问题。”李建东爽快地答应,“我出一千五百斤大米,再加二百斤活鲤鱼,您看行吗?”

冉父又惊又喜:“这……会不会太难为你了?”现在粮食金贵,鲜鱼更是稀罕物。

“您放心,我有门路。”李建东笑着回答。反正岳父不会查粮食来源——这个年代没有监控,缺粮也无人追究。

冉父递给他一张纸条:“我那个朋友叫郑世荣,电话在这儿。只要提起我冉明成的名字就行,已经打过招呼了。”

“谢谢伯父。”李建东小心地收好纸条。

两人又在书房里聊起工业发展和国际形势。临走前,冉父再三叮嘱不要外传,却不知道女婿比他还谨慎。

晚上八点左右,冉秋月送客到院门口。月光下,两人在巷子尽头的树影里依依不舍地告别。

李建东骑着自行车回到家。

昏暗的灯光下,傻乎乎的蓉蓉听到车铃声,高兴地跑出来迎接。

“你又去找姐姐了,怎么不带我去?”蓉蓉撅着嘴抱怨。

“什么姐姐,以后该叫嫂子了。”李建东笑着纠正她。

“不嘛,就叫姐姐,就叫姐姐!”蓉蓉坚持着。

李建东机灵地明白,蓉蓉是因为看到院子里那些嫂子欺负小姑子的事,比如闫埠贵家的种种纠纷,她怕一改口叫嫂子,自己也会被欺负。

“傻丫头,你冉老师怎么会欺负你呢?”李建东捏着蓉蓉肉乎乎的小脸逗她。

“坏哥哥,这样会把我的脸捏大!”蓉蓉气呼呼地说道。

李建东笑着洗漱休息。

第二天早上,他骑车去胡同里打电话。那时街上没有公共电话,得去专门的电话亭。一般一个院子或一栋楼才有一部电话。

李建东来到电话亭,交了五分钱,按照纸条上的号码拨通了电话。

“您好,请问是冉伯父的朋友郑先生吗?”

“是我,您是哪位?”电话那头传来中年男人的声音。

“我是李建东。听说您那里有台旧空调?”

“哦,小李。老冉提过。确实有台民国时期进口的旧空调,放在仓库好多年了,缺零件修不了。”

“能卖给我吗?”李建东直接问道。

“可以当废铁处理。不过这是单位的进口物资,手续挺麻烦,要很多人签字……”对方暗示道。

“我明白。我这里有2000斤大米和300斤鲜鱼,您看行吗?”李建东干脆地提出条件。

“一千斤大米就够了,主要是给老冉面子。”对方语气中带着高兴。

“下回还能继续合作嘛……”李建东心里清楚,一千斤大米怎么能还清人情?

真要只拿这点换台空调,那就太傻了。

这样干,人家肯定只做一单买卖,以后谁还会理你?

就像三大爷闫埠贵一样,整天精打细算,结果儿女都不来看他,到底是赚还是亏?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要不是后来娄小娥出钱、傻柱出力,三大爷恐怕连养老送终的人都没有。

空调?这年头全国都没几台,听说过的人一只手就能数过来。

绝对是稀罕物。

“行!我今天就派人给你送去。下午三点,东星肥皂厂老厂区见面,那儿偏僻,没人注意。”对方痛快地约定了交易细节。

李建东乐得直搓手:“我这就准备大米和鱼,也叫车送去。”

他立刻去找三大爷。

“三大爷,帮忙联系一辆卡车,给您十块钱辛苦费。”

三大爷一听有利可图,二话不说就去张罗了。

他以前是小学老师,整天想着怎么占便宜,学生家长什么人都熟。

李建东虽然以前开过卡车,但自从离开轧钢厂,找人办事确实不方便。

中午过后,三大爷坐着一辆卡车回来了。

李建东塞给司机一包烟,说自己要运货想借车用。

司机根本没查驾照——这一带谁不认识李师傅?修电器可是个好手。

现在哪敢这么随便?万一出事谁负责?

