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 第66章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第66章

作者:敲敲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4:07:50

幽州与冀州接壤,刘虞与刘璋这对叔侄自然结成同盟。两人联手之下,皇族集团的势力大增,在朝堂上掌握更多话语权。

即便遭遇变故,他们也能从容应对。

刘虞在蓟城停留七日,与荀彧、蔡邕、郑玄、荀攸等重臣商议新政细节,对新政有了透彻理解。随后他率领数百精骑返回邺城,准备在冀州全面推行新政。

洛阳城暗流涌动,百官私下议论储君人选,猜测燕王是否会奉召回京。

大将军何进在府中召集心腹密议。他得意道:\"本官联合百官向陛下施压,要求立皇长子刘辩为储君。陛下恐怕支撑不了多久了。待太子继位,我必大权在握,到时诸位皆可加官进爵,平步青云。\"

书房内的谋士多出自世家大族,与何进结为同盟。这些人对何进的狂言早已习以为常,有人甚至面露喜色,仿佛看到自己飞黄腾达的景象。但几位深谋远虑之士却隐现忧色。

一名身着锦绣华服、相貌堂堂的中年男子上前低声道:\"将军,此事恐有变数。听闻圣上欲召燕王入朝......\"

这位年约三旬、气度不凡的谋士继续进言:\"燕王乃宗室领袖,身份尊贵。其封地燕国更坐拥八万精兵,若当真奉诏入京,只怕会干扰将军的大计。\"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虽说二皇子刘协深得圣上与太后宠爱,却缺乏朝臣支持。倘若得到以燕王为首的皇族力挺,再加上与之交好的百官拥戴,顷刻间便能与我等分庭抗礼。\"

何进闻言,原本志得意满的神情骤然凝固。这位大将军面色阴沉,显然被说中了心事。

他之所以联合百官奏请立皇长子刘辩为储,正是担心日久生变。随着燕王刘凤势力日盛,加之刘协年岁渐长——若届时内有圣宠,外有宗室支持,再凭借那孩子的聪慧懂事,立储阻力必将大减。

\"绝不能让刘协登上储位!\"何进暗自咬牙。当年刘协生母王氏之死与何家脱不开干系,若让刘协得势,外戚集团必将万劫不复。

正因如此,他才要趁刘协年幼、燕王尚未能左右朝局时,逼迫天子立自己外甥为储。可万万没想到,皇帝竟会召燕王入京抗衡。

何进长叹一声,看向谋士:\"本初所言极是,眼下确实不是庆功之时。\"

(采用文言风格

袁本初抚膺而问:\"吾等当何以自处?\"

此人乃日后雄踞河北之袁绍,时任中军校尉,掌西园新军数千劲卒。汝南袁氏历四世三公,冠绝当世,今更与大将军何进结为盟契。

西园新军之设,本为汉帝刘宏制衡何进兵权而立,由上军校尉蹇硕统之。何进洞若观火,虽明面不阻,却安插心腹于军中,袁绍即为其中翘楚。

袁氏既显赫,绍又居八校尉次席,故何进对其言甚为倚重。绍沉吟良久,方道:\"燕王入京之事虚实未辨,若陛下仅一时兴起,大将军寻由劝阻即可;若圣意已决,则需早谋良策。或阻其行,或延其期,皆当预作筹谋。\"

何进拊掌称善:\"本初之言甚妥!\"虽未能根除隐忧,然在当下已属上策。唯今之计,当先探明圣意,再谋应对。至若燕王刘凤,何进思之切齿,然暂不可轻动。

只可惜,以眼下的实力与权位,除非率举国之兵北伐,否则依陛下对燕王刘凤的倚重,自己根本奈何不了他分毫。

最稳妥之策,便是将燕王刘凤困于北疆封地,使其不得擅离。如此,他便无法插手朝堂大局。

正沉思间,一人上前拱手道:\"大将军,本初所言虽有理,却只能暂缓局势,难解根本。若陛下执意召燕王入京,我等必将陷入被动。\"

