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 第50章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第50章

作者:敲敲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4:07:50

幽州别驾荀彧,作为刘凤麾下首席文臣,上前进言道:\"大王,和亲之策自高祖皇帝起已延续数百年。高祖时公主嫁与匈奴冒顿单于,惠帝时亦如此。文帝时期联姻老上单于,景帝时联姻军臣单于。武帝时期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猎骄靡,元帝时王昭君入匈奴与呼韩邪单于结亲。如今乌桓主动求亲,不妨应允。若能借此安抚数十万乌桓部众,保北疆数十年太平,实为不世之功。\"

刘凤聆听荀彧侃侃而谈,心中颇感失望。这位素有王佐之才的谋士,竟对这般屈辱之策表示赞同。君王面色如常,示意众臣继续进言。

燕国相郑玄继而奏道:\"大王身为宗室藩王,不便与乌桓联姻。此事当奏请洛阳朝廷定夺。然陛下膝下仅万年公主年方十岁,未到婚配之龄。不若效法昭君旧例,遴选宫中适龄宫女赐婚乌桓王。\"

荀彧、荀攸、蔡邕等文臣纷纷附议。武将们依军阵分离之制,皆默然不语。唯有左右军师贾诩、郭嘉未随众附和。贾诩察言观色,早已察觉君王听闻和亲之事后,面色始终阴沉。

曹操帐下的郭嘉之所以没有随众人一同附和,正是因为他深知主上的脾性。以他对曹操的了解,主公向来对和亲之事自有主见,从不轻易被人左右。

当乌桓使者提出和亲之议时,郭嘉冷眼旁观着殿堂上的唇枪舌战。看着曹操那愈渐阴沉的脸色,他就知道主公内心对这番提议何等厌恶。

身为隐秘卫统领的郭嘉与执掌黑衣卫的贾诩都清楚,曹操对北方胡虏的关注由来已久。征讨草原各部本就是既定方略,岂会应允与乌桓结亲?

殿中群臣仍在争执不休,多数人纷纷出列表示赞同。曹操终于按捺不住怒火,猛然拍案厉喝:\"住口!都给孤退下!\"

这声怒喝震得宣明殿梁尘簌簌而落。方才还喧闹的大殿瞬间鸦雀无声,众臣仓皇拜伏:\"臣等万死,请魏王息怒!\"

文武百官暗自惊疑不定。素来宽厚的魏王今日竟如此震怒,实在令人惶恐。平日的曹操总是和颜悦色,何时这般雷霆大怒过?

端坐御座的曹操强压怒火,沉声道:\"孤今日着实痛心。原以为诸位皆是当世奇才,应有卓尔不群的见识。未曾想...终究让孤大失所望。\"

\"文若所言不差,自高祖以降,和亲之策已延续数百年。但这绝非尔等趋附的理由!\"曹操猛地站起身,袖袍猎猎作响,\"和亲?不过是送大汉公主去蛮夷帐中 ** !这分明是莫大耻辱!\"

\"当年高祖被困白登山七日,内外隔绝。若非陈平献计重赂阏氏,岂能得脱?此后不得已遣刘敬缔结和亲之约——\"曹操声如寒铁,\"但今日之魏,岂会重蹈覆辙?!\"

这一切不过是先皇迫于形势的妥协之举,【联姻】绝非光彩之事。

我大汉坐拥万里河山,岂能忍心让金枝玉叶远赴塞外,忍受蛮夷父子轮番羞辱,以此换取短暂安宁?

此乃我大汉热血儿郎莫大耻辱!

当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气概何在?

乌桓部族已被朕打得俯首称臣,如今竟敢妄提联姻,诸位爱卿却欣然应允,真不愧是朕的肱骨之臣,不愧是我大汉顶天立地的七尺男儿!\"

刘凤曾在古籍中读到,大秦、大汉、大唐、大明皆为我华夏鼎盛时期。

大秦:开创天下一统之先河。始皇承六代基业,灭诸侯,征百越,驱匈奴,统一度量衡,实施书同文、车同轨。

疆域东至沧海,西达羌地,南抵岭南,北跨阴山,幅员三百四十万平方公里。

大汉:华夏首个黄金时代,自此我们始称汉族。以儒道为核心的文明精神,奠定华夏数千年基业,对世界影响深远!