但那时候规矩松,只要给够好处,什么事都能办成。

占用公家资源办私事,在厂里早已司空见惯,大家都习惯了。

就像何雨柱以前偷偷拿食堂的酱油和饭菜,除了许大茂会告状,其他工友都觉得这很正常。

李建东开着解放牌卡车,准时到了城东老肥皂厂旧址。他心里一动,从系统仓库调出两千斤精米和三百斤活鱼,整齐地放在车里——对五吨重的卡车来说,这些只是占了角落的位置。

太阳西下时,对面尘土飞扬,一辆卡车驶来。车停下后,驾驶室跳下两个人:一个司机模样的年轻人,另一个戴眼镜的中年干部是郑世荣。这位冉父的老朋友最近处境不好,如果能带回这批紧俏物资,在单位的情况肯定能好转。毕竟在这个时候,有门路弄到东西的人总会被优待。

郑世荣仔细检查车厢里的物资:白花花的大米粒粒饱满,水桶里游动的鲫鱼闪着银光。确认没问题后,他扶了扶眼镜提议:“咱们直接换车吧?这样各自只装一次货,明天再还车。”

“郑主任考虑得周到。”李建东也检查了对方车上的新空调设备,爽快地点了头。两辆车很快换了牌照,各自往来的方向开去。

回程时,年轻司机握着方向盘感叹:“您这位朋友真厉害!现在光粮票就得多少钱才能买到米,更别说这么多活鱼了……”

“哈哈,我这个朋友本事可大了,别说这点粮食,就算再多十倍也不在话下。”郑世荣虽然只和李建东见过一面,但吹牛的本事可是四方城的传统。

面子比里子重要,牛皮能吹破天。

他这么吹,无非是为了在单位站稳脚跟。最近风声紧,要安排人下乡,他已经上了名单。

现在不吹,难道等到了乡下再吹?

那时候还有谁听?

“那太好了!我们单位还有不少废旧机器,一台废铁就能换两千斤大米、三百斤鱼,以后吃喝都不愁了。”司机笑着说。

“不对,你说错了,是一千五百斤大米、两百五十斤鱼。”郑世荣眨了眨眼。

“哎呀,对对对,还是郑先生明白,是我糊涂了。不过明天换车的时候,得和李先生核对清楚。”司机马上明白了,心里美滋滋的。

他不贪心,分一百斤米、十斤鱼就满足了。

要不是郑先生牵的线,这事根本不可能。

谁说人家是大商人出身,路子就是广。

“放心,建东兄弟很机灵。”郑世荣笑着说道。

这时,李建东已经开着车回到四合院附近的胡同。

他没急着进院子,先拐进了胡同里的电话间。

“大妈,这三条鱼您拿回去,给大伙儿做顿好菜。”李建东又拿出三条鱼递给看电话的大妈。

电话间里的大妈一看到鱼,笑得合不拢嘴:“建东你真是够意思!以后有你的电话,就算半夜我也爬起来叫你。”

那时候的电话都是公用的,由一位大爷或大妈守着。有电话要先报上要找的人,再由他们去喊人。

白天还好,夜里守电话的人要睡觉,经常接不上。

“谢谢大妈。”李建东明白,以后还得用电话,得把关系处好。

这年头不像现在,什么事都得靠关系、走门路。

没有熟人没有路子,真是一步难行。

李建东开着卡车来到四合院前院,因为过道太窄,车进不了中院。

院子里的住户纷纷围过来,惊讶地看着这个大家伙。

“这是啥东西?”

“建东,你又弄了什么新玩意?”大家七嘴八舌地问。

“这叫空调,能吹凉风,夏天不用摇扇子了,屋里能像秋天一样凉快。”李建东简单解释道。

这时,借车的司机发现车子被改过,顿时慌了神。

“我的车怎么变成这样了?李建东,你可别骗我,要不是认识你,我哪敢随便借车。”王师傅着急地问。

“王师傅别急,我跟别人换了车,等他们卸完货就还给你。对方的车更好,不会赖账的。”李建东笑着安慰。

见司机神色缓和了些,李建东从驾驶室里拿出两条活鱼:“这两条鱼您带回去,今晚加个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