\"为今之计,不如在陛下决断前,先给燕王殿下添些绊子,令他无暇赴京。这般拖延时日,方可全力劝谏陛下立皇长子刘辩为储。\"

何进闻言目光骤亮,凝视眼前之人:\"孟德可有良策?\"

进言者正是燕王刘凤的旧识,亦是他此生劲敌——曹操曹孟德。当年黄巾之乱时,曹操曾与刘凤有过交集,更在南阳战场立下战功。平乱后,曹操因功受封济南相,将封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三年后,被何进召回洛阳任大将军府幕僚,后因家世出任西园新军典军校尉。

虽不及袁绍\"四世三公\"的显赫门第,但曹氏乃开国功臣曹参之后,亦是天下名门。此刻堂中众人皆望向曹操,连自 ** 好的袁绍也盯着挚友——这位同任西园八校尉的中军校尉,正期待他能提出何等妙计来 ** 己见。

袁绍和曹操都效力于大将军麾下,二人常常暗中较劲,谁也不甘心落后。此刻袁绍颇感兴趣,想看看这位老友能拿出什么妙计。

曹操察觉到众人投来的目光,心中暗自得意,嘴角微微上扬。不过他很快收敛心神,继续沉稳地说道:\"大将军,要阻止陛下召回燕王,就必须让燕王无暇分身。燕王不仅是燕国藩王,还身兼骠骑大将军、太尉、幽州牧等职。作为幽州牧,确保疆土完整本是他的职责,但现在的幽州并非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

何进闻言眉头紧锁,怀疑曹操是否知晓公孙瓒投靠自己之事,脸色略显不悦:\"孟德,有话直说。\"

曹操不慌不忙,露出些许狡黠的笑意:\"大将军,北疆地域辽阔,可并非尽归我大汉掌控。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部分土地长期被外族占据,而辽东太守亦有异心传闻。燕王既被尊为'大汉战神',麾下八万精锐号称天下第一强军,何不让他率兵收复失地?既能替朝廷开疆拓土,又可使其无暇回京,岂非一举两得?\"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然而何进仍有顾虑:\"此计虽好,但终究只能拖延一时,无法彻底解决啊?\"

众人闻言,纷纷将视线投向主座上的何进,眼中满是困惑。

曹操神色从容,不因提议被否而恼怒,反而谦逊地问道:\"大将军,莫非下官所议有何不妥?\"

何进放下酒樽,轻叹一声:\"刘凤此人虽令人憎恶,但其统兵之能确实令人叹服。燕国八万精锐之师,堪称百战雄师。\"

\"帝国战神之名,绝非虚传。\"

\"自其领兵以来,每战必以寡击众,且皆速战速决。\"

\"当年尚未封王时,他便敢率五千铁骑直取鲜卑二十万联军。如今坐拥百万之众,兼领幽州军政大权,帐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若令其出征边陲,不出数月必能平定乱局。届时非但拖延不成,反助其立下开疆拓土之功,岂非弄巧成拙?\"

\"孟德曾与之并肩作战,当知其用兵如神。此计虽妙,却难奏效,徒为他人做嫁衣罢了。\"

在座众人都清楚燕王用兵之神。虽对刘凤多有不满,却也不得不承认其军事才能。

当年渔阳之战,自问无人能以五千破二十万之众。若令其出征,无异于拱手送上战功。

袁绍暗自庆幸,若让曹操之计得逞,岂非显得自己无能?