公元初年,大汉与罗马并称当世最强帝国,在疆域、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皆达巅峰。

大唐:公认的鼎盛王朝,版图空前辽阔,是唯一未修长城的大一统王朝。

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军事,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唐盛世堪称当时全球之巅,这个辉煌王朝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其开放包容的气度与璀璨文明的光芒,令后世无限追慕。

大明王朝作为我国历史上又一个鼎盛时期,疆域辽阔至极。极盛时期统治着约1.6亿子民,疆土东至高丽,西抵吐蕃,南至安南,北达大漠,版图之广堪称当世之最。

特别是南海诸岛尽归版图,四方来朝,岁岁纳贡,威仪远播。这般盛世气象,实在令人叹服!

然而书中主角刘凤对汉明两朝的 ** 及其推崇的气节颇不以为然。在当下网络论战中,不少网友认为真正值得国人自豪的并非汉朝,而是大明王朝。

在他们看来,虽然明朝存在各种争议,但确是最具民族气节的朝代:从未割地求和,没有和亲政策,更不与外族称兄道弟。\"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概,正彰显了华夏儿女的铮铮铁骨。相形之下,汉朝却开了和亲的先河。

刘凤对和亲政策深恶痛绝。令他震怒的是,自己麾下的文臣竟将和亲视为美谈。这份愤怒最终转化为对乌桓部族的强烈敌意,他恨不能立即率军荡平这个嚣张的部族,给所有觊觎和亲的异族一个血的教训。

面对满朝文武,刘凤神情肃穆地沉声道:\"诸位务必谨记寡人接下来的话。\"

真正的男子汉若无法守护妻女,便不配为夫为父。

伟大的民族若不能保护本族女性,便不配屹立于世。

堂堂大汉帝国的七尺男儿,倘若连本族女子都无力庇护,又有何资格问鼎天下?

刘凤情绪愈发激昂,猛然从龙椅上起身宣示:\"国家锻造铁血之师,正是为了扞卫疆土与子民,绝不容异族欺凌我国妇孺!\"

\"组建这支雄师,就是要让大汉男儿有能力征服异族女子!\"

\"尔等务必铭记:惟有大汉男儿方可征伐异族女子,同时必须确保境内百姓不受异族侵扰!\"

\"这才是大汉男儿应有之作为,而非将本国女子拱手让与异族!\"

\"今后若还有人主张和亲政策,纵使才华盖世,寡人也绝不任用!\"

\"寡人绝不容忍任何损害民族尊严之徒存在!\"

右侧武将群情激愤,齐跪宣誓:\"臣等誓死遵从王命:保家卫国,护我同胞,绝不让胡虏蛮夷践踏大汉子民!\"

以蔡邕、郑玄为首的文官面露愧色,纷纷跪地请罪:\"臣等罪该万死!竟敢轻视民族大义,恳请大王责罚。定当铭记教诲,永世不忘!\"

刘凤重回御座,环视跪拜的群臣,神色渐缓:\"众卿平身。既已知错,寡人便不再追究。\"

\"望诸位永记今日宣明殿之议,此等事端绝不可重演。\"

下面是

殿中群臣纷纷离席躬身,齐声道:\"臣等必遵王命,永志不忘!\"

郭嘉与贾诩对视一眼,暗自舒了口气。明白原委后,二人面上亦浮现愧色。先前担忧同僚当真请辞,此刻见 ** 平息,终得安心。

殿内唯臧洪一人神色窘迫。他未料因细节疏漏,竟引发这般局面。

臧洪局促地理了理衣袖,上前澄清:\"诸位容禀,此事实有误会。乌桓提议的和亲非嫁汉室公主,乃欲择其贵女许配王上。\"

此言既出,满殿寂然。众臣目光齐集于他。

刘凤诧然追问:\"子源速将详情道来。\"