曹操冷眼旁观席间众人的神色,心中暗自叹息。这些人的见识与胸襟,想要与燕王争锋,实在是不自量力。若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日后必被燕王逐个击破。

思及此,他不由得对何进产生了动摇:这位大将军,恐怕并非明主。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大将军误会了。\"曹操微微摇头。

起初听到曹操的建议时,何进大失所望,以为这位幕僚不过尔尔。

但曹操接下来的话语却让何进眼前一亮,他急切地追问:\"孟德有何高见,但说无妨?\"

曹操环视众人,从容说道:\"燕王用兵如神,这点我深有体会。颍川一役,我亲眼目睹他歼灭数十万黄巾军的全过程。自出道以来,燕王确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以弱胜强的战绩不胜枚举,'大汉帝国战神'之称当之无愧。\"

\"然而——\"曹操话锋一转,\"燕王终究并非真神。通过研究他参与的所有战役,我发现了一个致命弱点。正是基于此,我才提出方才的建议。\"

何进身为当朝大将军,又是皇亲国戚,位极人臣,与燕王身份相当,故敢直呼其名。

而书房内的其他人,虽与燕王关系不睦,甚至敌视,但面对这位因功复爵的实权藩王——骠骑大将军兼太尉、幽州牧,终究心存敬畏。即便燕王不在场,他们也不敢直呼其名讳。

当前场合已无人在意称谓细节,众人面容皆现惊愕之色,瞪圆双目紧盯堂前那位曹姓男子。

谁能料想曹操竟洞察了燕王用兵的致命破绽!

自渔阳会战始,燕王历经数十场恶战未尝败绩,每战伤亡甚微,确为当世无双的沙场战神。这份彪炳战绩,令在座文武无不心悦诚服。

而今曹操竟声称:燕王并非不可战胜,其用兵存有致命缺陷。若此言属实,则燕王战无不胜的神话将就此终结。

此等惊天消息,对在场众人而言不啻为意外之喜。

何进猛然离席,双拳紧握急声道:\"孟德,刘凤当真存有破绽?若你所言非虚,当记首功!\"

满座目光皆聚焦于那七尺黑汉,既盼其言属实可消弭对燕王的畏惧,又恐其哗众取宠独占鳌头。事关各自前程,众人心思迥异。

曹操无暇揣度众人所想,继续剖析道:\"细究起来,燕王亲历的大规模战役不过四场:

首战渔阳会战,率五千精骑破二十万胡骑,使鲜卑贵族俯首称臣;

次役长社之战,以火攻歼黄巾十万,阵斩张梁、张宝二贼首。\"

第三战:广宗之役,燕王以盖世威严震慑数十万黄巾军开城归顺,彻底终结百万叛军之乱。

北疆叛乱由张举、张纯兄弟掀起,燕王仅用一日便攻破平刚城,阵斩张纯,收降十余万叛军。

纵观燕王征战经历可见,其部众最擅 ** 进攻,攻城战法却显不足。每逢 ** 必势如雷霆,速战速决;然遇城防要塞,多采取围而不攻之策,借王威震慑迫敌献城或弃逃。

\"攻城战术实为燕王最大软肋。\"曹操环视众人继续剖析:\"缘由有三:其一,燕王麾下多为铁骑,本就不宜攻城;其二,闻燕军士卒阵亡需发巨额抚恤,燕王仁厚,虽坐拥巨富仍惜士卒性命,而攻城死伤最重,故力避强攻;其三,攻城最验将才,燕王虽天纵英才,却少有攻城历练,经验不足,故常绕城而战。\"

\"此弱点日后或可弥补。\"曹操话锋一转,\"今燕王执掌幽州军政,坐拥八万精锐,已具强攻城池之实力。\"

众人闻言皆颔首称是。曹操能洞悉此节,正因曾与燕王并肩征战之故。

近年来,曹操始终密切关注着燕王的一举一动,因此才能发现旁人难以察觉的破绽。

在座众人大多未曾与燕王并肩作战,又慑于其威名,自然想不到这些细微之处。

由此可见,曹操的洞察力与谋略确实更胜一筹。

善于把握细节之人,往往能获得更多机遇。

曹操信心十足地继续阐述:\"我提议让燕王收复北疆,正是要利用其军队不擅长攻城战的弱点,以此达到拖延之效。

攻城战必将折损大量兵力。燕王虽有八万精锐之师,但若要收复北疆,必遭重创,这将极大削弱其军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