承受着众人灼灼视线,臧洪赧然解释:\"乌桓贵族为表归顺诚意,恐单薄难取信,故欲以联姻缔结亲谊。其王丘力居独女娜塔公主将许嫁王上,另有苏仆延、乌延、难楼等首领之女作为媵妾同嫁。\"

闻此,刘凤抚掌大笑:\"不想乌桓贵族倒有这般玲珑心思!\"

左侧的文官集团顿时议论纷纷,都责怪臧洪表述不清:\"子源你这话说半截的毛病,平白惹出多少误会......\"

刘凤见臧洪遭众人责难,立即出言转圜:\"诸位且慢争执,不如先议乌桓和亲之事?\"

满朝文武闻言皆露微妙笑意。此番乌桓求亲倒是新鲜——竟不是求娶大汉公主,反要将其王庭的娜塔公主嫁入中原。

顾雍率先出列奏道:\"大王,乌桓既愿遣公主和亲,我朝正该展现 ** 气度。此事于王上而言百利无害。\"

郑玄紧接着附议:\"当前国策重在维系北疆各部平衡。允此和亲益处良多,臣亦赞成。\"

荀彧抚袖进言:\"若与乌桓结亲,其数十万控弦之士便可为大王所用。\"

连素来深居幕后的贾诩也出列进谏:\"此番联姻既可遏制乌桓南侵,又能震慑草原诸部。\"

郭嘉忽然挤上前,促狭笑道:\"抛开军政利害不说,那位娜塔公主可是漠北闻名的草原明珠,姿容绝世呢!\"

转眼间,贺喜之声此起彼伏。群臣看似为王上分忧,实则都在怂恿其迎娶乌桓公主。

然而殿中亦有异声。只见王傅蔡邕始终面色铁青——爱女失了正妃之位便罢,难道连侧妃名分也要被夺?若那异族公主入宫,自家骨肉岂非要沦落到第三等?这是断不能容的!

蔡邕上前一步,恭敬地拱手道:\"大王,与乌桓部族和亲本是好事,但其中尚有几点需要慎重思量。\"

刘凤闻言,目光立即落在出列奏事的蔡邕身上,默然不语。

殿中文武百官的目光也都聚焦在蔡邕身上。

为首的文官荀彧询问道:\"蔡大人莫非对和亲一事有所顾虑?乌桓部族主动求和,此事关系到幽州十一郡的安定,更牵涉北方草原势力的平衡。若贸然拒绝,不仅会与数十万乌桓勇士交恶,更可能将其推向鲜卑一方,这对我北部边疆的稳定极为不利啊。\"

蔡邕连忙摆手解释:\"我并非反对和亲,只是考虑另一层利害。若与乌桓联姻,娜塔公主的地位必须妥善安排。大王身为汉室宗亲,至少应当册封她为侧妃。但如此一来,就需上报洛阳朝廷及宗正寺。更何况,如今王妃尚未诞下世子——\"

说到这里,蔡邕顿了顿,环视众人后继续道:\"若让带有乌桓血统的公子成为王长子,将来继承燕国大统,岂非将社稷拱手让与外族?这可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刘凤听到这里,终于陷入沉思。他年仅十七,从未认真考虑过子嗣问题。依照古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这确实是需要慎重对待的要事。

[

众臣属期盼早日确立王储名分,即使主君遭遇不测,国家仍有效忠对象。

刘凤虽对此事漠不关心,却不得不考量臣属们的诉求。

蔡邕进言后,郭嘉与贾诩颔首附议。两人分掌机密机构,素来与群臣保持距离,唯效忠燕王一人。此刻涉及国本传承,亦难掩忧虑。

郭嘉上前进谏:\"王嗣事关国祚,不容轻忽。然乌桓献女和亲亦不可拒。臣议速纳侧妃,使娜塔公主仅得夫人之位——虽后妃位阶相仿,但夫人所出子嗣不得继位,仅可受封领地。\"

\"闻王上与蔡府千金有婚约,何不早日迎娶蔡琰 ** ?如此诸事可解。蔡大人以为如何?\"

群臣目光齐聚蔡邕。这位国丈从容行礼:\"外戚不宜妄议国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